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例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例2: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一段论述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 事……
3、选择性记忆:
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反映的取舍。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这三个环节相当于受众心理的三道防线。媒介的信 息如果不合己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注意。如 果有些信息无法避开,这时中层防线便可在解释信息符 号时予以有选择地理解。如果信息再突破了这一层,受 众便会在最里面的一道防线进行选择,记住那些符合需 要的信息而抛弃无用的信息。可见,受众的心理选择过 程既有“防卫”又有吸收,而吸收的成分更大一些。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一、受众被动论—前实证主义
盛行于传播学发韧时期 ( “魔弹论” 、靶子论、枪 弹论) 早在传播学发轫时期,无论是拉斯韦尔、库利、帕克 还是李普曼,都认为传播的效果是强大的。他们都默 认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消极 的和无理性的。
Eg : 李普曼 ---- 人群就是乌合之众 魔弹与靶子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受众则是 被动的,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
该理论的意义和局限:从根本上看,他们是传播 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传播内 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
受众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们的 影响不尽相同。
受众的社会背景: 人口统计意义上的群体
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二、受众差异论—实证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众并不是一种“原子型”的存在,他会受到自 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 Eg:克拉珀指出,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前,就具有 倾向性,而这些倾向性则与受众的社会经历、所处的 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节 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
一、受众选择信息的心理
1、求知: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 知渴望,是人们动机心理的反应。
2、求新: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 向。
3、求同: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事物 感兴趣的心理。
4、求异:受众的好奇心理之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5、求趣: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6、求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7、从众心理: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 采取同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三、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 2、知晓权: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晓相 关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 3、媒介接近权:指受众利用新闻传播媒介阐述 主张、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4、名誉权:指受众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 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强调的是受众所属的社会团体对受众接受行为的 影响 。
社会关系左右着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 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对受众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 政治态度。“伊里调查”
4、文化规范理论
从媒介及其内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传媒如何为社 会树立文化规范,促使社会中的个体发生种种变化的 相互联系。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1940年,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纸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手段; (6)读报本身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 “从受众角度看少儿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 潘志尧; 《中国记者》 2010/06 ➢“贺岁片创作与受众心理需求” 黄钟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0/02 ➢“中国电视受众角色嬗变及新时期电视受众收视需求分 析” 周建新; 《现代传播》2010/06 ➢ “Web2.0信息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袁付成 ; 《新闻爱好者》 2010/10
“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
起源于40世代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 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 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满足”研究
1944年,赫卓格 “专家知识竞赛” 同一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的侧面以及 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 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第五章 受众研究
一、受众的含义
1、受众的含义
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终端, 又称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 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2、受众的历史发展
受众含义的几度扩张: 书籍、报纸、广播、电视 、 网络 对于不同的传播类型来说,其受众也不尽相同。 受众含义演变的趋势: 1、受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受众参与和接受信息传播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3、受众在接受和传播信息时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别在
1969年 麦奎尔 心绪转换效用; 人际关系效用; 自我确认效用; 环境监测效用;
“使用满足” 过程的基本模式: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需求
个人特性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评价:
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 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 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 点; (2)提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 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 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 “有限效果论”。
5、隐私权:是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 常生活不愿公开的“隐”的情况和“私”的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义务: 帮助传播者搜集、制作、传播信息义务;对大众 传播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监督批判的义务;全面客观、 及时准确地反馈传播信息的义务;了解传媒、掌握传 媒、充分利用和保护传媒的义务;选择积极有益的传 播内容、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传播内容的义务等.
第四节 受众研究的方法
一、反馈与受众调查
反馈是构成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指受 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 播者的反作用。
在信息反馈过程中,传播者便是受传者,受传者 则变成了传播者。
反馈是一种双向对话,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 质而有所不同,主要有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 积性、量化性等特点。
访谈法是一种对话的技术,以使调查者能够理 解并解释研究对象的行为或看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 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其特点是客观性、系统 性和普遍性。调查者多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传播内容 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 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接触和 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等。
局限 (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未对社会条件 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进行考察; (2)脱离了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 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 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能动性是有限的, 只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 围之内。
评价:
受众差异论看到了受众的某些主动性特征,但并 没有看到受众具有接受信息的目的性。受众接受信息 时具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这些动机充分体现——受众 的主体性,可惜的是行为主义的研究并没有看到这种 主体性的存在,而过多地强调了社会因素的决定性。
三、受众主动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 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主见的 信息使用者和创造者 1、鲍尔的《固执的受众》 2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 P184
二、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
1、选择性接触: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 信息的取舍,称为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即受传者是否 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 个环节。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做的不同的理解、解 释和结论,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众的心理、感情、经 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 这是受众心理选 择过程的核心,又称为信息传播的译码过程。
消失
二、受众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不确定性 3、独立性 4、能动性 5、隐匿性 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他 们是新闻信息的受1、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 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2、从根本上看,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 者,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是新传播内容和传 播方式的决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