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开天辟地》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奉献的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
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方法,在读中欣赏提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的神奇特点。
五、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和想像神奇画面大胆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师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其中最精彩的一个。
想知道他们那时的神话故事是什么样的吗?
出示文言文故事。
(利用学生对古代故事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文学知识的,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语言魅力的美。
)
师:读文。
2、谁听懂了这个故事写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评价语: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强,相信要是在以前你也一定是人大文人。
]
3、想知道现代的人们是怎么描写这个故事的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4、清代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看看我们谁得到的最多。
看到课题你会有什么疑问?
[预设:生:盘古怎么样开天辟地?开天辟地前世界是什么样的?天开辟地后又是
什么样的?]
5、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慢慢地揭开本课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的字怎么办?
(生:求助,问师,查字典,)好的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一半。
2、检查: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课文你们是不是也读通顺了?老师请同学逐段来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倾听边思考,文章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最后怎么了?
(把时间、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抓住文中的词语。
)
(预设:开辟世界奉献一切)
板书:开辟世界奉献一切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第1自然段。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什么意思?(天地模糊一团)鸡蛋又形容的是什么呢?(封密严)
在这样密封很严又模糊一团的情况下,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在这样的环境里,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憋闷)
2、学习开辟天地
(1)、我们伟大的盘古就孕育在这样的环境里,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呀!这一天他成熟了,发现了……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劈开了这个混混沌沌地圆东西。
随着一声巨响怎么样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了?(舒畅了)
(2)、是呀!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
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会学习的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你发现句中词语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
反意词,相对:轻重清浊阳气阴气天地
两个都读轻的音有什么不同吗?(强调字义理解重要性)
这种句式突出了天地形成后的区别,也就正好和我们前面的哪个词相对了。
(混沌)相信同学通过个句话会这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词语的一种方式,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强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咱们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请同学生齐读。
看谁的想象力好。
男女生读:女生读清,男生读重(感受天地的初形成时的情形。
)
(3)、从你们的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天地从此分开了,真好。
盘古终于不用在那一片混沌的环境中生活了,他应该很高兴,可以歇着了是吧?
(预设:生:不是!)
(4)、为什么不可以?
是呀!刚劈开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
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从这句话中的只得,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得不,没有办法。
说明他担心,他不想让世界再像以前那样,这说明他为别人着想。
)请同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支撑?每次都有什么不同?(小提示:可以结合动作去理解。
)
第二次支撑,一直支撑下去(出示天每天都……)
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朗读这一句。
学生齐做动作读(感受盘古的坚持)
(5)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
就这样一直奋力地支撑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都没有放弃,拼命地坚持着,可见他是多么有决心,有毅力,矢志不移的人呀。
(6)那么大家能把他的那种决心读出来吗?
指名生读
3、学习万物的形成
(1)盘古终于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使命,但他对于世间的奉献却没有停止,最后他把他的的身躯化生为世间万物。
(2)盘古把他的一切奉献给世界才使宇宙在这样变得如此的迷人了。
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读变成云的句子。
)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好,那我们就把自己的感受带进这句话的朗读中,先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句。
(3)盘古的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同学合作,一位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位读变成了什么?
读完了,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怎么样?(很神奇)
孩子们,你们的语言是那么美,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也那么美,老师忍不住把它变成了一首诗(课件出示整理后的段落)
师生对读,开火车。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全文总结
1、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盘古说吗?
2、孩子们,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敬佩之情,大声的读出课题,边读边用心感受盘古开辟天地的艰难和为了世界完完全全地奉献!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盘古对光明的向往,以及他开天辟地的决心。
3、感悟中心句的作用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神话故事中盘古的这位人物形象。
难点:中心句的作用及对偶修辞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同学们,你们肯定读过许多的神话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你曾经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如果能用一个四字词语说说故事的名字更好。
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女娲补天.)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一、导入,直奔课题
谈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书空)。
读课题。
辟组词
二、整体感知
课文主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1、我看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这些词语肯定难不倒你,来,试试看!
