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工作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工作报告
自我校承担的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立足实际、坚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扩大研究成果。
学校对该课题研究予以高度重视,把该课题研究做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科研优势的途径,加强了课题组管理,为课题组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
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
一、营造研究环境、做好实验保障
组建研究小组、形成研究网络。
课题申报以后,我们就积极组建实验队伍,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颜士君担任课题组长,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质量的考核;韩敏、崔改莲、王春英、李光忠任成员,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教学研究。
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给课题组老师提供研究支撑。
一是,组织了新课题方案、教育信息化理论信息技术与课题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大量资料,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搜集兄弟学校开展相关研究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资源等,提供研究借鉴。
提供研究经费、保障研究实验。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购买学习材料,订阅杂志、报刊,外出学习培训,以及课题研究的考核
奖励。
二、注重研究过程,务实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申请报告执行,共分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进行。
1、准备阶段充实扎实,为实际研究奠定基础。
在本阶段,课题组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
经过科研专家的论证和指导,课题组对开题报告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课题在准备阶段就明确目标和步骤,以充实扎实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阶段细致详尽,活动丰富具有实效。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课题组处于实际研究阶段,在本阶段,我们开展了理论学习,资源开发,课堂实践,撰写案例,积累经验,征集论文等活动,使研究工作细致丰富,为总结阶段的充实奠定了基础。
首先,课题组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成员开展了学习活动,同时深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重温教育学心理学,为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进行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活动。
(1)编写《我爱家乡》校本课程。
在广大教师与学生中开展喻屯镇风土人情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活动,共整理出包括《王贵屯的好热天》、《“打虎李”的传说》等故事以及当地生产生活风俗等内容,
丰富了我校《我爱家乡》的原始内容。
(2)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校本课程与学科课整合评优活动,其中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社等学科,成功将地方物产、农业活动、新农村变化与本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教师在牢固把握学科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新使用教材,自主开发教材,真正实现“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的目的。
(3)开展教学设计评优活动,积累校本课程原始资料。
2012年,课题组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评优活动。
收到的教学设计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渗透各学科教学,体现河南寨地方特色。
(4)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究课活动。
本课题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实施的主要途径,因利用教研组活动,我课题组开展了研究展示课活动。
李光忠老师作《家乡的变化》,韩敏老师作《莲藕的种植》,王春英老师做《家乡的野菜研究》,参与展示的研究课,全部由教师自主开发自己实施,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保证了活动实效。
(5)开展教学案例评优活动
在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资源开发与实施工作,积累了大量主题活动资料。
课题组开展了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教学案例评优活动。
(7)开展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实际工作,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随笔与工作总结,我课题组曾经3次结合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工作,在我校进行有关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的论文评比活动。
3、总结阶段成果显著,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2013年3月,《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进入总结阶段,课题组认真总结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研讨和分析,确保经验准确科学后,撰写了具体详实的结题报告,并在学校全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推广研究经验。
三、取得的成果
经过2年的课题研究,《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成果如下:
1、开发《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教材一套。
结合喻屯镇地方特色,我校开发的《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教材一套三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阶段学生采取不同的读本,从一、二年级《家乡的地理与物产》到三年级《家乡的人文历史》,再到四年级《家乡风俗面面观》,都连续设计培养此项能力,从初步到掌握到熟练,阶梯递进,体现能力培养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因此,关注学生,满虚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使命。
2、积累教师活动案例集一册
通过2年中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比活动,我课题组现已积累活动案例一本,为我校校本课程教师组织开展指导
活动提供了借鉴。
3、总结提炼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途径方法如下: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的内容和形式:
(1)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结合传统农业种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走进工厂企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个人先行,调查采风法
(2)小组研究,社区实践法
(3)集体参与,学科整合法
4、帮助学生认识身边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特别是野外考察、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与社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爱乡情感。
6、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我爱家乡》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
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了归属感。
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校本课程开发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参与教育资源开发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逐渐转变了观念,影响了行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和活动指导,教师参加教科研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学校实现了“不求人人有课题,但要个个都参与”的目标,充满生机的校内研究局面已经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加速了我校教师优秀群体的形成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逐步提高了自身从教的素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和谐互动,共同发展,成就了教师自己的教育人生舞台。
自2011年以来,课题小组教师撰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论文十余篇,实验研究过程中,编纂出版了校本教材《我爱家乡》,开设研讨课二十余节,在学校多次执教公开课。
颜士君老师2012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崔改莲老师获得2012年区优质课二等奖,王春英老师2012年6月获得“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李广忠老师2010年10月在德育报发表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艺术》,在2011年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抽赛中获得一等奖,韩敏老师撰写的论文《让班级成为学生健
康成长的乐园》发表在德育报,2011年获得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四、研究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主要有: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如何形成更为灵活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校本课程教材终极化需要改变,要在进一步实践与思考中,继续完善和补充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