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结婚礼仪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河南结婚礼仪风俗
篇一:关于河南的婚庆习俗
南京婚庆的专家见过各地的婚庆习俗,最河南的婚庆习俗印象很深,今天就来说说河南在婚庆方面都有什么习俗1爱情方面:提到它-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
小见面--大见面
小见面: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

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

大见面: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

也就是成了。

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

也就是这事定了。

订婚,婚庆产业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

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

正式订婚得“过红书”,
又叫“过书子”。

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

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

“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

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

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

“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像婚庆用品等等。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

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

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

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

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

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

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
称心如意。

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
开始了。

闹房时还唱闹房歌。

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新房内
充满欢乐和诙谐。

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

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

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

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呵呵,中式婚礼就是这样的。

订婚要给订礼,双方家人吃饭。

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满的钱包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婚礼时候穿。

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商量婚礼细节,新郎要在婚礼当天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
男方家要准备足够的红包给把轿门的,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新娘是不会“下轿”的,这个“把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一个红包。

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然后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
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有三八场,分别是八个热菜、凉菜、汤;八八四,貌似减少4个汤或者凉菜;八碗四,最薄的席了,八个热菜,4个凉菜。

结婚当天算起,第三天女婿要回门,就是回到新娘的娘家在摆桌请客。

篇二:河南农村婚嫁习俗
河南农村婚嫁习俗
提到婚嫁-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

小见面--大见面
小见面: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

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

大见面: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也就是成了。

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也就是这事定了。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
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

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

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

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

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

“过红
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

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

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

“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

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

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

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

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

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

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

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

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

闹房时还唱闹房歌。

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
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

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

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

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

回门: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

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河南的丧葬礼仪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
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有人说当前还遵守传统民俗习惯是一种封建迷信该全部废除。

也有人说传统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的研究和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请谈谈你的看法”
论文:
尊重的同时去糟存精。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
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
己民族的态度。

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
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
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
的规定。

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以上所讲的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

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

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

比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名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对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给予特别的安排,其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可以适当降低。

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担任公职的权利,少数民族人员竞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民族事务机构的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

二是经济权利的保护。

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就是对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组织对口支援、进行扶贫开发,等等,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是文化权利的保护。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与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国家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接受教育的权利。

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如:举办主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类学校如民族学院、民族
中小学;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在贫困和偏僻的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推广“双语”教学。

在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录取等等。

五是其他权利的保护。

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就业等等,都给予了全面的保护。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篇三:南阳风俗之结婚篇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
男方:
1.新郎母亲
a.做被子单数条,其中一条要在结婚当天铺在新床上,其余的偶数双被子则在结婚当天摆放在新床上。

b.做被子时,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新郎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的媳妇)前来帮忙,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就需在主家吃饭。

2.新郎父亲
结婚前天需要有新郎的父亲或其他男性长辈去借瓷器,所谓的瓷器就是结婚当天酒席上用的筷子、盘子、碗之类的,同时还要借桌椅板凳,瓷器和桌椅板凳,都是租借的,每个
村里都有做这类生意的人家,其租借费是按一桌酒席所用物品计算的,(一桌酒席上一般坐八个人)。

3.结婚前夜
需有本家族一小男孩需睡在新床上,称压押床娃儿,压床娃儿,一般是新郎长兄的儿子,新郎长兄若无儿子,可用次兄的儿子,也可以是新郎的弟弟或叔伯家的弟弟。

4.结婚当天:
男方准备好婚车,去女方家接新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需随婚车前去接新娘。

【押轿娃】和压床娃是同一个人,拿着“一束花”,到新娘家后,由压轿娃进新娘得房里把花送给新娘。

【媒人】媒人需提着“马灯”(普通的手提灯即可代替),和迎亲的人一起去新娘家。

【管事的】随婚车一同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负责到新娘家发红包,遇到女方不满意的事可找他协商解决,以求能把新娘顺利接上婚车。

一般是由男方中一个比较会处理问题的长辈担当。

【接的人】一般还要有两个女性随同一起去接新娘,一般有新郎的嫂子、娘,婶,两个。

女方:
1.做被子双数条,以求吉利,做被子时,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新郎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的媳妇)前来帮忙,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就需在主家吃饭。

