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理论试析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功能理论试析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
韩莉
指导教师:姚锦清教授
2010年5月
致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姚锦清教授。

本研究和学位论文是受姚老师的启发并在其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从课题的选择到研究的最终完成,姚老师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姚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视翻译为生命的激情、淡泊名利和诲人不倦的处世态度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感谢丁欣老师的大力帮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论文。

丁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使得本论文得以更加完整和严谨。

忠心感谢谢天振、柴明熲、戴惠萍、张爱玲、吴刚、张莹等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与敬业精神使我受益良多。

感谢何雯婷同学对我论文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同学的勉励。

你们的陪伴也让这两年半的研究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在高翻学院共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翻译实践和理论上的讨论,都使我难以忘怀。

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

谢谢你们!
摘要
现如今,中国很多人都会英语,似乎会翻译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真正懂翻译的人却不太多,以致于无论是旅游景点的介绍,还是超市等公共场所的标牌,其英文翻译的差错已到了俯首皆是的程度,翻译质量令人堪忧。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翻译需求迅猛增长,这其中,非文学翻译所占的比重较大。

而关于非文学翻译的研究尚显苍白,与其在当今社会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称。

此外,人们似乎还没有非文学翻译的意识,在谈及翻译时仍停留在文学翻译的层面,以文学翻译特点概括所有翻译,好似文学翻译理论也能应用于非文学翻译,实则不然。

有感于这些现状,就萌生了比较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区别的想法。

本文旨在以功能理论的视角来澄清人们对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误解,一共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特点,简要界定了什么是非文学翻译,并回顾了当前研究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理论回顾,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

主要选取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霍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原则;第三章从功能、思维、原作者地位、译者地位以及对术语的要求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本质层面上的区别;第四章从译前准备、理解、优化原文和表达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操作层面上的区别;最后一章是结语。

希望本文能对日益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功能翻译理论
Abstract
English is a required course and universal education in China. Nowadays many Chinese people can speak English, especially the youth, students, and staff of service trades like hotels, restaurants, airlines, banks and post offices. However, we are startled and disappointed at the public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Besides, countrie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become so interrelated that the market demand for translation is skyrocketing, especially for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Unfortunately, a majority of translators and scholars in China have not reali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They have seen and dealt with them in an undifferentiated approach as if they were same in nature and oper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clarify, from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som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non-literary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s a general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Chapter II presents a gist of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including the text typology proposed by Katharina Reiss, the Skopos theory by Hans Vermeer,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by Justa Holz-Manttari and the function plus loyalty by Christiane Nord;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i.e. funtion, thinking, author’s role, translator’s role and requirement for terminology. Chapter VI describes the process differences between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followed by the concluding Chapter V.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thesis will be helpful to those who are studying translation.
Key Words: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目录
致谢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引言 (1)
1.1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特点 (2)
1.2非文学翻译的概念 (3)
1.3文献回顾 (3)
1.4本论文的主题 (5)
第二章功能翻译理论回顾 (6)
2.1文本类型理论 (6)
2.2翻译目的论 (8)
2.3翻译行为论 (10)
2.4功能加忠诚原则 (10)
第三章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本质层面的区别 (12)
3.1功能不同 (12)
3.2思维不同 (13)
3.3原作者地位不同 (16)
3.4译者地位不同 (17)
3.5对术语的要求不同 (18)
第四章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操作层面的区别 (20)
4.1译前准备 (20)
4.2理解 (21)
4.3优化原文 (22)
4.4表达 (24)
4.4.1 中英语言本身不同 (24)
4.4.2 对待文采的策略不同 (26)
第五章结语 (29)
参考文献 (30)
第一章引言
翻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几乎同时开始。

它是人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媒介。

由于语言的差异,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之间,没有翻译,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难以交流,社会难以进步。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翻译作品数量之多,翻译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足以使中国列入世界翻译大国。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他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季羡林,2007: 10) 与翻译实践相比,中国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就稍显黯淡。

