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思考(原创)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州有汉、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仡佬等 3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4%。

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黔南州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未来得及进行开发就面临生存维艰。

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因此,保护性开发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州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黔南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摆在全州各族同胞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功能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之。

在我国,文化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代孔颖达认为,“人文化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诗》、《书》、《礼》等典籍,一是指礼仪风俗。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正式使用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被作为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教化”的总称。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在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指“加工”、“耕作”、“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侧重物质技艺层面。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他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这一文化定义也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至今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260余种。

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研究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就会不同。

我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界定: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义的“文化”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的,其本质在于人的本质的外化、对象化或物化,即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

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其本质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形态。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文化指少数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行为、精神和制度。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社会创造的文化而言存在的文化范畴,其内容涵盖了过去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了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民俗礼仪、乡规民约、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民谣、谚语、酒令、号子等民间口头文字,牧歌、秧歌、船歌、山歌、儿歌、戏曲、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工艺设计和艺术作品的主题、医疗技术、传统社会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技艺传承渠道的内容和形式等“无形文化”或者“精神文化”,还包括了古遗址、墓葬、建筑、典籍、器物、园林、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有形文化”或者是“物质文化”。

它们产生于过去,延续到今天,其代表历史及过程的“传统”性质具有自己的特点。

同时,传统文化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经历文化变迁和被创新的过程,有的文化内容则在逐渐稀缺,尤其是一些非再生性的文化显得尤为珍贵,成为各民族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多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功能
文化的传承功能指文化是集记录、认知和传播于一体的,起着“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作用。

这种传承功能不仅是超越时间的,而且是跨越空间的。

首先,文化从被人类所创造的第一天起,就起着记录的作用。

当文字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就通过口头语言,将经验、知识、观念口耳授受,代代相传。

文字的出现,扩大了文化的记录功能。

三都水书,给我们留下了水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记录。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字本身的不断发展,这种记录功能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不仅语言文字有这种记录功能,物质型的文化也有这种功能。

例如,曾侯乙墓葬陈列品,展现了2400年以前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秦朝的兵马俑,使我们得以重睹秦王朝的风采。

其次,人类的认知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从而逐渐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

例如,地质学使我们认识地球的构造、矿藏的方位,医学心理学使我们了解自身,而社会科学则使我们认知社会。

至于哲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另外,文化在记录和认知的基础之上,还具有传播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象,它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自然就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通讯、网络的发达,文化的传播功能日趋完美,使“天涯若比邻,四海成一家”的梦想得以实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我
们都可以在同一时间知道。

同时,文化的传播还可以跨越时空,做到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

2、教化功能
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指文化对人的教育感化的作用。

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我们称之为文化环境。

文化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

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不仅自觉地、有意识地教化着人,而且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使之成为社会的人。

而且当这种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后,文化的教化功能还可以改变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

例如,改革开放之初,迪斯科扭起来,流行歌曲唱起来,超短裙子穿起来,青年男女手拉手地在街上走起来,当时不少人就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而如今呢,激烈反对的人沉默了,惊愕不已的人习惯了,其中也不乏一些人,自己也跳起了交谊舞,哼起了流行曲。

这就是文化教化的结果。

3、凝聚功能
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同时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

文化的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世界历史上,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的抵抗和抵制,其实质就是这种认同抗异力量的表现。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三元里群众抗英,直至杨靖宇饿死不屈服——中华民族虽久经劫难,却仍生生不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海内外华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一切靠的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文化凝聚功能的最好体现。

4、调控功能
文化的调控功能主要靠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思想文化来实现。

任何一个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会在实际运作中,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某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使人们明是非、辨善恶,共同趋向某种社会价值观,以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中正常发展。

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功能,使不同制度的社会,不同国情的国家之间得以和平共处。

俗话说:“人不知耻,何以为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这说明文化的调控功能主要是靠精神型文化和行为型文化来实现的。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国家,自然也就没有法律,于是就靠巫术、图腾、传统道德观念、宗法观念等来调控;在阶级社会里,即便是在法制较完善的社会里,没有文化的调控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法律不可能解决社会上的所有问题,只能是对道德底线的最
后保证。

这就使伦理文化和法制文化同构共存成为可能,其中文化的调控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的调控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优化文化的调控功能。

丰富的知识、精湛的艺术、健康的体育竞技等,都能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们的生活,社会对此应予以大力提倡与推广。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现实的市场需求
我们提出传统文化的开发问题,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的认识。

首先,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在它既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信仰、道德、风俗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下进行的。

其次,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象征和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否定了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丧失了独特性,丧失内聚力,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的生命。

再次,在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中,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同样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功能。

这一点尤为重要。

正费孝通先生在“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国际研讨会”上所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反过来,对人文资源的认识也将促进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更深一步的认识。

人们将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我们的惟一目的,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

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更有价值,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需要在原有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的。

在这里面不仅有一个物质的问题,还有一个精神的问题,这就是人文资源的价值所在。

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享受,也需要高尚的精神享受。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同样是一种资本,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二重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

文化中渗透着经济、商品的要素,它作为一种经济门类进入产业链,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产文化产品和建设文化产业,提供文化服务来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并谋求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

只不过,在方式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而已。

正确认识这一点是我们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的基本前提。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的统一体。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重要形式,它能够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多种多样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生活;会通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给社会文化的更新提供资源。

我州是少数民族的集中聚居地,蕴涵着丰富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文化潜力。

如在2008年奥运会民族文化展示会上我州三都水族马尾绣等文化产品受到参观者的青睐;国家民委组织的《西部神韵——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风情展》在香港展出,展示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服饰、乐器、工艺品、生活用品、民族风情摄影作品以及民俗服饰歌舞表演。

