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靶向给药系统

合集下载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5)具有运转足够量药物能力,而且有一 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速度。 释药速度适宜,保证在靶区释放出大量 药物。
免疫磁性微球靶向原理示意图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 物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使靶区 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 用。
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
Liposomes
Micro-
emulsions
Microspheres Nanoparticles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evey systems
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 通常在微粒核心。 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保护药物避 免酶的降解。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 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是将药物包封于
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形成的微型泡囊。
聚合物纳米粒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
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biocompatible polymers)制成,
粒径在10-1000 nm。
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 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称为纳米球。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不同制剂同一组 织或器官比较
式中:AUCi是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
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标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
剂及药物溶液。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
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半乳糖基肝靶向药物载体的合成

半乳糖基肝靶向药物载体的合成

AbstractHepatic diseases, especially liver cancer, threaten human’s live gravely.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which is higher and higher recently. There are very few opportunities to kill cancer cells because of the low efficacy of anti-cancer drug, and the other weakness is that few carriers could send the drug into the cancer cells. Drug is not targeting, but hepatic targeting drugs carrier can be. It is able to transport anti-cancer drug to the right location and make it to be collected. Besides that, reducing the dose and times, diminish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 are the advantages of hepatocyte-sel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We started with galactose to synthesis three kinds of galactosyl intermediates: 1, 2, 3, 4, 6-penta-O-acetyl-galactopyranose, 2, 3, 4, 6-tetra-O-acetyl-galactopyranosyl bromide and 2, 3, 4, 6-tetraacetyl-1-(2-bromoethyl) galactopyranoside in different methods.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intermediates are analyze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synthesizing of 1, 2, 3, 4, 6-penta-O-acetyl-galactopyranose is 115℃~120℃, 1.5 h. Reatced for 20 h at room temperature away from light is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synthesis of 2, 3, 4, 6-tetra-O-acetyl-galactopyranosyl bromide. And the preferential method of the synthesis of 2, 3, 4, 6-tetraacetyl-1-(2-bromoethyl) galactopyranoside is BF3OEt2 catalyst.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DTPA) is a common medical nuclear magnetic contrast agent with five carboxyl groups in the molecule, which have certain hydrophil ic properties. DTPA reacted with 2, 3, 4, 6-tetra-O-acetyl-galactopyranosyl bromide, 2, 3, 4, 6-tetraacetyl-1-(2-bromoethyl) galactopyranoside and long chain amines to synthe size series of DTPA-bisamides, galactosyl, DTPA-bisamides, dodecyl galactosamine, gal actosyl DTPA-dodecylamide. The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S. And we discus sed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ynthesis of liver targ eting contrast agent dual functional drug carrier.Key words:Hepatic targeting; Galactose; Drug carrier;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DTPA); Surfactan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文献综述 (2)1.1 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功能研究 (2)1.1.1糖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2)1.1.2 糖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3)1.1.3 糖类的药用研究 (5)1.2 肝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8)1.2.1 药物运载系统的分类 (8)1.2.2常用构建肝靶向药物载体的材料 (10)1.2.3 含半乳糖的肝靶向药物载体 (12)1.3 含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5)1.3.1 单糖类反应中间体的合成 (15)1.3.2 含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7)1.3.3 常用囊泡制备方法 (19)1.4 选题依据和意义 (20)2 半乳糖溴化物反应中间体的合成 (21)2.1 实验部分 (21)2.1.1 主要试剂 (21)2.1.2 主要仪器 (22)2.1.3 1,2, 3, 4, 6-五乙酰基半乳糖的合成 (22)2.1.4 2, 3, 4, 6-O-四乙酰基溴代半乳糖的制备 (22)2.1.5 2, 3, 4, 6-四乙酰基-1-(2-溴乙氧基)半乳糖的制备 (22)2.2 结果与讨论 (24)2.2.1 含半乳糖的反应中间体的合成思路 (24)2.2.2 半乳糖的五乙酰化 (24)2.2.3 溴代半乳糖的合成 (26)2.2.4 2, 3, 4, 6-四乙酰基-1-溴乙氧基半乳糖的制备 (30)2.3 本章小结 (37)3 DTPA、半乳糖溴化物反应中间体、长碳链胺的反应研究 (38)3.1 实验部分 (38)3.1.1 主要试剂 (38)3.1.2 主要仪器 (39)3.1.3 长碳链仲胺的合成 (39)3.1.4 DTPA、EDTA与胺的反应 (39)3.1.5 DTPA酰胺与半乳糖中间体的反应 (40)3.1.6 长链半乳糖胺的合成 (40)3.1.7 DTPAA与长碳链半乳糖胺的合成 (40)3.2 结果与讨论 (40)3.2.1 长碳链仲胺的合成 (41)3.2.2 DTPA、EDTA与胺的反应 (43)3.2.3 DTPA酰胺与半乳糖溴代物中间体的反应 (46)3.2.4 长链半乳糖胺的合成 (49)3.2.5 DTPAA与长碳链半乳糖胺的合成 (50)3.3 本章小结 (52)结论 (53)参考文献 (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8)致谢 (59) (60)引言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和死亡水平居高不下,对居民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新进展

