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拟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陆机拟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曾琦玲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2期
摘; 要:陆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文人。
陆机汲取前人作品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文风,陆机的拟古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陆机; 拟古诗; 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2-0010-02
“太康之英”陆机作为魏晋文人的代表人物,在赋、诗、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陆机的赋、诔、文都在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自宋代以后,其拟古诗一直为人所诟病。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陆士衡翩翩藻秀,颇见才致,无奈俳弱何。
”“陆病不在多而在模拟,寡自然之致。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论:“平原拟古,步趋如一。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陆士衡拟古诗,名重当世。
余每病其呆板。
”这些评论都说陆机的拟古诗承袭前人,没有自己的新意,以至于成为陆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败笔。
显而易见,上述对陆机拟古诗的评价是片面而且偏颇的,陆机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的优秀内涵,还将自己的创作理论很好的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
陆机的拟古诗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 ;陆机拟古诗对前人的承袭
梁朝钟嵘的《诗品》有云:“陆士衡所拟十四首。
”可知最初陆机写了十四首拟古诗,但很遗憾,有两首诗没有流传下来。
昭明太子将这十二首留存的诗收录进《昭明文选》,后人一般称为《拟古诗十二首》。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首拟古诗中,除了一首《拟兰若生朝阳》,其余十一首全部是模仿《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由东汉末年文人所作,那时外戚宦官不断交替专政,朝纲腐朽,民怨载道。
大批知识分子被杀戮或者被迫投靠权门,不少文人流离乱世,朝不保夕。
陆机选择《古诗十九首》作为模仿对象是有原因的。
晋武帝司马炎当权时期,西晋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短暂的繁华很快被频繁的政变打破。
司马炎驾崩后,惠帝司马衷即位,封贾南风为皇后。
封后不久,贾南风以为太后杨芷曾中伤她,遂废太后杨芷、杀太傅杨骏,之后贾后又相继谋害司马亮、司马玮和太子。
先前,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贾后当权后,陆机投靠贾南风的外甥贾谧,与弟弟陆云一起游走权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废黜并赐死贾南风,杀害大臣张华等人。
张华爱惜人才,曾对众人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机、陆云)。
”不仅如此,张华还指点陆机的文章,指出陆机之文用韵有楚音,希望改正。
可以说,张华是陆机的伯乐。
张华死后,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作《咏德赋》缅怀故人。
虽然心中悲愤,但陆机不能表露出来,而司马伦掌权
后,以陆机讨伐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
很快司马伦谋划篡位,任命陆机为中书郎。
陆机身处狂风暴雨中,既不能够营救友人,也不能左右自己,其内心悲凉可想而知。
不久司马伦又被齐王、河间王、成都王所杀,陆机因被怀疑草拟禅位诏书而身陷囹圄,赖成都王和吴王搭救才免于一死,改为流放,后又与赦返回。
一波三折的经历使陆机饱尝世态炎凉,不免与东汉末年飘摇无依的文人产生共鸣。
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得陆机的拟古诗在情感上面与《古诗十九首》一脉相承。
在拟古诗的创作中,陆机反复吟咏自己年岁逝去、游宦难归,“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拟明月何皎皎》),“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拟今日良宴会》),“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拟行行重行行》),正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情感相似。
除了对《古诗十九首》的集中模仿,陆机还模仿了大量乐府诗,例如曹操的《短歌行》。
陆机虽为吴国人,但对一代枭雄曹操十分仰慕,曾与陆云游铜雀台等地,著有《吊魏武文》。
曹操《短歌行》感慨时光短暂,渴求贤才,故吟咏“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陆机的《短歌行》也感慨人生苦短,但心境却与曹操不尽相同,诗歌风格反而更接近《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和《今日良宴会》。
曹操写作《短歌行》时刚统一中国北方,踌躇满志,想挥师南下一举统一中国,尽管曹操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当以康,忧思难忘”,但诗中流露的更多的是对宏图霸业的向往。
陆机的《短歌行》则不同。
作为将相之后,陆机自小“服膺儒术,非礼不动”,秉承儒家入世的思想,渴望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然而仕宦晋朝无异于火中取栗,一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明争暗斗;二是北方士人看不起蜀人和吴人,认为他们是亡国之余。
陆机游走权门,受尽北方士人的冷眼和排挤,虽然在朝任官,却并不能一己之才实现匡国振业的理想。
在《短歌行》中,陆机说“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来日苦短,去日苦长”,看起来如同曹操《短歌行》的翻版,实际上字里行间多了对功业未成的无奈,这与曹操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风格有所差异。
