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

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2.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

其言论意在说明( )


言论
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


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
A.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4.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人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
的界限。

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5.下图为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变化情况示意图(部分)。

该数据表明( )
A.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B.中国农村返贫率不断下降
C.改革开放有利于贫困问题解决
D.政府的扶贫力度逐步加强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史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7.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增长了2 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

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

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9.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10.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

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

1995

2000

2008

2009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1.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

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和立宪派革命派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五大臣考
察宪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立宪派论战
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与革
命派论战
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与革
命派论战
1907年镇南关起义,与立宪派论战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立宪派继续
国会请愿运动
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立宪派继续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皇族内阁”出笼,部分立宪派觉醒
1911年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政治派别主要活动简表。

从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动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选择题
1.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

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

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均田制是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是统一分配全国的土地,排除A项;只要存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就无法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当时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排除D项。

2.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使秦国完成了封建化,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自身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故选A项;商鞅变法未体现出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B项;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排除C 项;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3.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

其言论意在说明( )


言论
商鞅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
嗣同
A.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解析: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均认为社会状况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发展,故选B项;材料的重点是应该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改革,并未反映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排除A项;杰出人物对改革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要适时进行改革,与改革过程无关,排除D项。

4.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人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

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解析:“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人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指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故选D项;洋务运动时期就已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是在维新思想启蒙的条件下的积极反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排除C 项。

5.下图为1978~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变化情况示意图(部分)。

该数据表明( )
A.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B.中国农村返贫率不断下降
C.改革开放有利于贫困问题解决
D.政府的扶贫力度逐步加强
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有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有所提高,并不能体现生活质量迅速提高,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农村人口收入提高,与返贫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利于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体现政府的扶贫力度,排除D项。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史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根据史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故选D项。

7.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增长了2 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

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材料体现出我国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2 000多倍,主要原因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

8.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

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为了解决兵士粮食不足问题,地方官员李参在青黄不接之际发放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后偿还本息,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可知,青苗法源自青苗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参推行青苗钱是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排除D项。

9.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

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但是出现“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这说明清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故选C项。

10.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

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

1995

2000

2008

2009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由时间“1978—2009年”及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11.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

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共沙市市委放宽政策并以实际行动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表明中国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并且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A 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和立宪派革命派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五大臣考
察宪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立宪派论战

1906年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与革
命派论战
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立宪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与革
命派论战
1907年镇南关起义,与立宪派论战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09年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立宪派继续
国会请愿运动
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立宪派继续
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皇族内阁”出笼,部分立宪派觉醒
1911年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政治派别主要活动简表。

从表中提取各派政治活动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改良和革命交替与并峙,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团体和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着手推行新政,如设立商部,倡导和奖励实业,推行教育改革,编练新军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也为革命爆发培养了力量。

在此背景下,立宪派再度活跃,在与革命派论战的同时,积极推动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

但伴随着皇族内阁的产生,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推动更多的人转向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深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世纪之交的中国,改良与革命交替出现,它们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促进,或缓或急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在曲折中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