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新进展

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新进展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手术切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逐渐成为治疗肝癌的新选择。

本文将介绍肝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肝癌的靶向治疗方法肝癌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特定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疗法、表面受体抑制剂和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

1. 抗血管生成疗法抗血管生成疗法是通过靶向抑制肝癌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索拉非尼”,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信号通路,阻断血管生成。

2. 表面受体抑制剂表面受体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通过靶向抑制特定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常见的表面受体抑制剂包括“索拉非尼”和“阿法替尼”,它们能够抑制肝癌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3. 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主要是干扰肝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常见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包括“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它们能够靶向抑制肝癌细胞内关键信号通路,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

二、肝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肝癌靶向药物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不断提高了肝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1. 结合多靶点的综合治疗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通常与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有关,单一靶点的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结合多个靶点进行综合治疗成为一种新的策略。

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的靶向药物,可以同时抑制多个信号通路,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结合应用索拉非尼和埃克替尼的联合治疗在不同程度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靶向给药系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靶向给药系统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靶向给药系统 3 脂质体 2 肿瘤靶向 2 结肠靶向 2 理化性质 2 主动靶向 2 骨靶向 1 靶向给药体系 1 靶向治疗 1 靶向 1 间质纤维化 1 间充质干细胞 1 重吸收 1 酯化反应 1 配体-受体介导 1 造影剂 1 递药系统 1 透明质酸 1 转铁蛋白(tf) 1 超顺磁性纳米粒 1 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 1 超声敏感材料 1 被动靶向 1 蟾毒灵 1 药物递送系统 1 药物递送 1 荧光素酶 1 脑胶质瘤 1 肿瘤靶向治疗 1 肿瘤靶向性给药系统 1 肿瘤治疗 1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 1 肿瘤干细胞 1 肾小管 1 肝靶向 1 肝癌 1 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 1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 1 耐药 1 给药载体 1 给药系统 1 细胞凋亡 1 组织工程 1 纳米载体 1 纳米 1 紫杉醇 1 磁热疗 1 磁性靶向给药系统 1 生物医学 1 炭疽毒素 1 炎症性肠病 1 核酸药物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血脑屏障 2 脂质体 2 纳米粒 2 鼻腔给药 1 靶向性 1 阿奇霉素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1 药物载体 1 药物治疗 1 脑靶向 1 胶束 1 肿瘤 1 聚羟基丁酸与羟基辛酸 1 聚乙烯亚胺 1 给药系统 1 组织分布 1 星形聚己内酯 1 控制释放载体材料 1 抗体 1 微球体 1 基因沉默 1 响应面法 1 叶酸 1 口服给药系统 1 受体 1 决策树 1 主动靶向 1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 β -胡萝卜素 1 sirna 1 rmp-7 1 id3算法 1 [125i]spiro-i 1

第18章靶向给药系统

第18章靶向给药系统




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一般 大于7μm的微粒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 织或摄取 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 除, 小于10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2,主动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靶向于体内的某一特 定部位.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 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球,修饰的 钠米粒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 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18.4.2 微粒

微粒(microparticales)是指一类粒径在微 米级的载药粒子,包括微球(microsphere) 和微囊(microcapsule)
磁性微球、热敏感微球、pH敏感微球、血 管栓塞微球。



