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爱》课后练习小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评卷人得分
二、选择类
1.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送,赠送
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导
③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④故有道者不处.处:与……相处
⑤何不虑.以为大樽虑:考虑
⑥智之端.也端:萌芽、发端
⑦迩.之事父迩:近
⑧《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⑩自贼.者也贼:伤害
A.②⑤⑨⑩B.①⑥⑦⑧C.④⑦⑧⑩D.②③⑥⑨【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②劝:鼓励。

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④处:为,做。

句意: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

⑤虑:用绳结缀。

句意:为什么不用绳结缀(系在身上)把它作为腰舟呢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君臣父子
..皆能孝慈B.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C.大夫各爱其家.D.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父子”古今都是“父亲和儿子”的意思。

B.“劝”,古义为“鼓励”;今义为“劝说”。

C.“家”,古义为“卿大夫的封地”;今义指“家庭”。

D.“盗贼”,古义为“偷窃和抢夺财物的人”;今义为“偷窃的人”。

故选A。

3.《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

”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运用熟语的能力。

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

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

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非不呺然.大也
B.不知乱之.所自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亏父而.自利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D.焉:连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B。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劝阻
A.①④B.③⑥C.②⑦D.⑤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翻译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故“家”翻译为“卿大夫的封地”;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翻译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劝”翻译为“鼓励”。

故选D。

评卷人得分
三、小阅读-课内
6.下列对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里仁》中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认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是,小人只看重利益,君子从来不会追求个人利益,只会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提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两句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从日常使用的层面考虑大葫芦,认为其无用;庄子则建议“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表现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摆脱了世俗经验的束缚,境界开阔。

D.墨子在《兼爱》中的议论很有特色,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又以“医之攻人之疾”为喻,阐明察“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领起下文。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君子从来不会追求个人利益”分析错误,君子也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考虑所得是否合乎义。

故选A。

7.下列对课文《兼爱》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2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

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相攻。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臂,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

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

故选C。

四、语言表达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

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

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
不是炫耀物。

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②,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③,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

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答案】(1)适度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2)节约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3)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此题中的“自然资源”“节约”“节用是”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

第一空注意后语境“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三空,注意前文“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

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9.“一句话书评”,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句最精练的话,高度概括某一部(篇)作品。

请仿照例子,为下面的作品,写一句话书评。

例:《诗经》——先民的歌唱。

《论语》——____________
《老子》——____________
《庄子》——____________
《墨子》——____________
【答案】一本书从八岁读到八十岁生命的大智慧哲学的天籁救世的苦行者。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一句话书评,就是用一句最精练的话,高度概括某一部(篇)作品。

首先看例句“《诗经》——先民的歌唱”,“先民的歌唱”抓住了《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的特点;然后分析所评的书籍的内容,《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庄子》蕴含深邃的哲学思想,《墨子》蕴含了兼爱、非攻、尚贤、非命、节用俭约以及积极的实践精神。

考生写作书评时要抓住著作的思想精髓,用最精炼的话高度概括即可。

五、简答题组
②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
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11.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本句属于总起句,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结合下文“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可知,这种方法属于“归谬法”,故可填写“归谬法”。

第②空,本句属于照应句,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可推断,填写的句子与“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构成转折,故可填写“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本句属于总结句,“其实”承上文转折,意味着墨家和儒家没有必要“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即可以结合起来,故可填写“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之类的句子。

11.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并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本题的结论是“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大前提,结合“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故孟子认为: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小前提,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评卷人得分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墨子《兼爱》(上)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人若爱其.身/其.未兆易谋
B.视人之.室若其室/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C.若.使天下兼相爱/彼与彼年相若.
D.若此则.天下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明确指出,天下的纷乱之事,都是起于不相爱。

B.作者正面立意,号召各方都要互相爱护,以此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C.作者运用反复手法,追求百姓自由的相爱主张,不断重复,深入人心。

D.作者在这里描绘的天下兼相爱一旦得以实施的理想社会,颇具感染力。

【答案】12.B 13.C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词,自己/代词,事情。

句意: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

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句意: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

C.“若”,连词,如果/动词,类似、相同。

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D.“则”,连词,表顺承,便、就/连词,表转折,却。

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运用反复手法”错。

应为运用铺排手法。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作者采用铺排的说法、反诘的语气,坚定鲜明地推出了只有相爱才能止乱的观点。

故选C。

参考译文: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假若让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
孝不慈都没有了。

谁还会做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