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历程的生动写照——评大型音乐舞蹈剧《玛乃乌兰牧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年历程的生动写照
乌兰牧骑已走过五十年的光辉历程。
这五十年,是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五十年,是历经艰辛而茁壮成长的五十年。
五十年的脚步,深深地印在千里草原,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印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土地上,但最深的还是印在几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心里。
蒙古包里听老阿爸讲草原的变迁,挤奶场上边劳动边与老额吉共述生活的喜悦与甘甜,篝火旁的演出给牧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牧民们真挚而朴实的感情让乌兰牧骑队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些难忘的情景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乌兰牧骑队员的记忆里。
国家发展了,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乌兰牧骑的装备不断更新,乌兰牧骑的节目日益丰富多彩,乌兰牧骑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
什么都在变,唯一不
变的是乌兰牧骑与牧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是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不平凡的五十年,让乌兰牧骑产生了自己写自己的创作欲望,意识到了把这一段历史真实而艺术地留给后人的责任。
这便是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新创大型音乐舞蹈剧《玛乃乌兰牧骑》的创作动因和题材选择的原由。
由于主创人员的努力、他们对生活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表现能力,及所有演职员的辛勤劳动,特别是由于全体成员深藏在心底的对乌兰牧骑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这台晚会于全区人民庆祝乌兰牧骑诞生五十周年的时候成功地搬上了舞台,并一炮打响,受到了参加第三届乌兰牧骑艺术节的乌兰牧骑队员们和各方面观众的一致好
——
—评大型音乐舞蹈剧《玛乃乌兰牧骑》■张惠娟
的有机结合,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在追求民族民间舞深层次挖掘的同时又必须用现代精神重新创造,才能使人耳目一新。
《婚礼》在数易其稿后,以华贵典雅,如诗如幻,色彩纷呈,气势恢宏,浓浓的演绎着鄂尔多斯文化,成功入围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在全国申报的近300台剧、节目中脱颖而出,先后五次进京演出,在自治区及市内已有200多场的演出记录,受到了中央及自治区领导、文艺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及广大观众的普遍赞扬。
上述成绩的取得有鄂尔多斯市党和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全体编创、演职人员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各民族群众、观众喜爱的掌声中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呱
呱诞生了。
观看《婚礼》,人们很容易联想起诗圣杜甫的名句:“妙舞此曲神扬扬”,与其说这是杜甫对李十三娘表演舞蹈的评论,不如说是杜甫对舞蹈创作提出的二条标准:“妙舞”就是好看,“神扬”则是有个性,有舞蹈形象。
这大概也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终身为之奋斗的“座右铭”。
《婚礼》是是鄂尔多斯人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束鲜花;
《婚礼》是鄂尔多斯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婚礼》借助上海第九届国际艺术节展示鄂尔多斯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歌舞团)
6
评。
大家认为,这是一台内容鲜活、艺术精湛、具有较强感染力和影响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剧目。
一、乌兰牧骑精神的真实再现
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序》、《欢歌草原》、《情满草原》和《玛乃乌兰牧骑》。
在《序》中,大幕拉起,辽阔的草原顿时展现在眼前,一首《乌兰牧骑赞》高亢激越,充满深情,直奔主题,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浓浓的意境中。
第一场《欢歌岁月》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故事从一位老阿爸、一位老额吉和一位小姑娘翘首等待乌兰牧骑从远方而来讲起,乡亲们都来了,边防战士们也来了,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乌兰牧骑的到来。
乌兰牧骑队员们来到草原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久别重逢,场面欢腾而热烈,感情真挚而动人。
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每一次乌兰牧骑来到草原深处的动人情景,回忆起那如诗如歌的岁月。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将乌兰牧骑历年来的经典作品加以浓缩的手法,来展示当年的风采。
舞蹈《牧民的喜悦》、《彩虹》、《草原上的姑娘们》、《乳香飘》、《筷子舞》、《蒙古人》,歌曲《牧民歌唱共产党》、《弹起我心爱的好毕斯》以及好来宝《腾飞的骏马》等,都是乌兰牧骑自编自创自演、久演不衰的节目,也是许多农牧民都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节目。
把这些经典节目择其片断重新编排在一起,就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它们表明,是乌兰牧骑用优秀的作品、精彩的演出,用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精神,坚持送文化下乡,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给农牧民,书写了内蒙古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牧区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局面,也因此建立了文艺工作者与农牧民的深厚感情。
第二场《情满草原》和第三场《玛乃乌兰牧骑》描述了这支乌兰牧骑来到草原后与牧民水乳交融、又劳动又演出的种种生动的场面。
今非昔比,改革开放近30年来,草原已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