出示词语:a、混沌一团黑乎乎
(混沌是什么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请教词典老师,我们看看词典上对混沌是怎么解释的,选词,1、古代传说中指天地未分开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
2、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你认为哪一个更适合课文中的理解?有心的同学肯定已经感受到这两词是写什么的?
b、猛劈猛凿巍峨长柱子
巍峨都是什么部首?都以山为部首的字,让人感觉(再读读这几个词,你知道这几个词语是描写谁的?通过这几个词语,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
c、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加厚一丈重新合拢
(上升和下沉是一对反义词,冉冉和慢慢呢?这两个词都表示动作很慢,你还能说一个这样的词吗?(徐徐、缓缓)?一丈有多长?一丈大约3.3米,和咱们教室的高度差不多。
书上说天地什么不会重新合拢?中间力量在支撑?你们发现了吗?这几个词语其实描写了一种变化,一种什么的变化?自己再读读看。
天地分开后的变化)
齐读:带着你的初步理解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语。
点击□
2、点击: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吗?用笔画下来。
交流: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出示)
3、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中心句(板书),而这个中心又出现在了哪?(结尾,中心句在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板书:总结全文)。
中心句相当文章的命脉,有许多文章会出现,我们要善于发现。
让我们一起读读中心句。
三、细细品读。
5、学习贵在质疑,你能围绕中心句中开辟天地这个关键词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1、盘古是怎么开辟天地的?2、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的?3、宇宙后来是什么样子?)
6、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文走进课文,走近盘古。
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呢?或者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的呢?板书:宇宙原样。
到书上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黑暗混沌,像个大鸡蛋。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比作,这个形象的比喻让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生活在这样混沌一团、黑乎乎的环境里,你是什么感觉?盘古的心情肯定和你一样,他多么渴望光明啊!板书:渴望光明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原来宇宙的恶劣环境。
7、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开辟天地的?默读课文,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25)
8、对,25都是些盘古怎么开辟天地(板书),创造新宇宙的。
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了什么?(宇宙的变化,盘古让天和地分开)
他是怎么做的?请你找出描写盘古动作的句子。
9、出示: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
(1)盘古为什么要猛劈猛凿?(要把宇宙分开,很用力把很硬的东西分开)两个猛你看出了什么?(用力大,)盘古是神,不是人,神的力量是力大无穷。
(2)你能把这种力量融入你的朗读吗?请男生一起读好这个词。
(3)我看到了,你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请问盘古大神,此时正在猛劈猛凿宇宙的你,在想些什么呢?(看来你已下定了决心,板书决心坚定,带着这份决心读好这个句子。
评价:1、我感到了盘古已经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决心是多么坚定啊!一起读)
10、老师: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1)这两句话中有两个清,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是重量小,第二个是什么意思,组词,对我们用组词就能非常清晰地了解词语的意思)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个词吗?
(2)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反义词,对偶)
(3)火眼金睛,一下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看看有几组反义词?除了反义词,还有什么词?(近义词),缓缓和慢慢这对近义词告诉我们什么?谁来把天地分开的缓慢过程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写得一目了然。
女生轻盈活泼,请女生读上半句,男生个个都是大力士,请男生读下半句。
评价:男女生配合读,把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表现得更明显了,其实,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句子也是对偶句,你们发现了吗?(点击)请一二两组读上半句,三四两组齐读下半句。
合作读两个对偶句
(5)天是轻而清,地是重而浊啊,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混在一起,用书上的一个词语叫混沌。
同学们,看来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6)盘古用斧子和凿子,猛劈猛凿后,就分开了天和地,这个过程就可以用一个成语开天辟地来形容(指着课题)
(7)前所未有的壮()举,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读好这个成语。
11、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藏着一个成语,用心读一读,你想到了哪个成语?(顶天立地)看来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矗立在你心中,谁来读好这段话。
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请用笔把这个成语写在这段的旁边。
12、顶天立地的男儿一站又是多少年?在这一万八千年中,天和地发生了哪些变化?盘古的身体呢?
