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虚实篇2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虚实篇
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虚实篇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读后感之虚实篇20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六篇“虚实篇”的第四部分,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兵法解析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意思就是:
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军队,就主动从容,后赶到战场匆忙投入战斗的军队就疲劳被动。
因此,善于主动作战的人,能够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己赶到我预想的战地,这是施以小利步步引诱的结果;能调动敌人使它不能先于我到达战场,这是设置障碍,以害威胁的结果。
所以,敌人休整得好,能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军粮充足,能设法使它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能设法使它听我调动。
孙子在《虚实篇》中这段重要论述,其核心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指调动敌人;致于人,就是被敌人所调动。
“致人而不致于人”
的实质,是要转化敌我双方的虚实,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两军相争,谁掌握了主动,谁就运兵自如,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谁失去了主动,谁就有失败的危险。
主动权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千百年来,军事家们把“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谋略奉为圭,又歼整师整团之敌,使蒋介石始终摸不清红军的意图,数十万大军消极地被红军牵着鼻子走。
孙子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谋略,确实是战场上争取主动、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古今联想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敌佚能劳之......
意思就是说:
凡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就从容,后达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
所以,敌人休整的好,就要设法使他疲劳·····
在战争中,疲劳敌人不是消极的防御,而是在主动地创造战机,目的是通过避其锐、击其惰,最终实现作战的胜利。
这一谋略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被广泛采用。
在谈判中,运用“敌佚能劳之”谋略,比如人们常讲的“软磨硬泡”或疲劳策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疲劳懈怠。
疲劳懈怠的马拉松式的疲劳战术,对于傲气凌人、好为人师、自命不凡等类型的谈判者最为适用。
泥菩萨法。
泥菩萨法在商务谈判中,对于自己不同意的建议,持一种否定态度后,即守着不动。
无论对方怎么说服你,均不同意,只待对方无望、改变态度和建议时,你才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改变自己的态度。
消磨时光。
消磨时光是以时间当论战的工具,即在相当的时间里表示同一观点和立场,等待对方的改变。
三、读后感
亲爱滴45位朋友,我回来了,上个月电脑坏了,加上最近忙的一塌糊涂,没有及时学习,及时更新,及时向各位呈现出中国传统兵法之精髓!!!
哈哈,说的有点夸大。
接下来,继续保持一天一篇的频率更新!作者:浩瀚若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