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等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郡中学等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
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界在考察姜寨遗址墓地时,发现其早期的墓地多为单人葬,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只有成年男女才能葬在氏族墓地。

后期的墓地积累成上下两层,下层仍保持单人葬传统,但已不如早期整齐,上层则为男女老幼合葬。

据此推断,姜寨后期
A.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动摇B.母系氏族规则根深蒂固
C.私有制度取代公社公有D.贫富分化带来墓葬差异
2.汉文帝二年,下诏要求地方“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十五年,亲自以经义政事为题,书之于策,使臣下对答。

自此以后,举贤良需策问成为定规。

这能体现
A.西汉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考试制度早有历史渊源
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D.汉文帝重视人才的选拔
3.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

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

”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
4.唐以前,社会上流行分食制,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席地跪坐,单桌单人进食;唐宋时期,伴随着高桌大椅的普及,众人围坐在一起进餐的会食、合食逐渐成为主流。

这一现象A.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融B.表明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促使坊市制度走向瓦解D.体现宋朝阶级矛盾缓和
5.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

清人笔记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

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官僚队伍的腐化B.皇权专制的强化
C.社会风气的败坏D.文字狱的常态化
6.有学者考证了清代3181名女作家的籍贯,得出下表。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显著提升B.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折射出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体现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7.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

这最能说明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B.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
C.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
8.新文化运动早期,改革者们对儒学与中国传统的批判,几乎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对手。

但是到了“五四”末期以及以后,一些学者以对东西文化及西方哲学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反对西方文化派。

这一转变源于
A.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学者对儒学思想的近代化改造D.平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9.抗战期间,湖南城乡各抗日团体掀起了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高潮。

有一首歌中唱道:“亲爱的同胞,快起来,拿起你的铁锤、锄头、笔砚、算盘和刀枪,我们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变抗战的后方为杀敌的前方!”这说明
A.根据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B.湖南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C.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D.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战争胜利
10.图为宣传画《为了农业合作化,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学习文化》,这一作品
A.意在鼓舞人民保卫新生政权B.反映全面建设时期时代要求
C.有利于“双百”方针实施D.立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11.2019年以来,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

2021年,国务院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大力培养重点领域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改革
A.标志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更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
C.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D.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12.追本溯源,埃及象形文字是创造腓尼基字母的必要前提。

应该说,字母表原理的发明,是古埃及人的一大贡献,是他们最早看出用单独符号表示人类语言单音的价值,发明了24个单辅音符号。

这能体现
A.埃及文字是世界最早的文字B.古代世界各地区文明有交流
C.世界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D.象形文字比字母文字更先进
13.下表是古罗马时期三种主要契约形式的出现阶段和特点。

据此可知,古罗马契约形式的变化
出现阶段契约形式特点
《十二铜表法》“耐克逊”交易双方到场,有公证人,对神宣誓固定术语市民法文书契约双方到场,举行特定仪式,签署文书
万民法诺成契约无需双方到场,无需仪式,双方同意即可A.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B.表明古罗马法治国家的建成
C.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14.13世纪的庄园法庭记录中曾出现过以下案件;村民特纳斯及村里其他人在约克福德庄
园领主所属的刚收割完的牧场上放牧,违反了法律,但开庭三次争执不下,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

这一案件
A.说明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弱化B.是庄园封闭性的体现
C.反映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D.彰显了法律至上原则
1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该历史学家
A.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源动力B.对航海家的作用认识不足
C.准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D.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16.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这些口号
A.意在广泛的传播理性主义B.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C.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D.是西欧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

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

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

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

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

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陈国政、曹固强《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10分)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5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

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

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

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
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

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

(5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从原始形态到文明的演进,一直在被动与自觉地应对因自然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2022年,我们亲历了气象观测史上最热的夏天。

截至8月19日,这场旷日持久的高温在我国已持续了68天,西北、青藏、西南等地的高温都达到历史极端水平,堪称史无前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为主题,进行简要
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0分)文明的交流有多种方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请为以上两幅地图分别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

(4分)
(2)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阐释。

(6分)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据材料可知,姜寨遗址前后期的墓葬形式发生较大变化,原本制度严谨的状态被打破,反映社会结构有所变动,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女性群体的墓葬有不同之处,无法看出母系氏族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随葬品的差异,不能明确是否产生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只介绍了墓葬形式的差异,并未探究原因,排除D项。

2.B 【解析】据材料“以经义政事为题,书之于策,使臣下对答”“举贤良需策问成为定规”可知,汉文帝时期已经开始通过策问,即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可以体现考试制度早有渊源,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君主权力的集中化,排除A 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汉文帝的做法与态度集中体现在材料前半段,后半段强调策问成为定规,D项对材料内容概括不完整,排除。

3.D 【解析】元稹的意思是说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样的贤臣,在朝中言议政事的可与否;普天之下的臣民,在朝外直言政策的得与失,短短数年之内就实现了天下大治的盛世,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政策均不符合元稹评论的出发点,均排除。

4.A 【解析】据材料“伴随着高桌大椅的普及”可知,分餐制向合餐制转化的主要原因是用餐工具的变化,而高桌大椅是由少数民族胡床演化而来,反映了长期的民族交融,故选A 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思想,排除B项;坊市制度瓦解的主要表现是商品交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材料不体现,排除C项;用餐方式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

