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象”与“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象”与“彖”!
《易经》的“象”与“彖”!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
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
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
”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
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
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
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
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
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
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
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木的特性:《尚书·洪范》“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尚书·洪范》““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尚书·洪范》“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尚书·洪范》“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尚书·洪范》“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
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
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
系。
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
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
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
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
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
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
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
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
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
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
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
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
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
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
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六十四卦
《易经》的“象”与“彖”!
彖上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
以亨行,时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初筮告”,以刚中也。
“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
蒙以养正,圣功也。
需,须也。
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讼,“有孚,窒惕,中去”,刚来而得中也。
“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师,众也。
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
“后夫凶”,其道穷也。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
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密云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履,柔履刚也。
说而应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
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
光明也。
彖下
咸,感也。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久也。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遯,“亨”,遯而亨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
遯之时义大矣哉。
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晋,进也。
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明入地中,明夷。
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
焉,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睽之时用大矣哉!蹇,难也,险在前也。
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利见大人”,往有功也。
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蹇之时用大矣哉!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
解,“利西南”,往得众也。
“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关于《易经》
古人今人
同体
不同时
同器
不同用
同智
不同有
故立形
象之
宇宙
规律井然
世界
与
国家
社区
与
族群
家庭
与
个人
皆不离其理
知宇宙
则知社会
知社区
则知家庭
知家庭
则知个人
因果显然
反则
知个人
肉与灵
就知未来
更知
世界之未来
呜乎——————
其乐乎
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
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