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耳穴埋籽、拔火罐、艾灸、穴位按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的作用
拔罐法的应用
单罐 、多罐 、闪罐 、留罐 、走罐 、 针罐 、药罐、刺血(刺络)罐
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 医 护 理操作


耳穴埋籽
拔火罐
艾灸 穴位按摩
耳穴埋籽: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和药丸、 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 耳穴顾名思义就是耳朵上的穴位,与人体脏腑、 经络相沟通,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诊断 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 如 心:强心、调节血压、宁心安神、清心泻火等功能。 神门:镇静、镇痛、消炎作用。
拔罐十忌

7、六岁以下小孩。


8、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乱施穴或慎用拔罐疗法;
9、头部、心脏处更应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 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因为不对症 的拔罐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却会贻误病情, 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10、皮肤过敏、溃烂部位、水肿部位;皮肤有破损, 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风 等)的病人也不适合使用拔罐疗法。

相应部位: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平喘穴:功能穴 口:经验穴 脑干、神门、枕:镇静止咳 脾:祛痰

相应部位:支气管、肺


平喘穴:功能穴
肾上腺:可使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增加,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神门、枕:镇静止咳平喘
经络??? 经 络???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 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 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 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 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 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 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①食欲不振:脾 胃 小肠 胰 口 皮质下 内 分泌 可促消化,促进食欲,提高代谢功能 ②失眠:神门 枕 皮质下 胃 心神经衰弱区 可协调大脑兴奋和抑制,起到镇静作用 ③月经不调:子宫 内分泌 垂体 卵巢 肾 肝 月经期慎用,在其他时间进行调节 ④落枕:颈或颈椎 神门 枕 ⑤腰椎间盘突出:背腰椎穴 肾 肝 内分泌 三 焦
概述
艾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 燃后置于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
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
通经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
的一种外治方法。
● 《黄帝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扁鹊心书》:“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 命之法,灼艾第一。” ● 《孟子.离娄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耳的解剖
耳穴结构口诀
一舟一垂一结节, 二轮二屏三切迹,
三脚三窝十六部

注:一舟:耳舟;一垂:耳垂;一结节:耳轮结节;二 轮:耳轮、对耳轮;二屏:耳屏、对耳屏;三切迹:屏 上切迹、屏间切迹、轮屏切迹;三脚:耳轮脚、对耳轮 上脚、对耳轮下脚;三窝:三角窝、耳甲腔、耳甲艇
(一)耳轮——耳郭外 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主要临床作用

拔火罐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 络、消肿止痛、祛除风湿。

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 化不良、失眠、更年期综合征以及部分皮肤病等。
原理
祖国医学角度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
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 实、活血化瘀的作用。
现代医学角度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 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 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 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 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 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 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病人患处, 随即将罐立即取出,反复如此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为止。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拔罐疗法治疗咳嗽

拔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 拔罐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 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等,将火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留 罐10~15分钟。每3~4天治疗1次(根据皮肤反应而定), 5次为1疗程。
拔罐十忌


1、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 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 不宜拔罐。 2、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血液 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 4、孕妇、月经期妇女、精神病人、肺结核 活动期病人; 5、血压过高病人; 6、重度心脏病病人;
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系统
耳穴全息图
各种疼痛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慢性病 神经系统性疾病 还可戒烟,解酒,催 乳,晕车,美容等。 如可治疗感冒、鼻炎、 胃痛、失眠、颈椎病、 腰腿痛、美容、肥胖、 痤疮、月经不调、痛 经和落枕
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 湿疹溃疡等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 耳穴 月经期慎用,个别有 经期缩短、但停用后 又会恢复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 “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 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 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 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 著的《肘后方》。
(九)耳舟——对耳轮与 耳轮之间的凹沟。
(十)耳屏——耳郭 前面的瓣状突起, 又称耳珠。
(十一)对耳屏——耳垂上 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十二)屏上切迹——耳 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 凹陷。
(十三)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 凹陷。
(十四)轮屏切迹——对耳 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十五)耳甲——是由对 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 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 成凹窝。
诊断疾病并对耳廓进行望诊(变色、变形、丘疹、 血管变化)和触诊(结节)后,进行选穴,然后对耳 廓进行清洁,用探棒进行按压。医者做手扶患者耳背, 右手持探棒,以适宜压力按压各穴,并观察患者的疼 痛反应,应注意压力要均匀一致,按压时间要基本相 等。而后进行贴压药物种子,达到刺激穴位的作用。
①相应部位取穴 ②根据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取穴 ③按现代医学理论,发病原因取穴 ④按穴位功能取穴 ⑤临床经验取穴
罐斑-------皮肤发生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表现为皮肤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血,伴热痛感,是体内病理
的反映。
拔罐印色素反映如下:
1、紫黑而暗:--------------——行经不畅有血淤 2、发紫并伴有斑块: ------------—— 寒凝血淤 3、呈散在紫点状 ——————--——- 气滞血淤 4、鲜红而艳: --——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红而暗: -----——-------血脂高,且有热邪 6、灰白,触而不温: ----——------ 虚寒或湿邪 7、表面有皮纹或微痒:--——-------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 —————————-有湿气 9、出现水泡: ———— 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 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火罐法治疗腹泻


临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疗腹泻,常用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 6cm的中型 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 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 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 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 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 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 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 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第四、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 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第五、留罐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 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

第六、罐口应光滑无破损,也不要太薄,防止割伤皮肤 第七、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才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 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 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 重者针刺人中、合谷
(十六)耳甲艇——耳轮 脚以上的耳甲部。
(十七)耳甲腔——耳轮 脚以下的耳甲部。
(十八)耳垂一耳郭最下 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 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 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 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腹 部和下肢朝上,胸部和躯 干在中间。
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 躯干。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 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 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 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 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对耳屏——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
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耳舟——相当于上肢
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耳轮脚——相当于膈肌 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二)耳轮结节——耳轮外 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 ,又称达尔文结节。
(三)耳轮尾——耳轮 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四)耳轮脚——耳轮 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 突起。
(五)对耳轮——与耳轮 相对的隆起处。
(六)对耳轮上脚——对耳 轮向上的分支。
(七)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的分支。
(八)三角窝——对耳轮上 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 窝。

注意事项
第一、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 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 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第二、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 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 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 附有力。

第三、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 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 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或用消毒纱布 包敷,以防感染。

常用的治疗罐法

留罐法 指罐吸拔在皮肤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罐时间一 般为10到15分钟,夏季及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 痛、泄泻等病症。
走罐法 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 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 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 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 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 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临床应用 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 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 痛等病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