2.嫁妆.可由女方去购买,也可由男女双方协商后去购买,或由新郎和新娘去购买,嫁妆费用,一部分是男方的彩礼,一部分是女方的陪送,因此只要双方合在一起的的彩礼多,女方的嫁妆也就会更多一些。

“谈到南阳城的婚俗,已经‘失落’的‘夜娶’不能不提。

”在南阳师院,民俗专家高二旺向笔者介绍,南阳人“夜娶”是古代“昏礼”和抢婚习俗的再现,在明、清、民国一直沿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

在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上这样记载:“居民逼其虐势,不敢白昼婚娶”。

高二旺说,这里所讲的恶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唐王),他在1408年来到封地南阳。

每日无事即登王府山,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

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百姓只好“灵活”地把娶亲改在夜晚。

而在《仪礼·士昏礼》上,也有先秦时期,男方黄昏时率车队到女方家迎亲的记载。

这些典故和传说,让“夜娶”历史感与神秘感兼具。

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对于南阳各地的
人来说,婚俗程式中“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6大步骤,却都能娓娓道来。

现实中,男方送见面礼、送订婚礼、挑吉日等项目仍然“流行”,只是一些细节有了
新的解释。

如女方在订婚回礼时送出男衣男鞋,寓意已由过去的寄托生育希望,变成了岳父母对于新女婿的喜爱和娇宠,以及对男方聘礼的回赠。

与此同时,一些存偏见的婚俗已被摒弃:如成亲之日,嫂子不准相送,因嫂与“扫”同音,不吉利;男方迎娶时,坐一男童当“压轿娃”,希望女方生男;“新婚三天无大小”,婚礼上捉弄新郎父母;“闹洞房”来驱邪避灾??以下为旧时南阳婚嫁习俗供大家参考一下
南阳民间婚嫁程式有“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六大步骤,称为“六礼”,前五项属于定亲范畴,最后一项为婚礼程式。

程式化就是文化,新郎新娘在程式化的“摆布”之中,逐渐找到结为夫妇的感觉,其间程式相连,喜珠相串,透着喜气。

此篇主要讲迎娶前的定亲过程。


现在的青年男女,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成家,只要达到婚龄,就可领取结婚证书。

而传统婚礼远没有如此简便,是必须符合“六礼”的。

“六礼”早在周代已见雏形,所谓“六礼之仪始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正好与南阳婚俗中的“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相对应,叫法不同,内容相似。

婚姻程式为何如此复杂?为弄清楚这个问题,记者专门到老城申藩契先生家中请教。

申先生今年79岁,世居南阳,颇解婚俗。

他说:“过去南阳民间对未婚者均称‘娃子家’,意思是‘未成年人’。

一个人如果结了婚,就有了质的变化,
等于由‘娃子家’变成‘大人’了,这是人生的重大事件。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视为人生三大快意之事,隆重庆贺,形成程式,并长久地沿袭下来。

其中的婚姻程式,尤为严谨。


联姻的第一步是说亲,又叫提亲,这只是联姻的意向,遵循的原则是“门当户对”。

申先生说:“民国时期,南阳老城娃子家找对象,主要看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而乡村则主要看对方的土地、房产数量。

你该说财产多寡,属个人隐私,怎好打听?不必担心,自有人专门打探这方面的信息,这类人就是‘媒人’,也叫‘冰人’或‘红娘’。


旧时男婚女嫁皆属于包办,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结婚前男女互不见面,俗称“隔布袋买猫”,只有靠“媒人”从中说合。

因“媒人”大多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所以又称“媒婆”。

媒婆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探男女双方的家庭状况,并根据求亲者的要求搜寻目标,配对组合,促成好事。

男女双方不熟悉,全凭媒人一张嘴。

所以媒人不论给谁家说媒,男方、女方都会殷勤招待,不敢怠慢。

烟茶自不必说,有钱人家还要好酒好肉款待媒人,临走时还有所馈赠。

所以南阳民谚云“媒婆媒婆,吃吃喝喝,临走手不空着”。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如此款待的结果,不免使媒婆嘴上抹油,把招待者夸得滴溜溜转,甚至把麻脸汉说成英俊小生。

讲究门当户对,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听门第”,这在唐河、内乡一带特别讲究——这个门第,不是指“世家门第”,而是特指一个家庭有没有狐臭(腋臭)遗传史。