纳米粒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主要分 布于肝Kupffer细胞,其次是脾、骨髓等。 减少或避免纳米粒载体在体内对吞噬细胞 的趋向性,需加以修饰。如长循环纳米粒。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利用某种物理化学方法使载药微粒在特定 部位发挥药效。 磁性靶向制剂:磁性微球、纳米粒 栓塞靶向制剂:栓塞物→靶组织 热敏靶向制剂:热敏脂质体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PH敏感脂质体(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 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设计)
18.2.2 其它分类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通过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 物质制成,使其进入体内后在体外磁场的 效应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 中的靶向给药。 磁性脂质体通常由铁磁性物质、抗癌药物 及脂质体等组成
免疫脂质体


用单克隆抗体修饰脂质体制成免疫脂质体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抗 原阳性的癌细胞,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血中的 半衰期。 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研究的最多,可 以用作肿瘤化疗或生物治疗的载体。

靶向给药系统在眼科的应用

靶向给药系统在眼科的应用

【摘要】通过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从靶向给药系统分类、作用特点及其在眼科的应用(预防后发性白内障、防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防治眼部肿瘤、抗炎治疗、靶向性基因治疗)两方面做探讨,研究靶向给药系统在眼科应用的发展现状,发现靶向给药系统潜力巨大,具有较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靶向给药眼部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TDDS 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聚集于作用部位达到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TDDS要求药物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故理想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可生物降解[1]。

TDDS已在多种临床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优势,如肝病、胃结肠疾病、皮肤、脑病及眼部疾病等。

本文主要就靶向给药的分类、作用特点及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TDDS的分类与作用特点1.1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TDDS目前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载体的形态和类型可分为微球剂、毫微球剂、脂质体、包合物、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2)按靶向源动力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前体靶向制剂等。

被动靶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多、最主要的一类靶向制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脂质体、毫微胶囊、毫微粒和微球制剂;(3)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等;(4)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眼部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及皮肤给药系统等;(5)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物理靶向制剂、化学靶向制剂、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

1.2 作用特点被动靶向即自然靶向,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2]。

药剂学:靶向制剂

药剂学:靶向制剂

关于肝靶向制剂如用糖蛋白、脂蛋白、胆 酸(盐)等改进手段可使载体向肝组织选择性 地传输活性物质,最近报道将5-FU、胰岛素 制成的毫微粒,主要靶向部位在肝脏。
盐酸川芎嗪(LTH)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 高压的作用,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症的防治。研究 者制成LTH肺靶向微球,从热解稳定性、载药量 和体外释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LTH靶向制 剂经人的实验研究表明粒径在5~30μm范围内的 易浓集于肺,过小易到达肝,过大易在静注时栓 塞。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聚合物、抗体、
配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主要用于肿
瘤靶向研究。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 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 性纳米囊)、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 质体)、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 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栓塞靶向制剂等。
脂质体用作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 如益康 唑脂质体制成凝胶、软膏剂用于治疗皮肤真 菌感染;亚硝酸控制解聚法制得低分子肝素 脂质体喷雾凝胶,能明显促进透皮吸收,优 于普通软膏剂和水凝胶剂。
2、具有靶向和缓(控)释双重功能的靶向制剂
90年代起国外研究出第二代脂质体,称为空 间脂质体或长循环脂质体。以往脂质体因在体内 与促进吞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的调理素结合或通 过受体介导途径迅速被单核吞噬细胞降解,故半 衰期短,而限制其大生产和临床应用。
(1)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geting preparation)
即自然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在2.5~10μm时,大部分积 集在巨噬细胞;小于7 μm时,一般被肝、脾的巨噬细胞 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 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 μm的微粒通 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 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新进展

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新进展

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新进展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载体或者递送方式,将药物定向地递送到靶标细胞或组织,并能够释放药物,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肝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因其参与人体许多代谢活动,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也往往依赖于肝脏功能。

然而,肝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伤害,如病毒感染、炎症等,影响了药物的代谢过程,给治疗带来各种困扰。

因此,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人们对于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纳米技术的引入,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出具有多种功能的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例如,吸附特定基因的Cationic lipid纳米粒子(CLNPs)可以被肝脏细胞特异性递送到肝脏,用于基因治疗;又如,近年来,蛋白调控相变纳米材料在靶向性递送肝脏药物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进展。

二、基于细胞膜材料的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生物材料的研究更加成熟,并成为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另一个热点。

细胞膜材料是应用细胞外膜技术,从细胞外膜去除固有细胞原质量,然后将细胞膜与药物载体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递送载体。

