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型学术团队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高等学校教师主要是面向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代的转变,作为创新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日益从传统的以个体为主转向以团队合作为主的组织形式。当前,我国已经启动了“211工程”与“985工程”,通过加大投入与资源整合形成创新平台,组织创新团队,这不仅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新型学术团队的基本类型

与组织特征

大学组织内不同学术组织的科研活动是大学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科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大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构建创新型学术团队是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组织诉求。

(一)学术团队的基本类型

严格意义上,学术团队是一个特殊的非正式学术组织,是一个强调成员之间合作、资源共享的科研队伍。依据伯顿·克拉克的观点,划分和组合学术活动的基本方式有两种:根据学科进行划

分和组合及根据院校划分和组合。!"

实际上,院校

主要依据学科类型划分,所以大学内部的学术团队根本上应该回到学科的层面上,可以划为单一学科型与跨学科或多学科型。单一学科型学术团队主要是学科内的学术人员所组成的课题组,它是学术活动的基层组织。跨学科或多学科型学术团队主要是指为攻关重大项目和任务而形成的组合型科研团队,完成重大项目和任务是其职责所在。这种类型的学术团队包括不同学科领域(跨学科)、不同层次学术水平的人的组合,它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学科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其主要任务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创新型学术团队的基本组织特征创新型学术团队的基本组织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有明确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创新目标。学术团队能够敏捷地洞察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及这些问题、需要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考虑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二是成员的互补素质,为学术创新提供的重要保障。学术团队内拥有不同知识储备、技能、价值观的学术人员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三是融

收稿日期:2007-01-14

作者简介贾莉莉,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试论创新型学术团队的构建

贾莉莉

Highe r Educa tion Re se arc h &Evalua tion

M ar.200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

55

/2007

: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3期

3洽、和谐的人际沟通氛围,为创新计划的完成提供有利条件。研究方法、设备与场所等因素的确定都需要成员之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四是凝聚力强的团队文化,是实现学术创新的核心支持系统。凝聚力强的团队文化可以使学术人员具有自觉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使学术人员尽最大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影响学术团队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学者个体的创新能力

这是实现组织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团队的创新能力需要成员贡献自己的智慧,需要尊重每一个行为人的行为规律。学者的行为规律是———独占知识,充分的学术自由是促使学者发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研究风格,不同领域的学术团队对学术人员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术研究特征,学术团队必须重视学者个体的行为规律。(二)学术团队的“共同愿景”

学术团队以“共同的愿景”为组织目标,可以调动和激发创新者的各种心理资源、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其对同一创新目标有共同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作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专家来参与团队。因此,创新型学术团队应该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愿景”的团队。(三)学术团队的学术制度

学术团队是否建立了激励创新的学术制度,是影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大学“创新团队”的管理已经采取了诸如聘任制、聘期制、评审制度等。因此,是否存在一套高效的激励机制,是创新型学术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四)学术团队创新的评价标准

创新既是一种主体思维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实践活动。评价一项学术研究不仅要关注其研究成果,而且应该关注其研究过程。同时,基于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研究成果的创新程度存在差异,必须形成相应的创新评价标准,不能完全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否则将会损害学者个体的创新积极性。

(五)学术团队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学术团队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组织,由于知识具有外部性、继承性等特性以及存在交易成本等,充分发挥各个学术团

队的创新功能需要一种聚合效应。!"

从知识管理

的角度来看,基于学者独占知识的组织特点,不同的团队类型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单一学科型的学术团队而言,由于这种聚合效应的产生需要给与学者更多的研究空间和自由,应关注其学科性;对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团队而言,聚合效应就是要形成学科群的协同效应,即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互用、资源共享等,必须充分协调好各方利益,对其研究成果的归属权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三、营造有利于学术团队创新的条件

(一)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无论是原创性的研究活动,抑或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活动,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要宽容失败,包容不同的学术兴趣,尊重不同的研究主题。毕竟,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活动。同时,随着社会现实的日益复杂,大学所面对的科研问题需要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共同合作。融洽、和谐的人际沟通关系不仅为学者潜心科研提供良好的心理屏障,而且有利于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者创新能力的发掘。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研究中既有公共性研究,又有私益性研

56

/2007

究。前者必须是基于个人的自由、个人学术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周期较长,市场效应较弱;后者指向的是特定的研究团体,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研究,这类研究属于市场或准市场研究,强调其市场效应。如果不对这两类研究采用不同学术评价机制,而是强调统一要求,只能逐步助长学术成员浮躁、功利的心态,旨在促进学术创新的举措催生了学术造假行为的相继出现。所以,对于公共性研究而言,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予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推动学术发展。对于私益性研究而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相应的市场逻辑对其进行约束,使这类学术造假行为减至最少。因此,大学的学术评价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刚性化考评,否则会造成逆向淘汰和非理性竞争。

(三)培育、维护和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

学术传统的有无及其品质,关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品质。学术传统生命力的最高体现,一是学者们的创新精神旺盛不衰,二是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三是人才辈出。优良学术传统的培植需要宽容和耐心,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只会严重损害学术传统。对于以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为己任的大学来说,一切改革举措都应该服务于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学术传统,否则将是舍本逐末。所以,对于不同的学术团队而言,形成并保持本团队的学术传统也将是本团队不断有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性

Gilbe rt指出,有效的团队合作与团队的存在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良好沟通氛围的形成、团队精神和文化的塑造是学术团队实现学术创新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依据不同的科研任务要求,团队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与从事应用研究的团队相比,从事基础研究的团队存在时间较长,这与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有关。基于市场化的影响,学术团队不能简单地以功利性目的作为组织存在的理由,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研究类型的学术特点,以确保学术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

注释:

!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徐辉译.高等教育系统——

—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33.

#

"李福华.研究型大学院系设置的比较分析与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55.

$

"N atalie Gold,Teamw ork: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M],Palgrave Macmilian,2005:10.

(责任编辑:若石)

试论创新型学术团队的构建/专题论坛

5

/20077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