结尾“短歌有咏,长夜无荒”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诗歌的语言上,陆机也模仿古人之语。
例如《短歌行》,“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一句,化用《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云暮。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而诗中化用《诗经》诗句,也是模拟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 ;陆机拟古诗的创新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陆士衡文集校注》云:“‘诗缘情’是说诗因缘于情——由情而生,情因缘外境——因物而感”;刘勰认为,“绮靡”之“绮”意为言辞华美,“靡”则是音韵动人。
虽然陆机是模拟前人作品,但是创作的过程中,陆机融入了个人感受和自己的风格,使拟古诗在魏晋时期显现出了不同于原作的特点。
以《拟明月何皎皎》为例。
在陆机的十二首拟古诗中,《拟明月何皎皎》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月何皎皎》以一名思妇的口吻写妇人对远行游子的思念,语言朴素,情感真
挚。
先写明月透过窗户照着她的床前,因为想念游宦不归的丈夫,披衣徘徊,不能入眠。
诗中对思妇动作的描写尤为细致,使女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思妇一系列的动作,他人可以清晰地揣摩到媳妇细腻的情感。
陆机的《拟明月何皎皎》承袭了《明月何皎皎》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精炼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是,《拟明月何皎皎》的主人公不止是思妇。
前六句诗写思妇想念远游的丈夫,后四句写不能归家的游子,或者说就是陆机自己。
陆机在晋朝漂泊,仕途不顺,自然会思念江东故土。
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之后,陆机的乡人张翰借口想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辞官返乡,不少故友也感到风雨将至,辞官归故里。
作为江东士人的代表,陆机选择了留在晋朝,他相信成都王司马颖可以扭转乾坤,结束混战。
然而事与愿违,司马颖不仅没能匡扶王室,还轻信谗言杀害了陆机及其弟陆云、陆耽等人。
陆机临刑前感慨“华亭鹤唳,岂可复闻”,吴国灭亡后,陆机带着陆云退居华亭,闭门苦读十年,把“美目淑貌灼有容,被服冠带丽且清”(《百年歌》)的年岁都留在了华亭。
他一生眷念故乡,却始终等不到四海升平、衣锦还乡之日。
《拟明月何皎皎》决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陆机借古人之题,抒发自己内心的乡愁。
《明月何皎皎》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明月,而《拟明月何皎皎》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了突破。
第一句“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仍是写明月。
后文“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增加了凉风和寒蝉两个意象。
《明月何皎皎》看不出具体时间,而《拟明月何皎皎》新增的意象使诗歌显现出了秋天的萧瑟。
“凉风”是秋天的风,“绕”曲房的“绕”字给人以哀愁难以消除的感觉,悲伤如同凉风一样萦绕心中。
“寒蝉”不同于夏蝉,寒蝉是秋天时节已经失去了活力的蝉,孤独无依,几近死亡。
寒蝉在高高的柳树上鸣叫,声音凄凉,更引起游子内心的惆怅。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下句陆机会发出“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的感叹。
《拟明月何皎皎》全诗没有一个忧字,却能融情于景,借助意向卒章显志。
陆机作诗,文辞精妙,文风绮靡繁复。
相比之下,《明月何皎皎》显得平淡而简单。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来自民间,其诗作语言大多朴实直白,有民歌的风味。
而陆机将诗歌创作士族化,刻意雕琢文字,讲究音韵。
《明月何皎皎》第二、三句诗直接描写思妇的动作和思想,几乎没有什么修饰:“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而《拟明月何皎皎》的第二、三句诗“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明显经过了语言的加工,句式对仗整齐,语言生动精巧。
《文赋》又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强调从身边的环境、事物获得感受,融情于景,故在《拟明月何皎皎》中,陆机说“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明月何皎皎》只描写了主人公看见的明月,而《拟明月何皎皎》中,陆机充分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以周遭景物的变化描写心中的忧愁。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是眼睛看到的景色,“揽之不盈手”是触感,“凉风”之所以“凉”,是诗人对天气感到了“凉”,“寒蝉鸣高柳”则是诗人听到了秋蝉的鸣叫。
这种调动多种感官的写作手法,称之为通感。
此外,陆机的拟古诗中还流露出文人情怀。
所谓文人情怀,可以解释为不可为而为之。
魏晋之前,文学作品多由民间创作,而西晋时期,文学士族化,文学创作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主,体现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
西晋太康时期,士族文学的创作团体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石崇为代表的北方文人团体,二是以陆机为代表的江东后裔文人团体。
前者多生于北方,视自己为正统,安于三家归晋带来的太平局面;后者多为东吴士族、王族之后,经历过国破家亡的变故,对未来充满忧虑。
而江东后裔中又分两种人,一种如张翰、顾荣,他们对晋朝政局彻底失望,选择辞官归隐;一种如陆机、孙惠,不愿辞官,转而辅佐他们认为有能力的王室势力。
留在北方的文人,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内心矛盾重重。
陆机不止一次在作品中写到死亡,他写过《挽歌三首》、《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等作品,在《挽歌三首·其三》中,陆机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