目前,许多研究集中在利用细胞膜材料递送药物到靶向肝脏。

例如,从红细胞膜制备的红细胞囊泡,可以被肝细胞特异性内吞并释放药物。

三、基于肝细胞自噬机制的药物递送系统肝细胞是人体内负责代谢和解毒的重要细胞。

肝内自噬是维持细胞代谢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肝细胞自噬治疗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肝细胞自噬过程中,存在可以内吞药物的囊泡结构,这为肝细胞自噬靶向药物递送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利用多功能药物复合体(DOX-RGD NPs),直接靶向肝细胞癌并刺激自噬信号通路,可以实现抑制肝细胞癌增殖的治疗效果。

总之,肝脏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没有一个绝对优越的方法,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各种物质的特性,再依据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发出更高效、更靶向的肝脏药物递送系统。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及发展⽅向靶向制剂的应⽤及发展⽅向摘要靶向制剂可以⾼效提⾼⾎药浓度,减少毒副作⽤。

此⽂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粒;脂质体;应⽤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1]。

随着现代分⼦⽣物学、细胞⽣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

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靶组织的药理作⽤,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全⾝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

由于癌症为世界上较为难治愈的疾病之⼀,⽽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细胞损伤太⼤,毒副作⽤强。

所以⽬前,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1.概述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式,达到⾼效低毒的治疗效果[2]。

靶向制剂的作⽤特点[3]主要有:①提⾼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物利⽤度;④提⾼药物的稳定性。

1.1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度、⾼效、低毒、控制释药、⾎浓恒定、顺应性提⾼。

靶向制剂通过作⽤机制上分类,可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理过程运送⾄肝、脾、肺等器官;②主动靶向制剂,是指表⾯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或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是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温度、pH或磁场等外⼒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

靶向制剂⽬前常⽤的药物载体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囊、纳⽶球、磁性导向微粒,也有利⽤⽣物技术以单克隆抗体分⼦为载体与药物结合,或将药物与能够识别受体的配体分⼦相连接等。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降低药物毒性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 向 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 和无免疫原性,已越来越得到广泛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 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 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作 用的特点
作为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活性; 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酶须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足够的活性物质; 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 循环系统。
主动靶向制剂类型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免疫微球 抗癌药前体药物 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表面经PEG修饰 表面接上抗体具识别能力 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联 而成 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 常应用抑制剂(如用卡比多巴抑制 L-多巴再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CSDDS)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 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 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的研制有何意义?
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药剂学方面的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生物药剂学方面的低吸收或生物不 稳定性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 缺乏特异性 药物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 剂量之比)低
脂质体(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liposome)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 成的微型泡囊。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试比较脂质体与胶团的结构特点有何异同?

第十七章 靶向给药系统-精选文档

第十七章 靶向给药系统-精选文档

(一)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 •
脂质体系由磷脂及附加剂(胆固醇、十八 胺、磷脂酸等)组成。 磷脂是脂质体的膜材,是脂质体的主要组 成部分,为两性物质,分子结构中具有亲 水和亲油基团。胆固醇也属于两亲物质, 其结构上亦具有亲油和亲水两种基团,其 亲油性较亲水性强。胆固醇可以调节双分 子层流动性、通透性等。
8.熔融法
—将磷脂和表面活性剂加少量水相分散,胆固醇熔融后与 之混合,然后滴入65℃左右的水相溶液中保温制得。该法 不使用有机溶剂,比较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五)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2.主药含量 3.包封率 4.渗漏率 5.体外释放度
二、微球

