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H—O—S理论等)}、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贸易理论
首先从传统贸易理论谈起,18世纪和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撑点是重商主义。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奖进限出”,即出口对国家是有利的,而进口对国家是不利的。
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当时国家的福利或财富,是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为基础的。
如果一国出口给外国的物品比起进口的多,那它将获得外国用金银支付的贸易差额。
这种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鼓励出口会比较好的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而它的局限性很多,诸如它把本国的福利或财富的增加建立在外国的福利或财富减少的基础上,不可能是国际贸易得到双赢的结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限制进口的同时也就限制了国民消费,其实出口的目的也就是为购买消费品提供收入,而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受益者只是国内生产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受损;再者,金银的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扩大,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斯密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比重商主义更进步的绝对优势理论。
由此步入了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了解到衡量一国的财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多少后,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既然消费的商品数量增加才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那么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分工,即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有利。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非常苛刻,比如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也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同时,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存在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难道他们之间就没有贸易关系了吗,就譬如一国有可能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劣势,难道他就不能进行国际贸易了吗?它证明贸易是双赢而非零和游戏,但是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这时,李嘉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使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放宽了一步,这就是“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它的根据是只要国家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一致,那么就存在着贸易动机。
较之绝对优势,李嘉图的理论放宽了两个条件: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首先,李嘉图证明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间呈倒数关系。
即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再次,绝对优势理论中,贸易双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封闭情况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
定。
比较优势中,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优势,同时证实了贸易双方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由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的。
由此来看,“相对优势理论”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证明了只要两国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一国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使所有国家获利。
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它的前提还是比较苛刻,只说明了贸易的部分原因,并且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也没有说明国际均衡价格决定,没有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的影响。
李嘉图后的学者,如穆勒、马歇尔等虽然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但都没有脱离贸易条件的讨论和比较静态学的研究。
直到1919后,要素禀赋的出现使贸易理论进了一大步。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称“H-O模型”。
它包括: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由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不同是由要素密集度不同决定的。
并且,它指出要素禀赋差别才是决定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本国充裕生产要素的产品。
因此,这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不断发展,而后的“H-O-S理论”则指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出,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随之引出的悲惨增长说明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国家的消费福利水平,这只是一般的常见现象,如果经济增长带来国际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那么贸易条件恶化的效应会抵消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增加效应,从而导致国家总体福利水平的净减少。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包括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从新要素、需求、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进行分析。
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
它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
基于这个假设,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即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而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很可能成为消费品,他们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基础就越雄厚。
反之亦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有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向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
而这个循环,经历四个阶段:初始期,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贸易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较接近;成长期,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构成成本,因此,产品将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成熟期,产品已实现标准化,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因此,产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由此看来,产品周期理论展示了一个关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过程。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被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
它指
出除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来源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它的产生有两大背景:一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的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二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里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它引入了规模经济的假设,从而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条基本假设,使得研究的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
因此,该理论已成为西方国际经济学或国际贸易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我对国际贸易发展脉络的分析。
经济021班王燚 020*******
参考书目:《国际经济学》课堂笔记
托马斯.普格尔《国际经济学》
薛敬孝《国际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