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中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叹息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器重,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质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2019宁夏银川二模,25)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夫的重要谋划,此外还有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和园艺莳植等副业。

以上多种
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表明小农经济( )
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解析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收入仅占总收入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小农经济并没有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谋划,而不是其职位地方,故D项错误。

3.(2019福建南平二模,26)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生齿统计数据。

这说明( )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解析“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表格中没有“文景之治”之前天下生齿的数据,不能得出“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造成唐朝末年生齿的急剧淘汰,北宋时期,南边社会稳固,生齿快速增长,故B项错误;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增多不能说是朝代更替的效果,故C项错误;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明,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渐渐增长,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动员生齿的地区迁徙,故D项正确。

4.(2019山东济宁一模,24)《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
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冶铁用于农业生产及对农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的事变,阐明在战国晚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气力的独立生产部分,故B项正确;题干虽然涉及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但没有涉及其出身职位地方和对政权的影响,故C、D两项错误。

5.(2019福建福州二模,26)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力广泛的环境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畴之内。

这一规定意在( )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解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论及的是限制官营手工业者的征象,故A项错误;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官营手工业垄断手工业市场的征象,故B项错误;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征象比力广泛,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法来免去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能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上风职位地方,故C项正确;材料中官府的做法会加剧社会抵牾,故D项错误。

6.(2019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27)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文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遍及认同的流畅用词。

据此可知( )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前进,不能表明丝织业的职位地方降落,故B项错误;材料“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评释棉纺织业前进,被大众所担当,可推知民众衣被质料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的干系,故D项错误。

7.(2019安徽淮南二模,24)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举行商业,都有“质人”制发交易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践行“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解析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天然告竣的精力,这与材料中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交易的契券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交易的契券,这有利于范例商业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西周贸易范例发展的环境,没有表现当局的贸易政策,且“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交易的契券,没有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前言,故D项错误。

8.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征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频频产生,致使都城街巷狭窄。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征象严峻,“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

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征象仍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说明( )
A.草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草市对都会功效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宋代“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打击着坊市制度,对城市的管理制度提出挑衅,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管理制度上的短缺和疏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朝的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

9.(2019四川雅安三模,27)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纪录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渐渐推广,并代替了传统的打算法。

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动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解析由材料“明代商人程大位”可知民间商业运动推动珠算的发展,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珠算的推广和发展,故B项正确;“传统筹算法的衰落”是珠算得以推广的效果而不是缘故原由,故C项错误;把“汉代”就有的方法整理出来不能说明“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故D项错误。

10.(2019河南洛阳二模,25)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度的山林川洋,答应私家开采
矿产,使用和开辟渔盐资源。

还下诏命列侯到本身的封国去生存,以减轻吏卒供应运送的劳苦。

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
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度的山林川洋,答应私家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规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切合质料主旨,故A项错误;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毛病,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故D项错误。

11.(2019全国Ⅰ卷4月模拟,27)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根本安定的条件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门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外洋商业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

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

”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B.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C.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可知对外贸易发展,白银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隆庆元年(1567年)后,西方殖民者的威胁不停加大,故C项错误;材料“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形貌了商贸环境,并没有表现税收的几多,故D项错误。

12.(2019甘肃兰州二模,27)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商业,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之回棹;惟多增税额,未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

”材料表明( )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解析题干反映了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置惩罚英商在浙商业,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贯穿清朝前期直到鸦片战争后,且乾隆帝
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广州职位地方高于宁波,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商业的近况,乾隆帝指挥灵活处理,反映了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调解管理体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福建长乐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屯子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征象。

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范围的屯子集市网。

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粉碎,康熙、雍正年间渐渐规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连续稳固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千米1—2集。

屯子集市网的形成,相同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天下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域之间分工互补,调解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大概。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涵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关键标记。

——摘编自许檀《区域经济与商品流通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

同时代的《管子》也提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工具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都会中轴。

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办法,许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缘故原由。

(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

(9分)
参考答案(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国度同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海禁的开放等。

(2)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
乎全部恢复
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

关中的农田水利
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
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
滥和侵袭
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
用了水车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联系关系的汗青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渐渐南移。

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而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长农业产量,更多地进步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渐渐发展时期,农业灌溉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底子上有了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峻的粉碎,农业生产能力降落。

而南方先进的水利东西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许多地域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天下举足轻重。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渐渐南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比拟,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态,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应的农业发展状态,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态等史实举行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