微球(microsphere)系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 成的球形或类球形骨架实体,药物溶解或分散 于实体中,其大小因使用目的而异,通常微球 的粒径范围为1~250μm。
—可将脂质体做成药物贮库
3.低毒性
—尤其是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肿瘤药物制成脂 质体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4.好稳定性 5.强亲和性
(四)脂质体的制备及举例
1.薄膜分散法
—系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 剂中,脂溶性药物可加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在减 压旋转下除去溶剂,使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后, 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冲溶液,进行振摇,则 可形成大多室脂质体,其粒径范围约1~5μm。 —如维生素B12脂质体制法
(球、囊)、微乳、 微球等 是一类经过特殊和周密的 生物识别(如抗体识别、 配体识别等)设计,将药 物导向至特异性的识别靶 区,实现预定目的的靶向 制剂。
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将药物传输 到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一、脂质体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凝集素
凝集素分子具有两个以上糖基结合位点, 具有结合特异糖基的特点。
机体的不同部位或同部位不同细胞类型表 达的糖基序列不同,非正常的细胞(转化或 癌变)与正常细胞表达的糖基序列不同,因 此以凝集素作为靶向修饰剂,可将药物载 体定位靶向到特定的组织细胞。
18.4 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
18.4.1 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通过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 物质制成,使其进入体内后在体外磁场的 效应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 中的靶向给药。
磁性脂质体通常由铁磁性物质、抗癌药物 及脂质体等组成
免疫脂质体
用单克隆抗体修饰脂质体制成免疫脂质体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抗 原阳性的癌细胞,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血中的 半衰期。
第18章 靶向给药系统
18.1.1概述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 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在体内的三次靶向过程. 第一次靶向:靶组织或靶器官 第二次靶向:特定的靶细胞 第三次靶向: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靶向于体内的某一特 定部位.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 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球,修饰的 钠米粒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 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利用某种物理化学方法使载药微粒在特定 部位发挥药效。
1. 温度敏感脂质体 2. pH敏感脂质体 3. 受体介导脂质体 4. 掺入糖脂的脂质体 5. 免疫脂质体 6. 磁性脂质体 7. 长循环脂质体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摘要: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

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正文: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

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 在1906 年提出。

Florence 在1993 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1] 。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

其主要优点有[2] :1 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

2 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

3 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

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 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 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 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

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

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研究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是目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在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肝脏药物代谢与靶向药物输送系统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对于许多药物而言,经过肝脏的代谢后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针对肝脏的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纳米技术、靶向制剂和药物载体等手段,实现了对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

1. 纳米技术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大小、表面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等参数,可以实现对药物在体内的定向输送。

在肝脏药物靶向输送中,纳米颗粒可通过大小筛选效应和磁靶向等机制,将药物准确送达肝脏,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

2. 靶向制剂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靶向制剂是指通过与肝脏特异性结构或分子相互作用,实现药物在肝脏中的定向输送。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肝脏中存在与药物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或分子,通过将药物与这些受体或分子结合的配体进行修饰,可以实现药物的肝脏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药物的安全有效治疗。

3. 药物载体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药物载体是指通过合适的载体介质,将药物包封或包裹起来,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肝脏药物输送中,研究者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药物载体,通过调节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的包封率,实现药物在肝脏的定向输送。

这种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肝脏局部浓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副作用和毒性。

二、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为了实现面向肝脏靶向的药物输送,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药物制剂设计与优化策略,包括合理选择药物载体、优化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提高药物的穿透性等。

一种应用于肝癌化疗联合给药的肝靶向pH敏感性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及

一种应用于肝癌化疗联合给药的肝靶向pH敏感性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及

专利名称:一种应用于肝癌化疗联合给药的肝靶向pH敏感性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闯年,孔德领
申请号:CN201710371043.4
申请日:20170526
公开号:CN107158404A
公开日:
201709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肝癌化疗联合给药的肝靶向pH敏感性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其是以具有pH敏感性的阿霉素修饰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包载具有肝靶向性的紫杉醇前药,提供一种同时包载两种不同抗癌机制化疗药物、且具有肝靶向性和pH敏感性的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此种纳米粒子在药物输送过程中可有效降低药物泄露,到达肿瘤组织纳米粒子可通过半乳糖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进入肝癌细胞,在较低pH环境下,腙键断裂,纳米粒解体,将两种化疗药物同时释放出来,达到联合给药治疗肝癌的目的。

本发明制备的纳米粒子原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重复、易于大规模加工生产,能够增强肝癌的靶向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地址:300192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宁波高新区核心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涂萧恺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肝靶向制剂

