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花》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大意。
2.体会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3.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走进作家】
茹志鹃,女,(1925—1998),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主旨解说】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特色鉴赏】
1.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
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2.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3.人物描写很有特色。
第一:写人物不是静止地、集中地描述其状貌心理,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
第二: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预习检测】
注音
撂( )讷讷( )忸怩( )憨憨( )执拗()
尴尬( )讪讪( ) 瞅( )挟( )嬷嬷( )
砦( )虔诚( )
【课堂导学】
一、初读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二、解读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通讯员、新媳妇、“我”
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3、请分别概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特点。
三、合作交流:细节描写及作用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其次运用典型细节是作品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
请找出其中一处并具体分析。
细节描写:
分析:
【课后作业】
1.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着恼
..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
(生气)
B.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口语,放,搁)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
..起来。
(形容难为情,不好意思)
D.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
..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指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评论家认为,余华的小说与宏大叙事下的抒情诗《百合花》不同,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时让人难以理解。
该的地方他偏偏平静如水,该掩鼻而过的地方他偏偏地反复把玩。
该悲悯的地方,他又偏偏,把应该有的万千愁绪化为的扑哧一笑。
A.心旌摇荡饶有兴致忍俊不禁没心没肺
B.心惊胆战情有独钟轻描淡写无缘无故
C.心惊胆战饶有兴致轻描淡写没心没肺
D.心旌摇荡情有独钟忍俊不禁无缘无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B.作家刘庆邦继短篇小说《鞋》荣获鲁迅文学奖后,中篇小说《神木》在《中国作家》全文发表,再一次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
C.只有几千字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一问世,就以其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之风。
D.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
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而是要将世界简单化。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B.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
C.“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
D.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58年对时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的茹志鹃来说应该是______、充满戏剧性的一年。
丈夫王啸平被划成右派,这使身为党员的茹志鹃处于一种________的惶恐之中。
( )。
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在有关文章中称1958年的这段时间“是我母亲心情灰暗的时期”。
而那时(百合花)的发表显然是__________的,这篇小说在(延河)第3期发表,但它“感情阴暗”“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因此被人们看成是不合常规。
其后更是有人提出严厉的批评。
__________的茹志鹃眼看就要步(红豆)与(在悬崖上)的后尘,遭受与宗璞、邓友梅相似的命运。
不幸中的万幸,时任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的茅盾很欣赏这篇小说。
茅盾认为它“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并提到“这是几千余短篇中间我最近读过的最使我感动、也最使我满意的一篇”。
显然正因为茅盾将(百合花)中的人物关系设定为高尚的军民关系,才使(百合花)幸免于难。
显然正因为茅盾将(百合花)中的人物关系设定为高尚的军民关系,才使(百合花)幸免于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好事多磨进退两难不通时宜惴惴不安
B.好事多磨骑虎难下不通时宜胆战心惊
C.一波三折进退两难不合时宜惴惴不安
D.一波三折骑虎难下不合时宜胆战心惊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茹志鹃的前途因家庭风波而一片迷茫
.B.家庭风波让茹志鹃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
.C.茹志鹃的家庭风波让她眼前一片迷茫
.D.家庭风波把茹志鹃的前途变成了一片迷茫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既使我满意、又使我感动的一篇
.B.这是几千余短篇中间我最近读过的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C.这是几千余短篇中间我最近读过的既使我感动、又使我满意的一篇
.D.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百合花》学案答案
【课堂导学】
一、梳理情节,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一部分:开端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二部分:发展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部分:高潮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四部分:结局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二、解读探究。
1、线索人物。
2、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
3、小通讯员: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新媳妇:害羞、腼腆、善良、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阶级感情。
三、合作探究:
细节描写: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
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痛失战友悲愤心情。
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
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
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
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课后作业】
1.答案 B
解析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
2.答案 A
解析①心旌摇荡:面对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东西,心驰神往,不能自制。
心惊胆战:形容十分害怕的样子。
与语境中“平静如水”相对应,应用“心旌摇荡”。