”对于出仕晋朝的后果,陆机是心知肚明的。
张华、石崇等人的死亡让陆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留在北方,他极有可能步张华等人的后尘,如果回到故乡,他建功立业、光耀陆家的抱负就将化为泡影。
明知前途凶险,陆机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对于晋朝的国运,虽然陆机始终抱有一丝期望,但他十分清楚同室操戈、奸臣窃命的结果。
陆机著有《辩亡论》,对吴国的崛起和衰亡进行了客观、细致的分析,不可能不明白八王之乱的形势。
《拟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一句尤为精彩,这句诗也充分体现了陆机的文人情怀。
明知月光摸不着、抓不住,却仍然企图伸手揽住月光,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句诗不仅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令人感受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惆怅。
诗歌最后写“游宦会无成,离思难长守”,也是文人情怀的写照,虽然明知“游宦会无成”,也不能忍受长久的相思,但仍选择留在他乡。
又以《拟涉江采芙蓉》为例。
相较于《涉江采芙蓉》,陆机的拟作不仅突破了原诗的情感限制,还对字句进行了精妙的修饰,使得拟作诗在语言表达上优于原作。
《涉江采芙蓉》是描写思妇和游子的思念之情,拟作则表达了异乡客对故土的深深眷念。
《拟涉江采芙蓉》首句以“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模拟《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第二句,《涉江采芙蓉》直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所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而《拟涉江采芙蓉》“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连用两个叠词,细致刻画出诗中人物怅然不乐的心情。
与原作有所不同,拟作的第二句并未直接交代内心苦闷的缘由。
拟作第三句“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既说明了悲伤的原因,又融情于景,令人读罢不禁怅然。
第四句“沉思钟万里,踯躅独吟叹”以游子的行为表现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而原诗“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独白就显得直白浅显。
与《拟明月何皎皎》相仿,陆机通过对行为、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乡愁,全篇没有出现“忧愁”二字,却将诗人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3; ;陆机拟古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陆机是魏晋士族诗人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史诗上士族意识的成熟。
陆机将古诗引入士族文学的创作中,用自己精巧繁复的文风和“诗缘情”的创作理念对古诗进行改造,既突破了古诗直白、朴素的局面,使古诗变得“绮靡”,又运用古诗记录江东士族漂泊异乡的生活,丰富了士族文学的题材面。
六朝时期,拟古诗盛行,很多文人创作都受到陆机的影响。
六朝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士族文人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便将情感寄托于古人诗中。
在创作动机上,众多文人与陆机的动机一致。
既避免引起当权者的不满,又可以隐晦地抒发内心忧虑。
谢灵运、江淹、鲍照、陶渊明等人都曾通过拟古诗表达内心情感。
在诸多拟古诗作者中,谢灵运与陆机的经历最为相似,他们都出身江南士族,但朝代更替,家族衰落,自己身处政治漩涡中进退不能。
重重矛盾中,只能向前人诗歌寻求共鸣,继而在模拟创作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陆机拟古诗创作手法也被后世诗人所吸收。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与《拟明月何皎皎》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是“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前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通过叙事主人公细微的动作表达思乡之情。
在陆机之前,文人多认为诗应言志。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而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并且以拟古诗抒发情感,推动了抒情诗的发展。
中国的诗歌开端于四言诗,长久以来,四言诗被视为正统,而五言诗因为起源于民间乐府,一直得不到文人的重视。
陆机有意识地模拟五言诗,并且在诗歌中大量对偶、用典,对五言诗发展和律诗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
汉末民间文人的五言诗言辞浅白,文字朴素。
陆机的拟古诗华丽工整,促进五言诗由通俗的民间文学向风雅的士族文学转变。
4; ;结语
陆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个优秀的文人。
虽然在宋朝之后,他的拟古诗不断受到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陆机汲取前人作品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文风,为拟古诗、五言诗、抒情诗的发展以及诗歌雅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机(著),刘运好(校注整理).陆士衡文集校注[M].凤凰出版社,2007.12.
[2] 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11.
[3] 毛庆.怎样评价陆机的拟古诗[J].中州学刊,1987.
[4] 刘冰.简析陆机拟古诗的特点[J].北方文学旬刊,2013(9):44.
[5] 唐冰.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对原作艺术上的创新[J].大观,2015.6.
作者简介:曾琦玲(1993-),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