5.B 【解析】据材料可知,曹振镛将自身官运亨通归功于“多磕头,少说话”,大臣不能有主见,只能默然顺从,说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腐化指思想行为腐败堕落,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但这不是根源,文字狱的常态化也是君权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

6.D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清代长江中下游的女作家人数最多,经济重心南移后文化
重心也随之转移到南方,并在元明清时期持续发展,传统秩序受到冲击,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男性作家或其他朝代女作家的人数,没有对比项,无法推知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A 项;大一统政权统治下,科技进步的影响应较为广泛,无法解释不同地区女作家人数的悬殊差异,排除B项;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壮大,在思想文化领域要求世俗化、平民化,与女作家籍贯的分布无关,排除C项。

7.B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广西旧官僚投机革命,而革命派却未能获得一官半职,这说明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隐患,故选B项;资产阶级没有获得一官半职是旧官僚排挤的结果,而不是妥协的结果,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列举了广西一地,无法得出清朝领土四分五裂的结论,排除D项。

8.A 【解析】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的不同的态度,这是因为一战的爆发以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起了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故答案选A项。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这会带来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排除B项;这一时期对儒学的近代化改造并不成功,排除C项;平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是否批判西方文化无关,排除D项。

9.C 【解析】据材料“拿起你的铁锤、锄头、笔砚、算盘和刀枪,我们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变抗战的后方为杀敌的前方!”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各种社会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人民战争,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而非根据地民主原则的实践,排除A项;湖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是诸多敌后战场中的一部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全民族参与积极抗战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的民歌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日本侵华战争的积极反抗,并非国共合作的成果,排除D 项。

10.D 【解析】据材料“为了农业合作化”可知,宣传画创作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据材料“努力学习文化”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盲运动,反映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故选D项;农业合作化时期新中国政权已经较为巩固,排除A项;全面建设时期和“双百”方针都开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排除B、C两项。

11.C 【解析】据材料可知,2019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故选C项;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谈到职业教育改革,不涉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形成比较,排除B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实际的人才支持,而不是精神力量,
排除D项。

12.B 【解析】据材料“埃及象形文字是创造腓尼基字母的必要前提”可知,腓尼基字母的创制受到了埃及文字的影响,反映古代文明存在交流,故选B项;已知世界最早的文字是古西亚文明创造的楔形文字,排除A项;材料强调埃及象形文字与腓尼基字母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不是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排除C项;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各有优劣,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更先进,排除D项。

13.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古罗马订立契约的形式不断调整,就契约的特点来说,达成契约的程序和要求在不断简化,这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故选D项;材料中虽然体现了市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但对订立契约的主体并无要求,不体现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排除A项;古罗马并未建成法治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古罗马时期契约制度的变化,无法看出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

14.C 【解析】据材料“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可知,庄园法庭中庄园主人的态度对案件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反映庄园法庭实质维护领主权益,故选C项;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尖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庄园封闭性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庄园主人个人意见可直接结束争议性案件,与法律至上的原则不符,排除D项。

15.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历史学家更强调资本家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这一本质特征,故选A项;该学者认为企业家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性高于航海家,关注主体在企业家,而非航海家,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包含多个领域,仅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并不全面、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排除D项。

16.C 【解析】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在经济、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提出了革命性的口号,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社会的制度和习俗,故选C项;材料中所列举的口号更侧重于对传统的颠覆,而非理性主义原则,排除A项;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只体现政治领域,对材料概括不完整,排除B项;西欧生产方式变革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启蒙运动无明确因果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5分)
(1)材料一: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4
分)
材料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6分)
(2)地方志(方志)。

(2分)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研究一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自然地理风貌的重要依据;折射某一地区和时代的社
会变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反映的社会内容丰富,可以与正史互补、互证。

(3
分)
18.(15分)
(1)措施:设置机构强化管理;笼络少数民族上层;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派驻军队;改土归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理。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分)
(2)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

(每点2分,任答三点5分)
19.(12分)
1.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2分。

2.至少从两个角度论证论题,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每个角度4分,共8分。

3.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分。

【参考示例】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相互影响。

(2分)
从材料中看到,研究表明,距今5300~4300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气候较为温暖的一个时期。

由于暖热潮湿气候以及海退造成沿海陆地面积增大,为文化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大汶口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诞生并不断发展,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表明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4分)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也就是东汉到南北朝的近300年间,中国迎来了一个寒冷时期。

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高潮,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五胡入华”。

当气候偏冷时,北方自然环境恶化(沙漠化及严重冻灾等),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和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继而被迫南迁。

其中,北方汉族地区的农业生态也受到
极大的破坏,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的经济力量。

但同时,北方民族(含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南迁,也促进了中国南方的开发与发展,有利于南北方民族融合。

(4分)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2分)
20.(10分)
(1)图一:埃及扩张示意图。

图二:罗马扩张示意图。

(4分)
(2)共同主题: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2分)
阐释:由于尼罗河南部高山深谷的阻隔,古代埃及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鼎盛时期还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分)
古代罗马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
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把地中海变成了
罗马的内海。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