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

合集下载

HF小结2009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

HF小结2009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

2009年全国部分省市高考语文卷古诗文阅读1.(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在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o),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0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00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2009、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综述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19首诗歌。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考题,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至少有以下三大命题特点,值得考生高度关注。

第一,诗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羁旅思乡、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

为方便设题,把写景咏怀诗作为考查重点也就自然而然了。

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1首乐府诗、4首律诗、6首绝句、5首词、1首散曲、2首其他样式的诗。

其中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比例占到近80%,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

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例占到70%;其他还有2首南朝诗、1首魏晋诗、1首元曲、1首清词。

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的诗各1首。

不过,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上述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

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第二,考点分布广泛,但考查重点突出。

今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2009高考古诗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精编 (三

2009高考古诗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试题精编 (三

2009高考古诗鉴赏模拟试题精编 (三古诗鉴赏0212 09292009高考古诗鉴赏模拟试题精编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8分)闻鹊喜吴山①观涛宋•周密天水碧,染就一江春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②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①吴山,在今天的杭州,是历代观看钱塘大潮的胜地之一。

②杼,织布机的梭子。

(1)这首词将“观涛”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请至少指出一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4分)(2)“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

“鳌戴雪山”“龙起蛰” ”“吹海立”“白鸟”等动景,“天水碧”“数点烟”“一杼霞”等静景。

(答比喻、对偶、摹色等均可)(2)末句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的视觉描写,颇为别致;①且全词此句以前均写景,至此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具余韵。

②另外,此句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使全词从极喧闹写到极寂静,达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③(答出其中二点即得4分)赏析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宋代词人咏潮者很多,苏轼辛弃疾等一代大家都留下过咏潮词作。

周密的这首词题材上虽无新颖可言,但有自己的特色,颇值得一读。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

“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

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

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与枚乘《七发》中关于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解题的一般步骤▪1、审诗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2、审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5、味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6、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8、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相关基知解读第一讲审诗题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

“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3十四【试题】(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答:【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韵译】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参考答案】14. (6分)(1)此诗表达了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赏析一】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2009高考模拟古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精编(一)(附答案)

2009高考模拟古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精编(一)(附答案)

2009高考模拟古诗鉴赏试题精编(一)(附答案)古诗鉴赏0202 10132009高考模拟古诗鉴赏试题精编(一)(附答案)三、古诗鉴赏(8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3分)答:(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

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附答案10、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

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

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

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

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

结句转为室外。

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句首一个“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

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

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

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答案:(1)(3分)“云鸠”云色如鸠,形象绘出乌云墨黑;(1分)“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

(1分)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

(1分)(2)(5分)示例:一个“闲”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一晌短梦后,产生了难以遣除的愁思,所以借饮茶来消解这一份梦后的惘然。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真题汇编参考答案01.全国卷Ⅰ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2.全国卷Ⅱ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03.北京卷答案:①D;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4.天津卷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05.上海卷答案:14.香山居士;15.B;16.“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06.重庆卷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7.安徽卷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

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

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1)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宋)【原文】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解】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翻译】小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

隐居在石湖别人很难打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却处处洞开。

前两句用简单的笔触,为读者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小桥、流水、乡村和着江南楼阁、绿水浮萍浑然一体,如一幅水墨画。

后两句引出隐居在石湖的爱国诗人范成大,隐居一隅,山水相伴,表明了作者对范成大志向的理解和支持。

【赏析】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

2009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诗歌鉴赏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28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笔画难以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来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郎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得不到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2009-2013福建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09-2013福建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E。
•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 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 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 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 感便昭然若揭。 •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 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 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 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 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参考答案
•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 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 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 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 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 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 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 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 成理亦可)
•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 动作“踏”字。 •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 不敏感 • 答案:踏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 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 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 情怀。(意思对即可)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Ⅱ)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 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安徽卷)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答:三、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3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2009高考 模拟古诗高考诗歌鉴赏 试题精编 (二) (附答案)

2009高考 模拟古诗高考诗歌鉴赏 试题精编 (二) (附答案)

2009高考模拟古诗鉴赏试题精编 (二) (附答案)古诗鉴赏0202 11132009高考模拟古诗鉴赏试题精编 (二) (附答案)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2分)答:。

(2)想到了些什么?(4分)答:。

(3)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附答案12、答:(1)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2)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

(4分)(3)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2分)第二套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4分)答:▲附答案12、(1)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2009-2015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解析