陈福康教授在谈及中国翻译理论时,就曾写道:“有人说,外国也许有翻译理论,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或只有一些零星片段之说,充满歧义性和随意性,不值一提”(陈福康,2000: ii)。

这种说法自然有片面性、甚至有点偏激,但多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一部分人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看法。

诚然,中国的翻译理论尚有空白之处,有待完善,但不能因此否认中国翻译理论的存在。

罗新璋先生就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独具特色,并将之归纳、概括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发展主线,并据此认定“中国翻译理论自成体系”(罗新璋,1984: 19)。

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果真如此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但有一点想必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贯穿了整个中国翻译史。

但这并非中国翻译史所特有。

西方也是如此。

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就曾说在西方的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的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他还进一步指出,“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

”(Newmark 1988: 45)
这种在谈论翻译时忽略翻译目的、读者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的情况中国也有。

像严复的“信达雅”,至今有些谈论翻译或是评述译论的文章,仍然言必称“信达雅”。

用谢天振教授的话说就是,“几乎所有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教科书,在谈到翻译标准问题时,都仍然跳不它的框框。

”(谢天振,1999: 121)“信达雅”三字确实很经典,但这只是文学翻译的标准。

而翻译除了文学翻译外,还有非文学翻译。

1.1 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特点
在时代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翻译需求量迅猛增长,翻译工作日益社会化,形成了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

有市场就有需求。

2009年11月11日,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回顾和展望中国翻译事业的成就和发展,在谈及翻译的社会需求时说道,“每年的翻译产业值估计,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在300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中国的翻译市场,这还不是一个最权威的统计,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

世界上因为全球化,整个全球的翻译市场营业额在增加,一个普遍的估计是经过很多机构调查研究的,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

”(黄友义,2009) 至于这其中各种翻译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目前暂无中国翻译市场上翻译种类的数据统计,但笔者认为李长栓教授在其所著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罗列的国外学者研究调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中不难窥见一斑。

书中写道:“根据奈达的说法,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

……根据Scarpa,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

Osimo说,……,出版社的翻译中也存在大量非文学翻译,其中只有十二分之一属于文学翻译,而出版社翻译只占翻译总量的20%。

”(李长栓,2004: 20)而且李长栓教授据此得出了非文学翻译 “应该占绝大多数”的论断。

无论历史上文学翻译的地位如何,今天,非文学翻译毋庸置疑占绝对优势。

不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设有专门的翻译部门,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社会上还有众多的翻译公司,而且正如黄友义指出的“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的翻译市场”(黄友义,2009),一些外资公司以咨询公司或文化公司的名义,实则在从事中国市场上的翻译业务。

而这些翻译部门和翻译公司所从事的翻译大部分是非文学翻译。

那么,究竟什么是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又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先来看看非文学翻译的概念,并了解一下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吧。

1.2 非文学翻译的概念
翻译中的两个不同领域——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有许多不同之处。

李长栓教授认为“非文学翻译涉及知识、事实和思想、信息、现实;文学翻译涉及想象中的个人、自然、人类居住的星球;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事实,文学翻译强调的是价值;非文学翻译强调信息的清晰性,文学翻译强调风格。

”(李长栓,2004: 57) 对于文学翻译,大家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翻译都属于文学翻译。

那么,什么是非文学翻译呢?
非文学翻译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广义的非文学翻译是指文学翻译之外的所有翻译。

具体来说,非文学翻译有三大特点:1)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信息或特定情景下的翻译习惯,确定翻译种类或策略,提供符合客户需要的翻译产品;2)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所反映或意欲反映的客观现实;3)语言朴实。

(李长栓,2004: 54-55)按照文章的功能,非文学翻译包括议论文体、说明文体、应用文体和记叙文体;若按专业领域划分,非文学翻译大致包括行政翻译、商业翻译、经济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科学翻译、学术翻译和技术翻译等等。

(李长栓,2004: 44)
1.3 文献回顾
非文学翻译在本质特性、操作方式、规律、目的、标准等诸多方面均有其鲜明的独特性,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非文学翻译的独特性愈加明显,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点。

