《曹刿论战》深度解读与创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深度解读与创意教学
写在前面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的东西,我们不必重复教。
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角度去了解和思考:学生穿越千年与文本相遇的瞬间,内心直接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他们的神思飞往了何处?
课堂应该是基于学生问题的课堂。
《曹刿论战》讲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语约义丰、构思巧妙、层次清晰,是一篇经典历史文学性散文,入选人教版、苏教版、部编版等多版语文教材。
《曹刿论战》按照请见、论战、参战、释战的顺序讲述了平民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请见君主并参战献计,助国家取得胜利的故事。
《曹刿论战》重在“论”,战前论“何以战”,战后论“何以胜”。
上课之前,九年级学生们从文中提取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关键词,并将自己在理解文本时产生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这一堂聚焦的课,这一堂质疑的课,这一堂联想的课。
①聚焦关键词:平民
关键词来源—“其乡人”“肉食者鄙”
第一次聚焦“平民”
齐鲁多次交战,均以鲁国战败告终,这回齐国又大举攻鲁。
大战在即,一个鲁国的乡下人曹刿忧心忡忡地放下了锄头。
按理说,国家大事与他一个升斗小民没有多大关系。
锄好地,完成国家税收KPI才是他的本分。
为什么平民曹刿选择了见君主、论战争?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准确说出了“肉食者鄙”这个原文答案。
第二次聚焦“平民”
同为平民,在国难面前,“乡人”选择自扫小家门前雪,还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劝阻曹刿。
“乡人”这个平民配角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二者身份相同,皆为平民,态度和选择却截然不同。
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曹刿虽为平民,但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持“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身在草莽,心里却装着偌大一个国。
他是一位爱国平民,具有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请见”不只是因为“肉食者鄙”。
第三次聚焦“平民”
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论说开战的资本,曹刿毫不客气接连否认庄公的“衣食分人”、“祭神弗加”,为何却对庄公“断狱以情,取信于民”的这一看法大加赞赏?
曹刿的身份是平民,他从群众中来,深知群众心底的需要。
衣食分人乃小恩小惠,且只能给予君王近臣,无法遍及百姓,只在一定时间内对部分人有用,此举是极为短视的;
求神拜佛在当时是社会常态,但在关乎家国命运的大事面前,却显得极为可笑,毕竟事在人为才是正道。
近臣的力量太过单薄,神灵的保佑太过奢侈,只有断狱以情,按照规章制度治理国家,切实保障最广大百姓的利益,获得民众拥护才有胜利的可能。
毕竟只有千万的鲁国子民才能阻挡敌人汹涌的战车。
这些都说明曹刿对人民的力量了如指掌,极具政治远见,也在证明着“肉食者鄙”。
“民为贵,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千古传诵的句子都已将人民的力量诠释
得淋漓尽致。
第四次聚焦“平民”
是平民,更似将军。
战中,曹刿指挥若定;战后,曹刿条分缕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抓住时机鼓舞士气;“望其旗靡,视其辙乱”,谨慎细致,把握时机趁胜追击。
原来,平民曹刿除了挥舞锄头,还能指挥千军万马,是隐藏的军事达人。
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平民曹刿的忠君爱国、深谋远虑、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看到了“肉食者”鲁庄公没有远见、鄙陋的一面。
②援疑质理话平民
至此,平民曹刿除了能完成国家税收KPI,他的其他隐藏技能也被一一发现了,但他的人设真的稳吗?我们搜集了学生手中比较有价值的问题,逐一讨论。
以上问题一、问题二、问题四,集中反映《曹刿论战》真实性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历史文学散文。
左丘明的史笔也是诗笔,其《左传》虽是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以《春秋》为本。
《春秋》过简,《左传》则较详。
本文在《春秋》里只有13个字:“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而《左传》却将之“演绎”成《曹刿论战》——一篇222 个字的完整文章。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的春天,左丘明生活在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02年至公元前422年,时间跨度二百年左右,而《左传》之“记言”,如人物的对话与言论,既不是左丘明本人的耳闻目睹,也不是当时亲历者的记录。
《曹刿论战》是左丘明根据《春秋》经文及当时的史料编撰而成。
因此,我们可以合情推理:作者为突出曹刿的“远谋”,对史料进行了选择与剪裁,在叙事与记言中进行了想象和虚构。
例如:问题二中曹刿指挥用语之简,可能是作者为了突显战事紧迫、曹刿临战沉着冷静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测,曹刿的那位平民“乡人”也可能是为了突出曹刿爱国而虚构出来的工具人。
自古文史不分家。
问题一中涉及到曹刿的身份问题必须问问历史。
我们从乡遂制度和原文中的“其乡人”可知,曹刿属于乡遂制度中的乡民,有参与政治、教育和选拔的权利,因此他有才且能够见到君王论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学习不止学文本,还要挖掘文本背后可能涉及的其他知识。
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用一个“鄙”来形容他实属草率。
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
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经谨慎考虑就要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
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
开言路,后来他在作战中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能让百姓为他奋战,说明鲁庄公平日的治理也是非常不错的。
人物是饱满的,而非扁平化的。
饱满才真实。
对于第四个问题,我们只能说曹刿的战术很重要!
文本开头写道:“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我”两个字,说明是齐军侵略鲁国。
鲁国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这就是天时。
交战地点在长勺,在鲁国境内,这是地利。
庄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曹刿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但这仗不是曹刿与鲁庄公两个人打的,浴血奋战的是鲁国将士。
古代历史记录的大多是王侯将相的兴衰史。
我们在史书的背后,还要读到人民,这是真正的人和。
长勺之战鲁军能以弱胜强,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
而非一人之功。
③由平民曹刿可见
平民能做些什么?
平民曹刿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由他可见之事非常多。
(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以及《烛之武智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这四人都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挺身而出。
还有如今的逆行者、吹哨人......他们都是曹刿式人物。
(二)曹刿是进谏的代表人物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三篇文章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但两人的劝谏方式不同:《曹刿论战》中曹刿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劝谏内容抓住了实质和时机,最终令庄公“从谏”,取得以弱胜强的战争胜利;邹忌委婉劝谏,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诸葛亮采用直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三)以后都是打工人
身为“打工人”,要么向曹刿这样有大才,要么向邹忌学习委婉,要么向诸葛亮学习如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平民只代表目前的地位,并不决定人在未来的发展。
我们能做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