作品用一系列表现崭新时代生活、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手法的舞蹈和歌曲,再现了今日草原火热的生活、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牧民们奋发向上而又乐观
豁达的精神面貌,热情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赞颂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和无穷力量。
男群舞《捣炒米舞》,女群舞《簸炒米舞》,男女群舞《乳乡情》、《陶不秀尔踏舞》,双人舞《海日尔》,音乐组合《蒙古走马》,马头琴齐奏《天骄之子》,歌曲《亲吻草原》、《梦回草原》、《敖包再相会》等,都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使了解草原的人更加热爱草原,使没到过草原的人更加向往草原。
尤其是最后一首歌《玛乃乌兰牧骑》,既是全剧的主题,又是对乌兰牧骑艺术道路的最好概括。
牧民们把乌兰牧骑当成自己的文艺队伍,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非常准确地评价了乌兰牧骑的地位和作用。
歌中唱到:和谐阳光正洒满大地/温馨凝聚起姐妹兄弟/富裕的牧民也有文化盛宴/草原的深处洋溢节日气息/乌兰牧骑/玛乃乌兰牧骑/雨雪风霜送情意/蓝天下说古唱今/牧场上施展才艺/送来幸福/送来甜蜜/送来吉祥如意/与牧民情同骨肉/那是乌兰牧骑/玛乃乌兰牧骑。
全剧到这里达到了高潮,牧民们对乌兰牧骑的感情表达也达到了新的高潮。
老阿爸、老额吉和小姑娘深情地说:“乌兰牧骑,是我们永远的乌兰牧骑!”这是人民对乌兰牧骑的最高评价,也是乌兰牧骑的最高荣誉。
由于选用了音乐舞蹈剧的形式,音乐舞蹈是表达主题的主要手段。
《玛乃乌兰牧骑》的每一段音乐、每一个舞蹈,都倾注了乌兰牧骑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都显现了50年来乌兰牧骑所一贯坚持的一心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都展示了乌兰牧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
因此,可以说,《玛乃乌兰牧骑》是一台艺术地再现乌兰牧骑精神的力作。
二、乌兰牧骑艺术特色的深度凝聚
乌兰牧骑虽然以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但她又不同于一般的歌舞表演团体。
艺术形式的小型多样、丰富多彩,是乌兰牧骑的本质特征。
乌兰牧骑诞生于草原,诞生于蒙古族群众聚居的地方,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吸吮着草原文化的精华,汲取着蒙古族各种表演艺术的营养,同时也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发展蒙古族艺术的历史性任务。
蒙古族的表演艺术
7
极其丰富:长调、短调、呼麦、马头琴、舞蹈、曲艺等,千姿百态,各有特色,极具魅力。
仅曲艺就有十几种常用形式。
乌兰牧骑得益于民族艺术的滋养,成功地传承和发展了这些艺术形式,才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才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才成为深受各族人民欢迎和喜爱的文艺轻骑兵。
正因为如此,能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蒙古族这些优秀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成为检验每一支乌兰牧骑艺术水准、艺术积累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尺度。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成立42年来,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民族音乐、舞蹈和曲艺节目,在继承和发展蒙古族艺术形式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全区乌兰牧骑的榜样。
此次《玛乃乌兰牧骑》将蒙古族多种表演艺术形式成功地运用于一部作品,使其各放异彩,而又熔于一炉、交相辉映,正是该团多年深厚艺术积累的又一次升华。
剧中运用了声乐、器乐、舞蹈、好来宝等常用形式。
声乐中独唱、重唱、合唱、呼麦、长调、短调,舞蹈中独舞、双人舞、群舞,交叉排列,互相媲美。
马头琴齐奏、好来宝演唱也都用在了恰当的部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编导者大胆地将“音乐组合”用到了晚会中,声器乐浑然一体,韵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既烘托了主题和全剧的气氛,又是一次创新民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运用要服从表达内容的需要。
《玛乃乌兰牧骑》的编导者之所以在本剧中运用了蒙古族多种表演艺术形式,是出于忠实地再现乌兰牧骑精神和忠实地体现乌兰牧骑艺术特色的需要,当然也是他们艺术功力的具体体现。
有了内容和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才给了观众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对于当前有些文艺团体在继承和借鉴问题上存在的偏差,《玛乃乌兰牧骑》的成功实践,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的。
三、乌兰牧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崭新篇章
乌兰牧骑艺术创作的特点之一,是始终遵循着“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的基本原理,保持与现实生活最密切的联系。
回顾乌兰牧骑几十年的创作道路,凡是成功之作、广泛流传之作、深受群众欢迎之作,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也可以说,那些成功之作无不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无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这除了创作思想、创作观念的原因外,与乌兰牧骑的职能定位和乌兰牧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艺术追求有直接关系。
乌兰牧骑作为为农村牧区服务的文艺团体,担负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多种职能,常年深入基层,与农牧民相濡以沫,他们最熟悉基层群众的生活,最了解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最理解基层群众的向往与追求,他们也能够从群众那里得到最多的思想营养和精神财富。
因此他们的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们的作品往往就是基层群众生活的艺术提炼,就是艺术化了的现实生活。
群众从这样的作品中得到了鼓舞和激励,得到了感染和熏陶,也得到了欢欣和快乐,乌兰牧骑则得到了自身价值和自身使命的认知。
反映在《玛乃乌兰牧骑》这部作品对于农村牧区新生活的描绘和揭示,正是乌兰牧骑几十年创作道路的继承和弘扬。