短短的一个星期中,观者如织,盛况空前。

而后深圳高交会展馆又举办了少数民族地区名优特产品的交易会,其宗旨是“树立精品意识,创造民族品牌,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将民族特色产品,在保
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向着高附加值及产业化方向发展”。

据报道:漂亮的新疆帽、粗放的藏袍、苗药等无不使人大开眼界,应验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普世原则和市场经验,为传统文化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1、各级政府逐步认识的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氛围。

如:2009年4月29日,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黔南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言献策座谈会”。

来自我州不同战线的专家学者对我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和文化旅游的策划包装建言献策,认为当前我州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正朝好的方向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急需收集抢救,应通过整理、调查、认定、编制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从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与黔南旅游如何更好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加强对水书的保护、抢救、破译、出版工作,继承水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科学研究工作,三都县从立法的高度开展水书保护工作,水书抢救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2、初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如:2006年6月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水族马尾绣”、“水书”和水族端节,2008年6月独山花灯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正在受民众所接受。

3、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已开始显现出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平塘县对“从远古走来的民族贵族——毛南族”风情进行有序开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都匀市韦帮粉剪纸艺术不仅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都水族马尾绣多次参加北京、深圳等地展销会,产品供不应求。

4、一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被称为“西南帝王佛教文化圣地——白云山” 现正被贵阳黔之风的文化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元对其进行全面开发;2009年6月省政府出资2500万对水族马尾绣进行系列开发;“水书”的保护、抢救、破译、出版等工作已进行多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将水书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了水书抢救工作正常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不到位,不深入,一阵风。

如:2006年在深河抗日民族文化园举办的独山花灯节,邀请了国家民委、省政府、省民委、州委州政府部门,贵州电视台、黔南电视台的媒体等参加,本次活动安排有序、盛况空前。

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入开发,规划以花灯为基础的独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开发实践,使它成为我州一张文化名片。

遗憾的是这些工作做得不好。

2、个体开发,形不成规模。

如:都匀剪纸艺术等文化产品基本上属于以个体农户为主的开发模式,规模小,效益不显著。

3、文化演示的公益性质明显,较为重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低下。

我们一方面强调要以文化演示和商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对具有实用性、观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样式要进行商业性开发。

不论何种形式,我们都在强调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但我州绝大部分节庆文化只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

4、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的关键所在,而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则是我州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经济效益较差的一个技术性障碍。

目前,我州各县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各自为政,县域之间缺乏联系,宏观统筹不够。

而对某一文化产品进行开发时又缺乏相关文化产品、文化设施、可进入性等要素的规划开发。

5、文化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文化品种单一。

如:世界自然遗产地“小七孔”景区文化产品寥寥无几。

四、开发黔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开发的基本经验和思路。

1、统一认识,科学规划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要求各级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列入议事日程,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努力寻找县域之间民族文化的联系点,建立民族文化演示和产业链,并在商业运作上合理布局,寻求效益最大化。

要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本区域内的民族文化的普查、抢救和保护工作;聘请有关民族、民俗、考古、文物、艺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对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的规划审订、项目评估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尽快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

以多种手段,将少数民族中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事象加以系统、完整和立体的记录,并使之固化为书籍、影碟、光盘等文字、音像、数码资料,对现存民族传统文化事象作最大限度的记录和保存。

2、加大投入,扶持品牌
政府要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财政应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并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列入当年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

要提供人才支持。

要像引进科技人才那样引进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专业人才,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通晓民族民间文化专业知识和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积极开拓民族民间文化的展览市场、演出市场、商品市场和旅游市场。

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

开拓思路,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进
行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开发、利用、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运作。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文化内容的民族文化进行培育,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此带动我州旅游业、民族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兼顾“双效”,经济中心
开发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一般说来,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向不同,从而往往使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或者不一致的关系。

如要举办独山花灯节,不仅仅要把它作为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推进文艺创作,推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等社会效益方面。

在此条件下把花灯节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才可能保证花灯节的成功举办,才能创出知名度。

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经验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个别特殊的(如公益性)文化产品之外,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州水族马尾绣、端节等节日文化、民族衣饰的开发是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使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融人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必然结果,显示了民族文化底蕴基础上的文化创新能够创造巨大的市场,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证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被有效地转化和运用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4、深度开发,形成系列
首先,“开发”具有实质性、操作性特点,需要讲究有效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命运与其它商品一样,取决于消费者的取向。

即文化产品只有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被更多的人所消费,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产生预期的效益,而社会越是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是个性化、多样化。

因此,传统文化的开发必然要受到资源结构、资源配置、品位、审美等多种市场要素的制约。

往往要涉及对于一些初步开发的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问题,要考虑其加工、设计、制作第二代产品,构思第三代产品等开发活动的渐进性,难以一劳永逸。

其次,传统文化本身体系庞杂,类型多种多样,功能各不相同,其开发活动必然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法则,根据开发对象的特点进行系列设计、制作。

如马尾绣就是以其特点、色彩、风格、实用功能等内容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

结合我州实际可通过“政府主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采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发挥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去寻觅商机,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合理开发,持续发展
所谓合理开发就是应该遵循文化资源的特点、构成、市场需求以及对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情况进行的可持续的有效开发。

我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数千年的文明发展给各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属于黔南,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需要保证其延续与演进,龙其是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被破坏或者消失就难以弥补。

因此,开发本身就存在一个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