2009-2015年全国卷诗歌鉴赏解析

同类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 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 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 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 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 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 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 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 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1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历年(2009——2015年)全国 新课标卷之诗歌鉴赏题
竹溪一中 朱正君
2009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述评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述评
首 ) ,而 唐 代 以 前 的 作 品 则 未 能
常识 题 、 1道 选 择 题 , 京 卷 1道 北 选 择 题 无 法 纳 入 考 点 外 ,我 们 统
0 0
计 , 8套 试 卷 3 1 7道 诗 词 鉴 赏 主 观题中, 及“ 象” 涉 形 4题 , 及 涉 “ 言” 语 7题 , 及 “ 达 技 巧 ” 0 涉 表 1 题 , 及 “ 想 内 容 ” 3题 , 及 “ 涉 思 1 涉 观
点态度 ” 3题 。 当 然 , 只 是 — 个 观 这
其 大 略 相 当笼 统 的 统 计 , 因为 试 题
蕴 涵 的 考 点 往 往 是 互 相 联 系 互 相 交 叉 的 。但 由此 也 不 难看 出 ,

进 入 命 题 者 视 野 。 这 其 中有 两 个
原 因 : 代 有 代 表 一 代文 学 成 就 宋 的 词 ,其 诗 歌 成 就 也 不 容 忽 视 ;
试 卷 , 《 郑 公 宅 同 咏 竹 》( 但 严 天
年高考诗歌
精 康
于 安 徽 卷 , 查 “ 突 出 的 表 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最
手 法 ”) 而 为 考 生 熟 稔 的 “ 作 , 写 手 法 ” 一 术 语 初 次 亮 相 (出 现 这 于浙江卷 、 琼 卷 ) 这不奇怪 , 宁 。
曲 1 。七 绝 和 小 令 依 然 为 首 选 题 咏 春 题 材 的 诗 词 作 比 较 鉴 赏 , 量 增 多 。 型 的 是 辽 宁 卷 , 分 增 首 典 赋 也 料 。特 别 是 七 绝 , 占鳌 头 已 有 多 成 为 题 材 运 用 的 一 个 亮 点 。 重 至 1 独 1分 ( o 8年 为 8分 ) 天 津 zo ; 但

山东省200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200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2009 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山东省滨州市2009 届高三一模试卷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塞外杂咏①林则徐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伊犁(今新疆伊宁)。

这首诗是作者出嘉峪关(长城的终点)后,至伊犁途中写的。

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

(1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天山?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4分)(2)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4. (1)①比喻。

首句用“万笏”来写天山群峰耸立的雄姿,用“琼瑶”比喻山上的积雪,写出天山的壮美。

(2分)②拟人。

“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两句写出天山如同主人一样成为诗人的向导和旅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安慰。

(2 分)(2)西行途中的寂寥,(1 分)身处逆境中的幽默乐观,(1 分)以及感叹时不饶人、壮志未酬的情怀。

(2 分)山东省聊城市2009 年高考模拟试题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 )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 4 分)14.(8 分)(1)①“应”字写诗人想象中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的生机勃勃的画面,(1分)②“最” 字写诗人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2 分)两字充分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1 分)(2)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2 分),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2 分)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1)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宋)【原文】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解】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翻译】小桥下幽幽江水穿过江南小村,水面之上倒影叠叠、浮萍片片。

隐居在石湖别人很难打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却处处洞开。

前两句用简单的笔触,为读者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小桥、流水、乡村和着江南楼阁、绿水浮萍浑然一体,如一幅水墨画。

后两句引出隐居在石湖的爱国诗人范成大,隐居一隅,山水相伴,表明了作者对范成大志向的理解和支持。

【赏析】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试题】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整理(2)军城早秋严武①(唐)【原文】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解】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翻译】晚间的秋风从西北吹到边关。

登城远望,月亮高悬在云彩笼罩的大雪山上。

这些都预示着两军相斗即将开始,不能让敌人一人一马从战场逃回。

【赏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试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的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问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苏轼在<望江南>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苏轼的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进行赏析。

答:<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赏析答案:(1)苏轼要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苏轼的乡思,但他(苏轼)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望江南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这首词是我国古代大诗人苏轼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

<望江南超然台作>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7分)芣苢①(fúyǐ古书上指车前,草名)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luō、lǔ)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jié用衣襟兜着)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xié用衣襟兜东西)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文本解读】《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

“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

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

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

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

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

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

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

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

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

《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

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