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磁共振“黑科技”系列(二)—血管篇(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门⼦磁共振“⿊科技”系列(⼆)—⾎管篇(上)
颅内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狭窄是缺⾎性脑卒中的主要的⾼危因素。

DSA、CTA、MRA等技术可以
准确的评价狭窄的部位、狭窄的程度。

在磁共振⾎管成像⽅⾯,近年来有两个技术引起了⼤家
的关注:⼀个是⾼分辨率的磁共振动脉管壁成像技术,另⼀个是⽆创的脑⾎流灌注评价技术
ASL。

本篇将主要介绍前者——⾼分辨率磁共振动脉管壁成像技术。

近年来,脑⾎管狭窄等脑⾎管疾病的发⽣率居⾼不下,并可能发⽣缺⾎性卒中等不良后果,对
脑⾎管狭窄状况的早期发现与准确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前,DSA依旧为判断⾎管狭窄程度的⾦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操作且辐射量较⼤。

CTA及MRA
等技术能较好的评估脑⾎管狭窄程度,但在对狭窄原因鉴别、斑块成分分析等⽅⾯仍有⽋缺。

⽽⾼分辨率的动脉管壁成像技术(High Resolution MRI, HRMRI),在这些⽅⾯有很⼤的优
势。

⾼分辨率磁共振动脉管壁成像技术是通过使⽤⼩FOV、⼤矩阵实现亚毫⽶级的空间分辨
率。

可以清楚的显⽰动脉的管壁结构。

对狭窄的病因诊断有很⼤的帮助。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可以评价斑块的⼤⼩、成分、位置,很好地弥补了MRA等管腔成像技术的⽋缺。

早期的
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技术多采⽤2D 成像技术,做垂直于⼤脑中或基底动脉长轴的薄层(2mm)⾼
分辨率成像。

近年来等像素的3D成像技术趋于成熟,如西门⼦的3D SPACE技术,就可以实现
全脑的颅内动脉管壁显⽰。

图1.⾼分辨率成像可以实现管壁成像,帮助评价斑块成分、⼤⼩、位置。

⽬前,在应⽤HRMRI识别颅内动脉狭窄中常采⽤多序列组合的⽅式提⾼狭窄检出率。

Tl和T2加
权像可以帮助反映动脉斑块组成的不同,这对斑块性质的判断有较⾼的临床应⽤价值。

同时也
可以视情况进⾏钆增强HRMRI扫描,更全⾯地分析斑块稳定性状况。

实际应⽤中,HRMRI结合
MRA等序列应⽤,可以实现对⾎管狭窄患者的全⾯评估。

来⾃北京协和医院的李明利教授和闫爽博⼠与西门⼦科研部钱天翼博⼠⼀起开展了⾎管壁的相
关研究,主要使⽤的技术有以下两种:
2D HR-T2WI序列可以很好地实现管壁成像,使⽤普通头线圈进⾏扫描,采⽤快速⾃旋回波
(TSE)序列,及如下扫描参数FOV: 13cm,Matrix:320*256,TR/TE = 3000/59ms,层厚:
2mm,分辨率:0.5mm,时间:2:15s(10层)。

采⽤TSE序列进⾏扫描时,其动脉腔呈显著的
流空信号,可与管壁形成明显的对⽐,成像效果较好;且成像后⽆需特殊软硬件进⾏处理,可
直接观察动脉管壁。

图2.男,32岁,MRA⽰左侧⼤脑中动脉轻度狭窄,2D HR-T2WI序列成像显⽰管壁增厚有斑
块。

利⽤3D SPACE T1WI序列也可以⽐较好地实现管壁成像⽬的。

3D SPACE技术是⼀种基于可变
⾓度的快速⾃旋回波的3D容积成像技术,扫描覆盖范围⼴,且可以实现任意⾓度和⽅向的重
建。

结合全景矩阵(TIM)技术,头线圈配合颈部线圈使⽤可以实现头颈⼤⾎管联合成像。

扫描
参数设置如下:Matrix:320*320 FOV:170*170 TE 16ms 分辨率:0.53mm 层厚:0.50mm 层
数:240 ETL:52 NA:1 Bandwith:445 TA:8:03。

图3.男,61岁,⾼⾎压,⾼⾎脂。

MRA显⽰其椎基底动脉纤细,3DSPACE T1WI序列显⽰其椎
基底动脉、双侧⼤脑中动脉多发管壁增厚,呈粥样硬化性改变。

⾼分辨率的颅内管壁成像技术属于⿊⾎技术,结合亮⾎技术3D TOF MRA,以及ASL技术,可
以更好的评估患者动脉狭窄的卒中风险,对于个体化的诊治有很⼤的意义。

参考⽂献:
1. 1. Shen Yelong, Qian Tianyi, Zhao Bin, et al., Whole- Brain CBF andBAT Template
Measured by Multi-TI Arterial Spin-Labeling Technique and ItsApplication in Cerebellar
Infarction, ISMRM2016, Shandong MIR
2. 2. Buxton R B, Frank L R,Wong E C, et al. A general kinetic model forquantitative
perfusion imaging with arterial spin labeling[J]. Magneticresonance in medicine, 1998,
40(3): 383-3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