肝靶向制剂

1.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给药或自然靶向给药是指载药微粒被单核— 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 Kuffer 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 理过程运送到肝、脾等器官的治疗方法。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对肝脏有良好的被动靶向作用 ,以脂质体治疗肝脏疾病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脂质体作为定向药物载体而发挥肝靶向性质已具有较 长的历史。它解决药物的如稳定性差、溶解度差、有刺 激性、在体内快速降解、治疗指数窄等问题,在治疗肝 部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理化学靶向给药指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 在特定部位发挥疗效,此类制剂或疗法有磁性微球、栓 塞治疗等。 动脉栓塞靶向给药 动脉栓塞是指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剂输入至靶组 织或器官。 肝癌的动脉栓塞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肝脏接受动脉 及门静脉双重血供,而肝癌血供基本上来自动脉( 95%) 。因此,肝动脉栓塞术能引起肿瘤坏死、缩小,而不会产 生肝功能衰竭。
5
未经修饰的脂质 体大多被网状内皮系 统( RES ,如肝、脾 等)所摄取,即脂质 体有被动靶向于肝脏 的作用,当其足够小 时(<100nm),可通过 肝窦状隙到达实质细 胞。
2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给药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 将药物定向地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即利用肝脏所特有的 受体,如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以其某一特异性配基为载 体,通过化学键形成药物—载体共轭物,使之成为受体介 导的靶向药物。 甘露糖受体介导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发现,肝非实质细胞膜上存在有甘露 糖受体。将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甘露糖基化后生成的 (Man-SOD)用于靶向于肝非实质细胞,该复合物具有优于 普通SOD的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
3物理化学靶向给药系统物理化学靶向给药指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挥疗效此类制剂或疗法有物理化学靶向给药指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挥疗效此类制剂或疗法有磁性微球栓塞治疗磁性微球栓塞治疗等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一种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将药物选择性的传输并释放于靶组织.靶器官或者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增大,降低其他非靶部位浓度以减少毒副作用的特性[ 1 ]。

靶向制剂最初只指向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专一性及特效型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发展成为一切具有靶向性的制剂[ 2 ]。

1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靶向给药系统最初的定义是狭窄的,专指具有抗癌作用的一些制剂,随着新工艺设备的使用,优秀载体物质和辅料的诞生及应用,靶向给药系统发展迅猛。

传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已经不能明晰的分别这些药物制剂的种类,现将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简述如下(表1)。

表1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2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理论靶向给药系统与其他的制剂类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靶向性。

该系统的靶向机制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免疫靶向及双重、多重靶向。

根据这些靶向理论可以设计出基于不同机制的靶向给药系统[ 2 ]。

211生物物理学特性设计靶向给药系统生物物理靶向是根据机体的组织生理学特性对不同大小微粒的滞留性不同,选择性地聚集于肝、脾、肺、淋巴部位释放药物而发挥疗效。

Brused等[3]通过实验证实未经修饰的100~200 nm的微粒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RES)巨噬细胞从血液中清除,最终达到肝Kupfer细胞溶酶体中,而50~100 nm纳米粒系统能进入肝实质细胞中; < 50 nm微粒则能透过肝脏内皮细胞或者通过淋巴传递到脾脏或者骨髓。

