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有效形式。现实中的
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如何使创
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大多数
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府作用、技术
扩散、产权保护、专业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
并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实例验证了笔者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遍观珠三角的400多个建制镇,专业镇占了1/4;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
支柱产业占广东全省工业比重的73%。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颇能代表全国
水平,那就是仍在初级阶段:一是地域分布不平衡,广东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全国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广东两省。二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主
要是小城镇,而国际上的产业集群则以市和工业区为载体。三是产业集群的产
品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集群多以获取外部规模效益为主,竞争手段都
是低成本和低价,存在着专业层次低、产业链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仿制现
象突出、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突破。必须实现产业发展的升级和经济
增长模式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产业集群的升级,而产业集群升级的
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
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
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
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
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集群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
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
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并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
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
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集群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装备的发展、劳动
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
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
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阐述了
产业集群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
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
模经济的程度。
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
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
成长,并认为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
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则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
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
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
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
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
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
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
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
在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依托较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究开发能
力是中小企业突破创新困境的可行之策;另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术能力的引入构成了外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从外生创新能力看,一些学者
论述了集群与跨国公司等技术领先者在生产链条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从而
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模仿和学习的机会。然而内生型创新能力的生
长局限于产业集群本身的创新性质或集群内领先的大企业的存在,而外生型创
新能力则依赖于跨国公司或跨地区的“巨无霸”企业的进入。
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
型创新条件。波特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并不天然地具备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这
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分析
(一)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
1.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办法。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表明产业集群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
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原因有: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以
承担研发工作、研发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
度不高和理性经济人固有的“搭便车”思想等。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和“第三意大利”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
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第三意大利”的壮大则有赖于
非政府的公众和私人中介机构的参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模式条件尚不十分成熟,但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却对我国的产业
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赫瑞格尔的研究表
明中小企业不可能同时承担自身发展的所有任务。因此,地方政府除了鼓励社
会自主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
发展的过程中。当然,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它在直接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