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讲义:第六单元 第16课 听听那冷雨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
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典型意象,萧瑟、凄迷、冷清。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说:“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无论哪个季节的雨,都是冷的,更何况料峭春寒中的雨,黄昏秋桐中的雨。

当作者隔了二十几年的雨遥望故乡,思念,如同长长绵绵淅淅沥沥的雨,一年一年在岁月里缱绻,那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清冷?
豆腐颂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

而对于作家林海音,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

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豆腐修养,恰恰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修养。

让我们一起喜欢并赞美豆腐吧!
老家的树
家是建筑在心灵原野上的一幢精神大厦;家是点亮你人生驿站的明亮的灯。

在那个老家,生长着无数的生命之树。

它们高大,挺拔,葱郁,执着,而且四季常青。

它们生长在我们对故乡的永远无限的思念里。

第16课听听那冷雨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
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赏析】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

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
画。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

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

“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

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真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雨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亮晶晶的。

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璨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思考】这首小令下片运用了不少动词,请找出一例,分析运用的好处。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料峭.(qiào) 裙裾.(jū)
滂沱.(tuó) 琐屑.(xiè)
沁.人心脾(qìn) 羯.鼓(jié)
忐忑
..(tǎn tè)霏.霏(fēi)
孺.慕(rú) 蜗.牛(wō)
咀嚼.(jué) 滂沛.(pèi)
弥.漫(mí) 苔藓.(xiǎn)
黔.首(qián) 仓颉.(jié)
2.多音字
卷⎩⎪⎨⎪⎧卷.尺(juǎn )试卷.
(juàn ) 禅⎩⎪⎨⎪⎧禅.宗(chán )禅.
让(shàn ) 创⎩⎪⎨⎪⎧创.伤(chuānɡ)创.造(chuàn ɡ) 二、字形辨认
⎩⎪⎨⎪⎧濑 lài (寒濑)獭 tǎ(水獭)籁 là
i (天籁) ⎩⎪⎨⎪⎧孺 rú(孺慕)蠕 rú(蠕动)懦 nuò(懦弱) ⎩⎪⎨⎪⎧迢 tiáo (迢迢不断)昭 zhāo (昭彰)绍 shà
o (介绍) ⎩⎪⎨⎪⎧椽 chuán (屋椽)缘 yuán (缘由)掾 yuàn (掾吏) ⎩⎪⎨⎪⎧檐 yán (屋檐)赡 shà
n (赡养)瞻 zhān (瞻仰)
⎩⎪⎨⎪⎧啾 jiū(啁啾)楸 qiū(楸树)揪 jiū(揪斗)
三、词语辨析
1.毕竟·到底
“毕竟”,表示对某一状况的确定的认识。

“到底”,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例:①一个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问题让大家很关注,那就是老人摔倒了,到底是扶还是不扶?
②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但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房地产毕竟是不可持续的。

2.终归·终究
“终归”,侧重表示还得回到原来的结论上。

“终究”,表示最后的结果一定如此。

例:①我们要感谢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但是我们不会忘记生活终归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建造的。

②书中描述的贵族家庭经历了鼎盛时期,在享尽荣华富贵之后仍然走向了落败之路,算来终究是南柯一梦。

四、词语释义
①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②皇天后土:指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③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④孺慕:发自内心的向往。

⑤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⑥滂滂沱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泪流的很多的样子。

⑦商略:准备,酝酿。

⑧青霭:青白色的云雾。

⑨云气氤氲:形容云气、烟雾很盛的样子。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⑩吟哦:有节奏地低声读,也指推敲诗句。

⑪滂滂沛沛: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

⑫忐忑:心神不安。

在这里形容琵琶的声音。

⑬寒濑:寒冷的流得很急的水。

⑭惊悸: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1.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
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
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
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
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
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后,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绪。

本文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离别大陆已整整25年。

本文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入笔,扣住“雨”字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着重回忆了青少年时代在大陆生活的难以忘怀的美好情景,抒发了自己因海峡两岸“参商太久”而产生的凄迷愁苦之情,传达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与祝福之情。

余光中曾说:“二十年前我写散文,论风格则飞扬跋扈,意气自雄;论技巧则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富于实践的精神。

那时我自信又自豪,幻觉风雷就在掌中,自有一股沛然的动力促我前进,不可止息。

目前那动力已缓了下来,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法趋于自然与从容,主
观强烈的自传性也渐渐淡下来,转向客观的叙事。

”《听听那冷雨》一文,虽仍清楚地显示出余光中第一期变革散文的勇气和追求“弹性”“密度”“质料”的特点,但那种石破天惊的格调和“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又叠去”的手法技巧,已经开始隐退,变得神凝气敛、圆润雅洁,趋于成熟,进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文章以“听听那冷雨”为题,“冷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冷雨”的作用主要有二:①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②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想象空间。

作者把简简单单的雨写得凄美动人,引发读者对年华易逝、时代变易的强烈思考,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至与作者隔绝已久的大陆,浓郁的乡愁也就油然而生。