②饶有兴致: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语境中“反复把玩”,突出兴致、兴趣,应用“饶有兴致”。
③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
轻描淡写:用浅淡的颜色轻轻描绘;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
语境中与“扑哧一笑”相对应,应用“忍俊不禁”。
④没心没肺:一指不动脑筋,没有心计;二指没有良心。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根据语境“该悲悯的地方”,应选“没心没肺”。
3.答案 C
解析A项,主客颠倒,相应部分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B项,中途易辙,以“作家刘庆邦”为主语未陈述完,就以“中篇小说《神木》”为主语进行陈述;D项,语序不当,“不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而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语序颠倒。
4.答案 C
解析最后的句号删除。
句号与省略号不能并用。
5.(1)答案 C
【解析】
①一波三折: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
好事多磨:意思是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文中没有“好事情”之意,并且下文中讲“充满戏剧性”,因此第一个横线处用“一波三折”。
②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处境困难。
骑虎难下: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中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
“骑虎难下”不能与文中的“惶恐之中”搭配,所以第二个横线处用“进退两难”。
③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不通时宜: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
这里没有“不明白”的意思,因此第三个横线处用“不合时宜”。
④惴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胆战心惊”语意过重,不符合语境,因此第四个横线处用“惴惴不安”。
(2)答案 B
【解析】
括号前面一句“丈夫王啸平被划成右派”,这指的是“家庭风波”,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项;根据括号后面“是我母亲心情灰暗的时期”,应该说的是茹志鹃对自己的前途担忧,排除C项;比较B、D两项,B项更符合前后语意。
(3)答案D
【解析】
画线句子主要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是“几千余短篇中间我最近读过的”,应改为“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第二处语序不当是“最使我感动、也最使我满意”,这里面有一层递进关系,不能用“既……又”,因此应改为“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故选D。
知识清单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的写作手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随处可见,运用得十分成功,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感情更加细腻生动,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
如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在文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以及迫不及待要回到团部的心情。
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之后,使我们对通讯员产生了无限的怀念之情,他的亲切可爱的形象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写好细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用典型细节。
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
2.细致观察事物。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
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5.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精心锤炼词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八佰》:一场唤醒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的战斗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地保家卫国,也在于它唤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观众”——苏州河对岸的中华儿女们。
作为院线重启后首部国产大片,《八佰》不负众望,其点映首日票房便破千万,而正式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已突破6亿元。
《八佰》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国军撤离上海,留下最后一支部队做最后的抵抗。
“八百壮士”(实际为四百多人)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以有死无生的姿态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但如果了解历史便会知道,其实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此次保卫战的战略和军事意义可以再探讨。
淞沪会战中有不少更激烈、更残酷的战役,但影视创作者“偏爱”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是其特殊性和罕见性——它是一场被“全程直播”的战役,战役进行过程中都有“观众”。
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国军以四行仓库为阵地,四行仓库西北面被日军占领,一河之隔的东南面则是英美租界,苏州河对岸的租界百姓,能清晰看到交战。
这场战斗也由此具备了重大象征意义。
首先,是租界的外国人以及国际社会,在观看这场被“直播”的战斗,但其普遍心态是隔岸观火。
比如,租界里的外国人纷纷以战斗结局做赌注,就像是在看一场热闹。
虽然也有被英勇国军打动的国际友人,但并非多数。
苏州河上空飘浮着的飞艇里,是外国军事观察员在俯瞰战争。
这代表的是国际社会的视角。
当时蒋介石寄希望以战争作为九国公约会议上的谈判筹码,希望英美等大国制裁日本的侵略行为。
但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对日仅限聊胜于无的道德谴责。
国际社会的“冷漠”背后,可以看到一个“弱国”的悲凉。
国民党高层也是“观众”。
他们是战争的决策者,却连连做出最差的选择,无不折射出其腐朽和无能。
远离民众,不懂得发动爱国民众,而将希望寄托在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
战士的牺牲成了“表演赛”。
电影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为了争取不久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的同情。
奈何该会议延迟了。
而最后做出撤退命令,电影也对冲桥撤退做了戏剧化改编:战士们英勇抗敌尚能守住士气、守住生命,在撤退途中却只能成为日军的靶子。
但也不能因此就抹除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
这不仅在于战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地保家卫国,本身就值得历史铭记;也在于这场战斗,唤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观众”——苏州河对岸的中华儿女们。
他们当中很多人一开始对战争的态度是隔岸观火、麻木不仁。
就像租界里的太太们,一边在枪炮声中打着麻将,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国人肯定要保护的。
”
但在这一战斗中,他们看到了战争的血腥、残酷、死亡,看到中国军人的不畏战、不服输、不怕死,原本沉寂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被充分唤醒,意识到中国人在遭受侵略,而中国军人在以血肉守护他们一隅的安宁、守护国土的完整。
这一刻,他们精神觉醒并以各种方式加入这场保卫战。
电影的最后一幕令人感慨万千:四行仓库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那一堵墙仍然存在,但其周边是今日遍布高楼、繁荣昌盛的上海。
历史的选择与奥秘,都藏在这张对比图里,值得今日的观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