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
究
摘要: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市场份额少与新时代职业教
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规模不匹配。基于协同学理论,提出职业院校科
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探讨基于协同管理的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为促进职业院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提供启示。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管理;路径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
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职业院校是高素质技
术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成果的重要聚集地[1]。然而,我国大部分职业
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且院校之间差异较大[2]。通过赋权改革激
活职业院校技术应用内驱动力,着眼于市场、落脚于应用、常态化开
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建议职业院校从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一致性和协
调性、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优化完善科技成
果政策传导机制、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校企协同共建转化平台,构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发展联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而产生协同效应,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
颈性问题[3]。
基于此,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对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校企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职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建议。
1.职业院校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呈现高水平科技成果少、转化率低的局面。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21)》显示,我国职业院校专利转化率低于3%,山东省各类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仅占现实生产力的20%。综合调研分析,导致形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 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政策在结构、关联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在激励机制、行为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激励机制方面。配套政策跟进相对滞后,降低了科研人员的政策获得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行为机制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资金短缺极大影响了职业院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重成果研发、轻成果转化,出现相互掣肘现象,极大影响了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
1.2 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主休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资源整合能力差、引领带动能力低,难以全过程承担大项目转化。导致成果供给与需求间的信息失联,影响成果转化效率。
1.3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处于“校热企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职业院校科研工作与市场结合度不高,另一方面,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导致职业院校科技成果存在着缺乏高质量的优秀成果、成果成熟度不足以及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2.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合作动因与行为分析
政府、高校、企业为不同组织属性的独立“资源集合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遵循互为角色、互担职责、互动共赢的“三重螺旋关系”。
2.1政府主体在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因与行为
政府是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约束和管理者,是决策制定和实施实现有序治理的机构。政府通过修订完善法律、政策和相关制度,积极参与、检查和监督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运行和成效。
2.2职业院校在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动因与行为
职业院校是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吻合,保证了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校企同步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合作开展成果转化,并将企业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推进科技成果的深度延伸。
2.3企业在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动因与行为
企业是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是科技成果的
需求方和成果产业化的实施主体。企业在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主动对接成果输出院校,提出转化需求,全程参与成果开发,
并为成果研发提供实践验证所必需的资源支撑。从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师资成长、实训基地建设等层面助力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发展,
增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3.优化职业院校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极大地制约着校企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当下,全面实施运行机制改革和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
3.1 完善运行机制优化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中,不同转化主体其利益诉求不同,转化
重心及价值目标也不相同。通过协同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方式,增强转化主体之间的认同度。校企双方共同应对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
景和技术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强化融合、互为主体,确保科研成果
转化的强大生命力;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中的体
制机制障碍,让成果转化人员有获得感。
3.2 搭建转化平台强化转化载体
搭建供需融合研发平台。以技术市场为纽带联结形成“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螺旋前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
体系[5]。
建设协同转化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协同转化,形成成果自身优
势与技术服务优势,形成技术力量雄厚、服务功能完善的专家库、成
果池,成为技术市场交易集散地[6]。
成果转化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移经纪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从事
科研工作的教师申报技术经纪人资格,有效推进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3.3 增加优质成果强化转化之源
科技成果是转化路径的源头,其质量高低决定着能否实现有效转化。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实践,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与企
业协同攻关。其次,聘请行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充分调动团队成员
积极性[7]。再次,要基于校企协同实施科研选题。研发后及时推广、
有效应用。最后,要加强科技研发质量的管控。将企业的应用成效作
为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可依托第三方评价加强质量控制,把好产品输出的“第一关”。
3.4 优化服务体系实现全流程畅通
政府主导,企业、职业院校、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
避免成果市场成熟度不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出现科技成果转化难
的问题。
完善线上互联网平台,促成交易有效撮合和金融嫁接等,形成三
位一体的校企国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欢阳、方益权.立地式研发: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
破局之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