在有关非文学翻译的著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讨论特定文本(如旅游、商务、法律、广告、影视,等)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刘宓庆所著的《文体与翻译》就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技巧教程,选取了新闻报刊、论述、公文、描述及叙述、科技和应用等文体进行了英汉翻译的探讨,在对各文体进行分析时也主要着眼于翻译实践的需要,指出了各个文体所包含的范畴、文体特点以及汉译要点。

戴文进教授则从科技英语的文体及其特征、词汇和词法特点、句法和修辞特点等方面研究英汉科技语言之间的异同,讨论科技英语汉译的技巧和处理方法,总结出科技英语具有语言规范、文体质朴、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和专业性强等
特点。

(戴文进,2003: 39)
这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数量还算不少,显然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文体与翻译的关系,而翻译策略不外乎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以及读者反应等等,翻译技巧也都是词性转换、主动被动转换、词序倒装、增译以及减译等等,因此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除了对特别文本的专门研究,还有对非文学翻译的系统研究。

李长栓教授所著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将英语写作原则引入汉英翻译实践中,指出“翻译就是写作,只是参照物不同。

写作的参照物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而翻译的参照物永远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在翻译非文艺作品时,我们应当遵循简明英语的原则。

”(李长栓,2004: 13-15)该书探讨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提出非文学翻译要做到方法得当、意思准确和语言朴实。

作为一本方法论教材,由达尼尔·吉尔(Daniel Gile) 编著、刘和平等人翻译的《笔译训练指南》以渐进方式系统详尽地介绍了职业翻译的方法和原则,书中涉及的翻译文本“划分为‘信息’类,有些人,称其为‘实用’类,都不包括文学翻译。

”(Gile, 2007: 3)本书主要从译者的主体地位角度出发,指出翻译,尤其是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要本着对客户、作者和读者公正负责的原则,综合考虑翻译的成本、效益以及效率。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以下三点:
1) 目前关于非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尚显苍白,与其在当今社会巨大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

像李长栓教授和吉尔这样系统研究非文学翻译的学者尚数少数。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非文学翻译”,搜索出来的学术文献中专门谈非文学翻译的论文少之又少,用“屈指可数”来形容毫不夸张!
2) 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开展得较早,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前前后后也很多,应该说这些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早已成熟。

但是了解翻译策略,并不代表译者就知道如何做决策;熟悉翻译技巧,不代表就能译出好文章了。

还必须对翻译本身有清楚的认识,意识到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姚锦清教授在《东方翻译》上发表了的一篇题名为《〈广富林遗址断想〉校译手记》的文章。

文章一开篇就指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在讨论翻译问题时基本上是不分对象的,导致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都或多或少建立在一个假想的前提上:即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只在于翻译的对象不同,文学翻译的原则普遍适用于一
切翻译。

”(姚锦清,2009: 30)
3) 当前的翻译质量令人堪忧。

伍峰和何庆机主编的《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就指出,“如今的翻译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劣质译著,粗制滥造……学术界正遭遇着另一种学术腐败。

殊不知,会英语的越来越多,‘会’翻译的也的确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懂翻译的却‘越来越少’,或者少得可怜。

”(伍峰,何庆机,2008: 3)一篇名为《中国翻译:大而不强,差错堪忧》的新闻报道中写道:“与文学翻译质量低下的问题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差错现象更加严重。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在中国,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

”(全晓书, 樊曦,2004)
有感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期间课堂学习和翻译实践所得,对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进行了研究,希望为日益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1.4 本论文的主题
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应注意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

二者虽同是翻译,但有其自身特点,不能混为一谈。

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阐释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功能翻译理论回顾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从语言学立场出发研究翻译的学者,如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卡特福德(J. C. Catford) ,他们倾向于把翻译视作是一种符号转换过程,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源语与译语在词法和句法上对应和转换的规则,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

