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名校漫画类作文模考练习(共6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注意两幅图画间的逻辑关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二、(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三、(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四、(湖南鹰潭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的图文材料,以“德与得”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五、(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到”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记录下你的兴趣、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满足”你的品位。
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入“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思考或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六、(河北省2023届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材料二:
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
材料三: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话倡导文艺工作者走近人民走进生活去创作。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一、
【参考立意】
1.坚持本心,转弯方法。
2.坚持原则,转弯态度。
3.坚持理想,变通路径。
【参考范文】
坚持与转弯
世人提及“坚持”,总习惯于将之理解为有恒心与毅力,十年如一日之“不变”;提及“转弯”,则习惯于理解为推翻与变革。
其实这样表面的理解导致人们把“坚持”与“转弯”当成两个对立的概念去理解,但细究世间成功之人事,皆是坚持中有转弯,变与不变之间,本就圆融一体。
为什么坚持与转弯本为一体呢?因为二者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转弯的,是方式,是外在表现;坚持的,是目的,是内在核心。
转弯,是灵活与变通,而坚持则为操守与坚守。
于个人,是坚持中有转弯。
孔子在人们心中,乃“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大勇之人,然而儒家观念中亦不赞同不知变通地“认死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遇明主则出世,遇暴君则静观其变。
那些冒进,动辄以性命做赌注之人,孔子向来“不与也”。
君子,根据时势而转弯,但心中的坚守不变。
无论是进是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初心不变。
君子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时时为仁”,都强调的是一个“一以贯之”。
对于个人,我们要学会根据时势做出转弯,更要“从往业,修初服”,坚守初心,方可在转弯中不迷失。
于企业发展,也是坚持中有转弯。
“盒马生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形式,转弯了人们观念中固有的经营模式。
可是盒马生鲜之成功,其实在于其“忠于顾客”之不变原则。
再新颖唬人的转弯,只有达到企业“以顾客为首”的坚守,才能长久。
于国家发展,更是坚持中有转弯。
坚持的是发展目的,转弯的,是方式途径。
我们的国家的发展目的,就是民生,就是人民。
从红色经典中八路百姓相互扶持共同抗敌,到今日精准扶贫,我们的政府、政党的目的未曾转弯,那就是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方式却是不断转弯,推陈出新。
改革开放,我们摒弃古旧的,转弯为“国际化的”;文化创新,我们转弯腐朽的,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变为有“中国味儿”的。
转弯,是迫于形势,是囿于旧俗时的不可不为之举,然坚持,是发自内心的主观意识。
一个有坚持与转弯的个人是顽强而聪慧的,一个有坚持与转弯的国家是有脊梁而与时俱进的。
新时代已然来临,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催着我们转弯,国家意志与传统的价值观提醒我们坚持。
正所谓:“无穷变换中朝前进,无穷变换中守初心。
”
二、
【参考立意】
1.乐观对待一切事情。
2.成熟的人,能笑着闯过困境。
3.懂得付出才有收获才算成熟。
【参考范文】
想开了也就成熟了
石榴的成长过程是从幼苗到开花再到结出硕果。
石榴似人,人的成长阶段也是如此,从青涩稚嫩到稳重成熟。
一颗石榴成熟的标志就是露出累累的果实,同样,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想开了”。
“想开了”意味着你变得开放乐观、豁达释然、活得通透,面对困境不纠结不困扰,心智更加成熟。
有的人不想长大,永葆天真。
但历经千帆,终会长大,当你身处困境想开了,与世界和解那一刹那,你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氓》中女子先是被氓的假象所欺骗,与其恋爱、结婚。
但是她在面对氓的变心后,并没有委曲求全。
而是想开了,原来年少情深,也可以走到相看两厌。
最后变得理性成熟,当断则断。
陶渊明原也走进官场,但世俗让他成熟,归隐田园,看淡生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他成熟心态的体现。
李白被赐金放还,乖乖拿钱走人,并没有厚着脸皮留在长安,成熟的他自然懂得玄宗的用意。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寄情江湖,挥毫泼墨,同样青史留名。
范仲淹并没有因革新失败而一蹶不振,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成熟的他在庙堂忧其民,处江湖忧其君。
在他之后的苏轼,一个快乐的不合时宜的天才,被官
通过古人,观照自身。
我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好有坏,有顺有逆,有风和日丽,也有风吹雨打。
唯有以云卷云舒的心态,凡事想开一点,活得通透一点,你的心就不会有执念,自己的眼睛也会看到别样多彩的风景。
求学的学子不会因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便觉得自卑。
相反,看开成熟以后,对其略无慕艳意,因学习工作产生的一时的困境终会过去。
在野的官员想开以后,就不会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态。
当红顶流的明星,面对网暴者的口诛笔伐,唇枪舌剑,如果没有想开了的心态,很容易抑郁而终。
想开以后,让自己成熟起来,冷静面对,以不变应万变,流言终会不攻自破。
待到那时,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内心更加强大。
风雨不动安如山。
佛偈曰:“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人总要成熟长大,撑起一片天。
我们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必执着于浪费时间精力的鸡毛蒜皮。
像白素贞、小青那样,面对法海的公报私仇,让仇恨随着时间的流逝消解,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心变得圆融起来。
当你想通了,客观的“雷峰塔”也就不存在了。
从而,你也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三、
【参考立意】
1.学会取舍,成就人生。
2.肯舍方能得。
3.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4.把握舍得智慧,于平凡中创造非凡。
【参考范文】
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海海,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容立于天地、活出人生价值是一个值得你我思忖的问题。
于我观之,唯有学会取舍,方能拨云见雾,成就理想人生。
取舍不仅需要果断与勇气,更需要智慧。
纵观当今社会,“内卷”“鸡娃”“焦虑症”等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生活压力大,精神内耗严重。
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其实是人们不懂得取舍之道,不愿意舍弃。
世间安得双全法?我们唯有善于舍弃,勇于放弃,方能成就更大的收获。
“柴火不够怎么办?”“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斯言凿凿,听之信之,活出精彩人生!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
我们唯有从喧嚣浮华中抽身,舍弃浮名枷锁,方可从容立于天地,活出精彩人生。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当诗意地栖居”,且看林逋、陶潜,梅妻鹤子、采菊东篱,“误入尘网中”之后懂得及时抽离,舍弃官场浮名,潇洒恣意,终成佳话美谈、青史留名;且看李子柒,一袭素衣,一个镜头,三分田地,万千观众。
在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到乡野实现自己“田园牧歌”的理想时,成功也选择了她。