如果有,则属于“门第不清”或“门第不好”,是万万不能与之“做亲戚”的。

只要“没有门第”,意即“没有狐臭”,双方家庭条件又相当,就可以达成联姻意向,接下来就可以“合婚”了。


合婚,南阳民间俗称“合八字”,在“六礼”中与“问名”相对应。

所谓“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也叫“生辰八字”。

八字相合,才能议亲;八字不合,前功尽弃。

当时,各地都有专门“合八字”的人,根据八卦相克相生原理,把十二属相分为十二相克、十二相冲、十二相合三种类型。

相克的为:“羊鼠相逢一旦休,兔子见龙不长久;金鸡不与犬相配,白马不能见青牛;虎蛇相斗必惹仇,猴子遇猪泪长流。

”相合的有:“马羊相逢寿命长,蛇猴和合出将相;酉鸡辰龙龙凤种,戌狗见兔状元郎;猪虎相遇多福禄,鼠牛无争幸福长。


今天看来,这种逻辑滑稽可笑,但在过去,这却是民俗意义上的“婚姻法”,非得遵守不可。

在西峡一带,凡缝制结婚被褥,主家都要弄清缝制者的属相,只有与新郎新娘属
相相合的人才能参与,否则即使你来义务劳动,人家也不承情,还要怨你不懂规矩,破坏了新郎新娘的幸福。

“合八字”之后,若没有大碍,就可以相亲了。

旧时相亲,男女双方不能见面,由双方父母或家中近亲长辈“替看”,俗称“相媳妇”或“相女婿”。

除看相貌外,还要通过谈话,判断对方的智力和今后的发展潜力。

如果满意,就是“相中了”;如果不满意,就是“没相中”,方城人称为“没睖中”,吉利人则说“相脱了”。

民国以后,男女双方才“亲自相亲”,但也只是“偷相”,即在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另一方偷偷观察一次。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偷相”变成“见面”,男女双方可以面对面交谈,但不能自行约定时间、地点,须由介绍人约定首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见面时间长短也有一定限制。

见了面,若彼此有好感,两个人就会没话找话说,往往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只看得姑娘脸颊绯红,小伙子头上冒汗。

只听女的羞羞答答吐出来3个字:“哪庄儿哩?”男的急急忙忙回答3个字:“李楼哩。

”男的回答完以后,便拿眼来问姑娘,姑娘明白这是在问自己呢,于是赶快说:“二十三,没意见!”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市的一个经典“相亲对白”,非常有趣。

其间男女双方仅用了几个字,以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解决了一生一世的婚姻大事,看似简单,却有内涵,这是“相亲”方式由“家长代替”变为“亲自相亲”后,当
事人手忙脚乱而又忐忑喜悦的真实表露。

相亲之后双方满意,就可以“定亲”,这在“六礼”当中叫“纳吉”。

南阳人对“定亲”非常重视,要择吉日“换允帖”,这是一种书面约定。

男帖中要这样写:“不揣鄙陋,妄攀高门;倘蒙金诺,曷胜雀跃。

”女帖中要这样写:“敬接冰语,联姻高门;幸蒙俯允,曷胜忻舞。


“换允帖”要靠媒人传帖,男方女方都要款待传帖者。

所以媒人这时最高兴,甚至两顿饭不吃,把胃腾出来准备大撮一顿。

若是路途遥远,媒人还要借一头小毛驴,叫上个本家小子在前面牵着驴,自己优哉游哉地坐在驴背上,一路哼着小曲去传帖。

熟人见了打趣道:“你可真精啊!吃肉喝酒不忘带着本家小子!还带着一头叫驴,去吃人家的草料啊??”媒婆一看对方不怀好意,就笑着回答:“你放心,你放心!酒肉我们吃了,草料留着让你吃,省得你眼红!”??于是路人都哈哈大笑,大家也就知道谁和谁家定亲了。

有趣!媒婆的招摇过市,竟然是为了发布信息!所以南召民间换帖时,好赖都要请一次客,目的是发布消息。

女方要用面条招待媒人,男方则以酒肉款待媒人。

男女两家还要互送压帖礼物,男方多为绸缎、头绳、耳坠、戒指;女方则回敬笔墨、折扇等物。

桐柏民间换帖则要交换酒杯,以示应允对方,俗称“换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