请问这位盘古先生,你一站就是一万八千年,你累吗?你休息一会儿行吗?(不行啊,我一休息,天地就会重新合拢)。
虽然您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毕竟还是血肉之躯,这都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年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还是就放弃吧。
(如果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
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坚定的志向,丝毫不放弃,这就叫矢志不移(评价:你道出了盘古盘古的心声你走进了盘古的心中)
四、总结全文:
13、(深情的)同学们,为了天地不再合拢,为了光明天长地久,盘古这位力大无穷的巨人用自己的身躯完成了心中美好的愿望。
14、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课题。
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不仅开辟了天地,还化生了万物(贴),他的身躯又化生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作业:描红。
《开天辟地》教后思考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是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他是用什么来开辟天地的,你能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
在揭示答案的同时又指出了课文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
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
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在教学时,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
头顶天,脚踏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让学生伸出双臂上举,静静站立,你累了吗?想象盘古顶天立地持续了多久?他累吗?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
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
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
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
再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以此揭示盘古奉献的品质。
四、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句、重点词的品味,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巍峨形象。
2、通过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品析,进一步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记成涌。
3、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板书:开天辟地
生齐读课题。
(生如果读不到位教师范读。
要求读出力量感。
)开和辟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2、出示词语: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到这三个词语,我们就像看到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能用上几句连贯的话,用上以上这三个词语来说说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
(要求:简洁,明了。
)
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能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们还记得是哪一句吗?(指明回答,如果人多就齐答。
)
3、过渡: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本领。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屏显:一、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话,让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一幕幕重现在我们眼前。
二、新授
1、第一幕:昏天黑地
a、出示课文第一小节。
指名读。
注意混沌一词的读音。
(评价语:读对了:你真小心,连特别容易读错的一个字都注意了。
你能把这个词语再读一次吗?读错了:这位同学有一个词语没读准确,谁听出来了,能帮他指正吗?)出示词语:混沌。
知道在课文中什么意思吗?(天和地搅在一起。
)
b、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天地间的第一个人大神盘古。
(师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时候,天地尚未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这里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没有鸟叫,没有虫鸣,没有山川,没有河流,甚至,也没有时间。
四周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睁开眼睛,此时的盘古,你有什么感受?
2、第二幕:开天辟地
a、是啊,盘古也这么想。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这一幕:开天辟地。
这个叫盘古的大神,在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巨蛋里昏睡了一万八千年。
引读:一天变成了地。
读了这一段文字,我们的老祖总盘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
预设:1、力大无穷。
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
猛劈猛凿,巨石崩裂。
2、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难体会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以一丝微光为切入点,展开想象,对光明的迫切和无限向往,给予了他无穷的动力。
(板书:追求光明)
b、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读,说说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的?(急切的、敬佩的、渴望的)
c、是啊,盘古凭着一股冲破枷锁,奔向光明的意念,用他的神力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此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观察这两句句子,有什么特点?(字数相等,句式相近,意思相对。
)轻而清对重而浊,冉冉上升对慢慢下沉,天对地,这种句子就叫作对仗句。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轻而清,这就是天,天的感觉,重而浊,这就是地,地的感觉,同学们,我们不但能从意思上看出天地的不同,还能从声音上,从感觉上感受天地的区别。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天和地的感觉来
3、第三幕:顶天立地
a、电光火石间,天和地分开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老师不但看到了天地出现了,还看到了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站在天地中间,不由地使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顶天立地。
是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第三幕。
(板书:顶天立地)(出示三至五自然段)引读:天和地分开后,重新合拢。
情境朗读:
(1)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他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
几百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
(2)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几千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
(3)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
一万八千年过去了,这个巍峨的巨人
b、师生对话。
万八千岁,一万八千年啊。
盘古盘古,你撑在天地之间这么长时间,你不累吗?(累。
)你休息一会儿行吗?(不行啊,我一休息,天地就会重新合拢。
)你都撑了一万八千年了,休息一会都不行么?(不行啊,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光明,才能把天地分开,万一休息,前功尽弃怎么办,我怎么都要坚持下去。
) 虽然您是个巍峨的巨人,可毕竟还是血肉之躯,不是一根柱子呀,这都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年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