青年立于世间,也应学会取舍,迎接最好的结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我们唯有学会取舍,懂得转弯,不因一时的失去而沮丧叹气,方可迎来柳暗花明,于平凡中创造非凡。
正如漫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柴火不够怎么办?”不必费心地去寻找其他木柴,也无需最终放弃,我们只要转变思维,勇于舍去一半的水,自然可以实现预定目标甚至缩短水开的时间,迎来柳暗花明。
可见,世上无难事,只要懂取舍,人生的无限可能,只在取舍的一念之间。
勇于舍弃,方可破局重生。
但为山海,无问得失。
我们唯有舍弃纯粹的个人功利主义,将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洪流,方可为民族复兴做出实在贡献。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岁月,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此中不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舍小为大、公而忘私的奉献。
钱七虎、孙家栋、邓稼先、彭士禄,无数科学家扎根在大漠,深藏于地下,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国家铸造新时代的“钢铁长城”;汪勇、邓小岚、陈陆,千千万万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恪守岗位,逆流而上,在祖国需要之际挺身而出、担当奉献。
我辈青年理应学习他们的取舍之道,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
万事万物皆有得失,放眼世界,纵观千古,莫非如此。
立足于新时代,我辈青年理应勇于舍弃那一半的水,舍常规得突破,舍浮华求本真,舍小我成大我,于寰宇大潮中扬帆奋进,让青年之光照彻大千与微尘。
四、
【参考立意】
1.德为得之先。
2.用有德之道取得,人生才有意义。
“德”与“得”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
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
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
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么,“得”之越多,他人和社会的损失就越多,这种“得”是缺“德”之“得”。
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会得逞一时、风光一阵,但终究不会长久。
这种人也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和惩处,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和唾弃。
无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还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坑害他人的卑鄙之徒,都属于缺“德”之“得”者,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这种人看似“得”了,实际上却失去了灵魂、品格和尊严。
如果把劳作和耕耘理解为利他、利社会、利国家,那么,“得”之越多,他人与社会随之受益就越多,这种“得”是有“德”之“得”。
以这种方式求“得”,也许一时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偿失,但终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肯定。
像钱学森、袁隆平等科学家,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领导干部,像雷锋、郭明义等普通劳动者,都属于有“德”之“得”者。
他们看似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却收获了大大的“得”,即为人民所称颂、为社会所推崇。
由此看来,“德”与“得”不仅只是音同,而且有着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
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并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以“德”换“得”,不仅会得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褒扬,从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这种“得”,无疑更踏实、更可贵、更长久。
当今时代,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换“得”。
就让我们以“德”求“得”吧!
五、
【参考立意】
1.从“信息茧房”破“茧”而生。
2.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3.在信息洪流里守住自我。
4.广开信息源流,慎取为我所用
【参考范文】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
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
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
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
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
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
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
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
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到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众,《端午奇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
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
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拿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破除信息茧房,成为一株能思想的芦苇。
六、
【参考立意】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所学须力行。
2.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3.以行化知,知行合一。
4.要想改变世界,需将书手结合。
5.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创造未来。
【参考范文】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
“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
学贵于知之。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
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
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学更贵于行之。
千古以来仕子入世的终极理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由此可见,空谈向来误国,实干方能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领悟的行大于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是苏轼的知行合一。
的确,只有当毕生所学付诸实践,才谓成功。
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才叫学有所成。
知行合一,方为大成。
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药,向药农询问;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巴尔扎克为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亲自前去战场观察。
这些事例反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知行脱节,实为未知。
记得《奇葩说》中曾有一位清华学子梁植,他的学业成绩完美到令人惊叹,但他却在节目中询问自己该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工作,令人啼笑皆非。
这可是从清华园中走出的国之栋梁,却不知除了学习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学后如何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样毫无目标的求学生涯,即便成绩再好,又怎称得上成功?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学无止境,行更无止境。
所以,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惟其如此,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