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研究科学的方法,依据这样的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实验探究法、设置不同层次问题互动探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化学仅仅有了初步了解,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化学观念,对于很多知识还停留在表面,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观理论。

学生做过的实验较少,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所以在探究实验环节,实验设计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科学实验去探究,实验探究环节老师也有必要做好规范实验操作指导。

效果分析
本节课课堂教学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能从“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来确定,符合化学学科课程标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

从教学方法和知识目标达成来看,本节课主要通过“情境导学--实验探究--展示交流--微观探析--迁移应用”等方法,通过教师多媒体展示和不同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围绕本节课重点组织开展教学,进行重点难点突破,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过程和素养目标达成来看,本节课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
的电泳和聚沉等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微粒观、变化观的化学意识,进一步养成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选自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溶液、浊液的有关内容,并在本节前面课时的学习中也有了物质分类的概念,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习的物质分类的补充和拓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分散系--胶体,帮助学生梳理分散系的知识、掌握胶体的性质,同时又为今后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学生分类观和微粒观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自然现象引出本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了“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开阔他们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导他们更加富有应用迁移价值的认知框架。

在选择和组织本节教材的内容时,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并进。

这三条线索是:①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②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有着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胶体评测练习
[合格过关练]
1.下列不存在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
①有尘埃的空气②氯水③蒸馏水④雾⑤淀粉溶液
A.②B.②③⑤
C.②③D.①②③⑤
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区分胶体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

B.溶液是呈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光线通过时,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则无丁达尔效应
D.溶液中分散质微粒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微粒不能通过滤纸
3.某种分散系的分散质微粒既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该分散系为( )
A.溶液B.胶体
C.悬浊液D.乳浊液
4.在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

这种除尘法的原理是( )
A.渗析B.电泳
C.聚沉D.丁达尔现象
5.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6.下列现象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明矾净水时使水中悬浮颗粒沉淀
B.树林中的晨曦
C.雾霾天气打手电能看到明显的光柱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
气体,有白色的沉淀
[能力提升练]
7.取少量Fe
2O
3
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
滴FeCl
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
3
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
3

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
3
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
3
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Fe
2O
3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到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步骤Ⅳ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为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Fe(OH)
3胶粒带正电荷,Al(OH)
3
胶粒也带正电荷,而H
2
SiO
3
胶粒带
负电荷,则下列实验的现象分别是
①Fe(OH)
3胶体和Al(OH)
3
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OH)
3胶体和H
2
SiO
3
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Al(OH)
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
3
胶体________(填“能”或“不
能”)净水。

课后反思
我认为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设计的实验比较多,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参与的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的气氛中,进而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2、用了分类的方法与学生共同研究了分散系,完善了学生的以元素组成为依据的物质分类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分类观意识。

3、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也采用了实验的方式探究了胶体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意识,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素养。

4、课堂导入时,展示的各种各样与胶体相关的动图吸引了学生学习胶体的兴趣,在整节课堂上添彩颇多。

本节课设计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胶体样品,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源于生活而生活更离不开化学。

课标分析
1、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把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对胶体进行科学分类。

培养学生科学的分类观。

2、通过实验去探究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等独特性质以及胶体提纯净化方法。

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观察,逻辑思维及微观想象能力,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通过胶体性质的应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感受化学魅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并加深爱国主义情怀。

目标解读:
在高一阶段,必须抓住每一个细节,促进学生基本化学观念——微粒观、变化观、宏微结合等观念的形成,胶体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分散系和分散系及胶体的分类,知道分散系是混合物。

能够从物质分类出发,对物质进行准确的归类和性质的类比,这是今后学习新物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而从微粒的解读来分析物质性质的本质,更是化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

通过事实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体验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操作、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