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狂犬病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例狂犬病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2-12-24T11:37:42.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张传楣朱永法
[导读]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张传楣朱永法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 261300)
【中图分类号】R512.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060-01
【关键词】狂犬病思考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病(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

病死率几乎达100%。

现将2009年-2012年我科收治的3例狂犬病患者报告如下:
1病案情况
病例1:男,40岁,本地农民在外地打工,2009年4月11日被流浪狗咬伤面部,未处理,遂回本地。

于5月20日发病,主要表现为流涎、烦躁、恐水。

死亡日期2009年5月25日。

病例2:男,70岁,农民,早晨开门时被流浪狗主动出击,2009年10月3日9时咬伤头面部,立即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冲洗处理。

并于2006年10月3日注射第一针,免疫程序0-3-7-14-28,共按程序注射3针,尚未注射第4针便于2009年10月14日发病,主要表现为烦躁,恐水,死亡时间2009年10月17日。

病例3:男,12岁,农村学生,2010年流浪犬主动出击伤人,在当地卫生院给予清创处理,并按免疫程序注射疫苗,未注射免疫球蛋白。

2012年3月9日发病,主要表现为烦躁,神志不清、怕风。

死亡时间2012年3月10日。

2结果
被不明犬咬伤的三人中,其中1人未处理,1人接种狂犬疫苗3针,而没有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1人全程注射狂犬疫苗而没有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而由于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预防接种,引起狂犬病治疗无效导致死亡。

3思考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毒在人体内潜伏期可以是几天长至数年,发病后病程进度较快,一般1月患者即痛苦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主要传染源是患狂犬病或带毒的犬、猫等动物。

传播途径为人被感染病毒的动物咬伤,病毒随唾液进入人体,唾液中的病毒也可经抓伤或舔伤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

发病与否及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病毒的毒力及数量、伤口的深浅、伤口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等因素。

人类普遍易感[1]。

狂犬病疫苗的使用对减少狂犬病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使用。

有报道全程接种狂犬疫苗,有12.5%免疫失败[2]。

70%犬伤患者发生免疫失败主要功能原因是伤口处理不规范,没有彻底清洗伤口和注射抗狂犬血清[3],在北美地区应用弱毒活疫苗后,还有发生狂犬病的个例报道[4]从这3例病案来看,患者均为农村人,被不明犬咬伤,伤口处理不规范,有人虽然较为及时(24h内)地注射了狂犬疫苗,但未注射抗病毒血清或狂犬免疫球蛋白。

我认为,近年来,农村犬的数量不断增加。

农村犬在饲养管理、免疫等方面,与城镇居民饲养的宠物犬有很大不同:一是农村犬多实行散养;二是犬主人对狂犬病的危害和预防缺乏足够认识,老百姓不愿对犬进行注射疫苗,成群在外流浪,如果有狗感染了狂犬病,就很容易相互传染。

而现在大中城市的居民住单元房,狗关在家里,加上管理较严,街头极少有流浪狗,加上普遍注射疫苗,狂犬病难以传播。

三是由于抗狂犬病血清及狂犬免疫球蛋白价格较高,受伤后疫苗和抗病毒血清注射率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目前我国狂犬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多分布在农村地区。

因此,作好农村散养家犬狂犬病预防免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被动物咬伤的患者一是规范处理伤口,二是首剂加倍或采用2-1-1免疫程序,同时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崔树民.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8.
[2]李小松.湖南省185例狂犬病人个案调查分析.北京:实用预防医学,2003,10:772-773.
[3]肖奇友.6117例暴露后狂犬病免疫预防处理情况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430.
[4]袁慧君.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基因疫苗和IL-18在犬的免疫试验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12):1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