7~30μm微粒可以被肺机械滤阻而摄取; > 10 nm微粒可以阻滞于毛细血管床,达到肝脏,脏和荷瘤器官中。

基于这种原理,可以将药物制成不同大小的纳米粒子实现对于不同器官组织的生物物理靶向,或者将药物包裹于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纳米粒子中, 以实现缓释与生物物理靶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
静脉韧带裂
肝固有动脉 下缘
左叶
肝左、右管
尾 状 叶
方 叶
肝圆韧带裂
右叶
肝门静脉
肝门 胆囊
• 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
• 病, 但目前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其原因除药 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 没有将药物 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 原因。
• 因而开发肝靶向性药物是当前需迫切解决 的问题。
• 1.1 脂质体 • 脂质体(Liposome) 对肝脏有良好的靶向作用。 • 其为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可解决药物的如稳定性
差、溶解度差、有刺激性、在体内快速降解、治 疗指数窄等问题,在治疗肝部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 未经修饰的脂质体大多被网状内皮系统(RES , 如 肝、脾等) 所摄取, 即脂质体有被动靶向于肝脏的 作用, 当其足够小时( < 100nm) , 可通过肝窦状隙 到达实质细胞。
• 药物包封率分别为
• 43. 2% , 55%和35%。病变抑制法测定, L2IFN抗病毒效价是未包封游离IFN 的13 倍, 加入胞壁酰二肽(MDP10 ~100ng·mL
• 21 )后,增效100倍。
• 脂质体包裹阿霉素(ADM)后可显著增加
• ADM的靶向性, 85% ~90%的药物在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释放,
• 脂质体对肝脏具有良好的被动靶向作用,以 脂质体治疗肝脏疾病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如抗肝利什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被脂质体包 封后,药物在肝中的浓度提高200~700倍,疗 效提高100倍
• 用薄膜法制备干扰素脂质体(L2IFN ) , 用冻 融法制备阿糖腺苷脂质体(L2Ara2AMP) 和 无环鸟苷脂质体(L2ACV ) ,
• 结果,DHAQ2PBCA2NS抑瘤率高于DHAQ约20%。
• 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肿瘤组织血管 的通透性较大,肿瘤血管壁对纳米粒有生物黏附性, 所以静脉注射纳米粒易在肿瘤组织聚集。
• 研究单硬脂酸甘油酯固体脂质纳米粒(MSLN) 经 鼠尾静脉注射后发现,MSLN 具有肝靶向性。
• 另有研究注射用阿克拉霉素A (ACM) 固体脂质纳 米粒(ACM - SLN) 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实验采用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 - HPLC) 法同时测定
肝靶向给药系统 (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 HTDDS形,分上、下2面和前、后、左、右4个缘 1. 膈面
肝右叶
镰状韧带 肝左叶
肝圆韧带
2. 脏面 *肝门:肝固有动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
• 149.18 % ,达峰时间和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明显延 迟。
• 抗癌中药康莱特是从薏苡仁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 抗癌活性化合物,研制成供静脉、动脉输注的乳剂 后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杀伤癌细胞和双 向调节免疫功能的特点。
• 肝靶向给药系统 ( Hepatic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 HTDDS)
• 可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病变部位,减少 其全身分布及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提高
• 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其不良反应。因 此,HTDDS 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 推动作用。
1 、被动靶向给药系统
• 微粒(ACM2IBC2NP)冻干针剂。静注后,对 常位移植人肝癌模型裸鼠的抑瘤率86. 84% ,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阳性率20. 83% ,
• 体内外均显示明显的抗肝癌活性。
• 通过小鼠常位
• 移植肝癌H22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米托蒽醌聚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DHAQ2PBCA2NS)和 米托蒽醌(DHAQ)制剂,
• 降低了ADM对心脏、骨髓毒性,动物试验表 明ADM脂质体的毒性比游离ADM降低了 50% ~70% ,抗肝癌活性却明显增高。
• 有研究观察葡萄球菌肠毒素A (Stap hylococcal entero• toxin A ,SEA) 脂质体对小鼠原位移植H22 肝癌的治疗作用,
并用酶联免疫法(EL ISA) 法检测肝组织和血浆中肿瘤坏死 因子-α • ( TNF -α) 、干扰素- γ( IFN - γ) 的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 • 观察肿瘤组织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的浸润情况。结果, 与游离SEA 比较, SEA 脂质体能显著增加肿瘤组织TIL 浸 润和肝组织中TNF -α、IFN - γ水平,并对小鼠原位H22 肝 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游离SEA 无此作用。
•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注射用ACM - SLN 和ACM 注 射剂后不同时间血浆中ACM 的浓度。
• 结果,注射用ACM - SLN 的消除半衰期( t 1/ 2β) 与 平均滞留时间(MR T) 显著延长, 浓度时间- 曲线下 面积(AUC) 增高,消除率(CL) 降低,提示前者更有 利于增加药物与肝脏肿瘤组织的接触时间, 从而提 高ACM 的抗肝癌作用。
1、3 乳剂
• 乳剂的靶向性特点在于它对淋巴的亲和性。阿昔 洛韦
• (Aciclovir , ACV) 是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常用药 物, 口服ACV 固体剂型, 在胃肠道吸收缓慢、不完 全, 生物利用度仅15 %~30 %。
• 制备ACV 复乳并进行药物学研究, 结果发现, 大鼠 灌胃ACV 复乳后的生物利用度是片剂的
1、2 纳米粒
• 纳米粒(Nanocapsules) 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 10~1 000nm
• 的近似胶体的粒子,可经静脉给药,一般被单核巨噬 细胞摄取,主要分布于肝脏。注射用米托蒽醌聚乳 酸缓释毫微粒
• 在肝脏的分布明显高于米托蒽醌注射液, 在其他器 官的分布含量则低于注射剂, 给药24h 后药物在肝 脏中的分布百分率保持在80 %
• 以上, 说明该药不仅具有肝靶向性而且具有缓释性
• 用吸附包裹法制备了PVP包被的羟基喜
• 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具有明显 的肝靶向和缓释作用。
• 以第二代蒽环类抗癌抗生素阿克拉霉素A
• (ACM)为模型药物,以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 IBCA)为载体材料,制备出具肝靶向的阿克 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