其中的每一个节目都透露着今日内蒙古草原的发展和变化,展示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广大农村牧区带来的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洋溢着农牧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寄托着乌兰牧骑对人民母亲的爱戴和祝福。
剧中的音乐节目,或高亢激昂,或流连婉约,无不韵味浓烈,令人陶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歌曲《乌兰牧骑赞》、《牧民歌唱共产党》、《弹起我心爱的好毕斯》、《亲吻草原》、《梦回草原》、《玛乃乌兰牧骑》和好来宝、呼麦演唱中所贯穿着的那种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那种对祖国对草原对人民的炽热的情愫,那种对美的向往和寻觅。
这些生活元素和情感元素的表达,借助于编导者巧妙的艺术手段和演员们完美的艺术体现,达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这是乌兰牧骑艺术家们的贡献,也是改革开放历史时代必然的艺术成果。
剧中的舞蹈节目,个个都采擷于牧区现实生活题材,经过饱蘸着自己才华和激情的编导者的提炼和加工,构成了一道草原新生活的亮丽的风景线。
男女群舞《乳乡情》,通过对牧场上一群青年人劳动场面的生动刻画,再现了今天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
8
区生活的多彩多姿,热情讴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和人民的创造精神。
男群舞《捣炒米舞》,运用极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和大放大收的舞蹈语言,描绘了牧区生活中捣炒米的独特场景,塑造了青年牧民的生气勃勃的英武形象,赞颂了新时代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舞蹈所展示的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团结合作的自觉,正是今日草原人民精神风采的写照。
女群舞《簸炒米舞》,则塑造了一群草原姑娘的优美形象,忽如行云流水,忽如百花绽放,美仑美奂,令人目不暇接。
舞蹈动作的精美设计和道具的巧妙运用,都极具匠心。
这些舞蹈作品,大部分为我区著名舞蹈家道尔吉所编创。
道尔吉出生于牧民家庭,又曾在基层乌兰牧骑工作多年,对牧区生活和乌兰牧骑有着双重的深刻了解,对舞蹈艺术有着执箸的追求和很深的造诣。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鄂尔多斯歌舞团的专业编导,有感于改革开放以来牧区和牧民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他创作了三人舞《牧人浪漫曲》,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时赢得评委和观众极高的评价和赞誉,一举夺得金奖。
这个节目曾被区内外许多文艺团体学演,在全国广为流传。
后又被中国舞蹈家协会评为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载入中国舞蹈史册。
调到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后,他创作的舞剧《马头琴的传说》在全国舞剧比赛中获得大奖。
他后来陆续创作的许多作品,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都是在为牧民而歌,为牧民而舞,因而始终保持着鲜活灵动、热情洋溢的风格,充满了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深受各界观众的欢迎。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聘请这样一位专家担任《玛乃乌兰牧骑》的总编导,真是独具慧眼。
为了搞好《玛乃乌兰牧骑》的创作,道尔吉又一次回到草原体验生活,牧区的许多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令他倍感新鲜而亲切,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对《玛乃乌兰牧骑》创作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艺术创作都必须与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是所有艺术创作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四、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本色的发扬
一专多能是对乌兰牧骑队员的基本要求,这是由“一队多用、短小精悍”的建队原则决定的。
就那么十几个人,每场要演一、二个小时的节目,音乐、舞蹈、曲艺全有,队员必须具备吹、拉、弹、唱、跳等多种技能。
这也是乌兰牧骑能够常期在农村牧区巡回演出的保证。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事业的发展,乌兰牧骑的人员增加了,专业分工细化了,同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也淡化了。
舞蹈演员只会跳舞,声乐演员只会唱歌。
这不仅影响到队伍能不能拉得动、能不能深入基层的问题,而且影响到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能不能传下去的问题。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以前也曾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们意识到,这次排演《玛乃乌兰牧骑》应当是恢复乌兰牧骑一专多能本色的良好契机,也是小队伍排演大节目的需要。
为此,团领导班子做了充分的准备,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思想动员,提出具体要求。
还专门请来呼麦、马头琴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一专多能训练。
夏日酷暑,演员们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个个汗流浃背,但精神抖擞,苦学不辍,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强大的演出阵容,其实是由四十余人的演员队伍互相穿插、担任多种角色完成的。
舞蹈演员一会儿跳舞,一会儿演奏马头琴。
由于历经几个月的专业培训,兼职行当已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平。
所以,整个晚会的艺术质量得到了保证。
此举的成功,不仅激励着直属乌兰牧骑继续坚持一专多能的道路,而且也给予全区乌兰牧骑重要的启示:在新的形势下,一专多能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总之,《玛乃乌兰牧骑》是近年来内蒙古文艺舞台上出现的一台题材新颖、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的好作品,是对乌兰牧骑五十年光辉道路的艺术概括,是一首新时期乌兰牧骑精神的颂歌。
如能进一步精雕细琢、提高演员的综合表演素质、声乐部分增加新演员新血液、乐队更加小而精,这台节目成为精品力作、成为乌兰牧骑艺术长廊中的经典,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