2.作者通过“冷雨”在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思,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思路的?
【点拨】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作者先从一种狭长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写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极写日式古屋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写自己黯然神伤与悲愤和乡愁之苦,时代的变迁终归阻挡思乡之情,作者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联,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

3.文章开篇是怎样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入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把真情实感与现实历史和谐地化为一体。

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所以,听冷雨,就是作
者在炽热的情思下对于现实历史的冷静思考。

4.文中化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诗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点拨】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的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文中叠词的运用是一大特色,请任选一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各抒己见】
♣如“看看”“听听”“嗅嗅”,还有“闻闻”“舔舔”这些词写出了“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时远时近,或今或昔;时而叙述,时而抒怀,渗透满心的伤感,满纸的离愁,熔铸成一个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的境界。

♣如“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这句,“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八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模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滴滴点点滴滴”等,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连绵不尽的缕缕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

一、写法归纳
通感手法的运用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枝头杏花盛开的繁茂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

这种感觉相通的表现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

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

第五段“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濛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

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二、技法指导
1.运用通感要注意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喻体选择要恰当。

2.各种不同的感觉勾连要和谐自然,不能生硬牵强附会。

3.恰当选择读者能理解和感受到的感觉。

三、随堂练笔
请运用通感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述一种感受。

(不少于80字)
四、他山之石
当听到《我心永恒》时我就仿佛一个人躺在碧绿的草坪上,闭了眼,暖暖的阳光普照全身,轻风柔柔的抚摩着脸,吹动着头发;心荡漾而起,随其飞向天空,展开双臂直上云霄,在云朵间穿梭,从山顶间掠过,忽又冲向海面,掠夺起几滴海水,又向蓝天飞去。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岁月磨人”“自然是惹起情思的媒介”“失去家园的人,心灵往往最脆弱”等话题作文中。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粼粼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粘粘的苔
藓从台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

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灭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作者将雨比喻为“温柔的灰美人”,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
答案:文章中反复使用“灰色”,这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心理底色。

“温柔”是形容雨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慰藉。

“美人”是对雨的赞美,也是作者对雨的渴慕。

因为雨让作者产生了许多联想,带来了对故园的思念。

2.“在古老的大陆上”一段,是作者对过去听雨的回忆,在这一段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在这一段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雨”。

共用了三个比喻。

其一,将雨比喻成“古老的琴”;其二,将雨比喻成“耳熟的童谣”“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其三,将雨比喻成“蚕吃桑叶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3.作者为什么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答:
答案:“雨”的“单调”是说明大陆的雨和台湾的雨没有两样,过去的雨和现在的雨也没有什么两样;雨没有变化而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远离了故国家园,听雨能让人产生联想、产生思念,所以“雨”是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

4.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答:
答案:“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二、语言运用
5.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仿照下列句子,请以“风来了”或者“雪来了”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答:
答案:雪来了,轻轻地洒落,地上、树上、屋顶上,都像撒了一层淡淡的棉絮,雪落无声,静悄悄的,从来不打扰别人,纯净里透出一种纯洁与无私,她一遇到温暖的大地就融化了,变成了水,如天使般展示着她的滋润与美丽。

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答案:④②⑤③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料峭.(xiào)孺.慕(rú)黔.首(qián)仓颉.(jié)
B.滂沱.(tuó) 裙裾.(jū)蠕.动(rú) 氤氲.(yūn)
C.羯.鼓(jié) 舔舐.(shì) 蓊.郁(wěnɡ)弓弦.(xuán)
D.忐.忑(tǎn)充沛.(pèi) 咀嚼.(jué) 擎.天(jínɡ)
解析:选B。

A.“峭”读“qiào”;C.“弦”读“xián”;D.“擎”读“qí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中关于宇宙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
....的神话和传说,说明我们的祖先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B.春天料料峭峭
....的风一夜劲吹,皑皑的白雪竟飘飞而下,似乎又回到了寒冷的冬天。

C.谷底沟壑泛起层层绿意,刚刚还层次错落的涧溪、沟壑和山林似用画笔轻轻抹过,
平展如画,托住了你,也托住了你忐忐忑忑
....的心。

D.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解析:选A。

想入非非:喻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贬义。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台湾作家、诗人余光中对李白非常景仰,他写的有关钦佩这位“谪仙人”的诗歌也不少,如《戏李白》,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

B.莺飞燕语的扬州,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花草的幽香。

C.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D.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解析:选B。

A.成分残缺,在“豪迈”后加“…的性格”;C.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
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D.介词赘余,去掉“在……中”。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其中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________,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②雨不但可嗅,________。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A.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②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B.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②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C.①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
②更可以听,可观。

听听那冷雨
D.①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冲着隔夜的寒气
②更可以听,可观。

听听那冷雨
解析:选A。

①中,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冲着……”,“踏着……”,目的是和下文“探入”衔接;②句根据横线前“可嗅”以及选项中“听听那冷雨”可知,应为“可观,更可以听”。

答案应为A。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地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

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

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

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

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

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

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

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