然而,语言学并不能真正解决翻译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有些学者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而且语言学或许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面对的不仅是抽象的语言,还要面对由各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组成的、在特定文化中起着某种功能的具体语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独树一帜,其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的角度阐释翻译活动,认为翻译是一种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行为,使译者摆脱了对等论的羁绊。

功能翻译理论为本文的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赖斯 (Katharina Reiss) ,她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包括: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 (Justa Holz-Mänttäri) 的翻译行为论,以及克里斯汀娜·诺德 (Christinane Nord) 的功能加忠诚原则。

2.1 文本类型理论
德国著名学者和翻译理论家赖斯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她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bersetzungskritik) 一书标志着功能翻译理论的诞生。

在本书中,赖斯将文本功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评估标准相结合,创立了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标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赖斯理论架构的核心是文本类型理论。

在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时,赖斯借鉴了德国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卡尔·比勒 (Karl Bühler) 的语言功能三分法,将基本文本类型分为三类:
1)信息型文本 (Informative Type) :该类文本注重内容,旨在传递信息、知识、
意见等事实,采用逻辑性强的语言。

2)表达型文本 (Expressive Type) :该类文本具有艺术性,旨在表达情感。

3)操作型文本 (Operative Type) :该类文本注重吸引力和感染力,旨在说服、
呼吁、劝说文本读者或接受者采取某种行为。

(Reiss, 2000: 163)赖斯还提出要研究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 ,对文本进行分类,并说明了研究文本体裁对译者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各式各样的文本体裁并非一种语言或文化所特有,但它们的行文、语言和语篇结构的习惯通常相差甚远。

因此,译者只有先对文本体裁有所了解,才不会误以为沿用源语的惯例就能实现译文的功能对等。

(Reiss, 2000: 165)
紧接着,赖斯进而指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要保证译文的语言和语篇结构惯例要符合文本体裁要求。

也即:
1)信息型文本:译文就应传递原文包含的所有信息,行文要符合译入语平行文
本的写作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语言要质朴,没有废话,确保读者正确地接
收原文信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有必要将原文中隐性的含义显化,反
之亦然。

2)表达型文本:译文应力求与原文的美学效果相当。

但切忌生搬硬套,应采用
“认同式译法”(Translating by Identification):译者应首先对原文进行鉴赏
分析,在译入语种寻找适当的、能取得相同效果的语言手段,采用原文创作
的视角进行翻译。

3)操作型文本:译文要采用“变通式译法” (Adaptive Translating),要达到原
文一样的效果,使译文接受者产生预期反应。

(Reiss, 2000: 167-168)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无疑为译者提供了一把打开翻译道路上难题之门的钥匙,让译者在处理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时有理可依。

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文本只具有单一功能,通常有两种或以上。

比如演讲稿。

演讲肯定有个专门的主题,传达一定的信息,而同时有要求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表达演讲者的感情、能吸引听众,也即同时具有信息和表达两种功能。

而若该演讲还要说服或呼吁听众有某种行动或采纳某种建议的话,那它还具有操作功能。

面对这种具有多重功能的文本,译者该何去何从?其实,不用想得那么复杂。

译文是否传递了原文的主要功能才是判断译文是否得当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正如李长栓教授在提到这一问题时所指出的,
“在非文学作品中,这些功能很少会产生冲突,一种功能的实现,会自动带来其他功能的实现。

万一出现冲突,优先实现主要功能。

毕竟,翻译不可能译出全部意思,但也不能因此陷入不可译论。

”(李长栓, 2004: 68)
一般而言,文学翻译强调美学和艺术价值,属于表达型文本;而非文学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且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中很少文本是只有单纯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本都以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兼而有之。

因此,文学翻译的译者要力求译作既达意又传神;而非文学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文本的主要功能,考虑到在译入语语境的读者反应,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

2.2 翻译目的论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目的论,功能学派因此有时被成为目的学派。

弗米尔是目的学派的重要创始人。

弗米尔的目的论 (Skopos Theory) 突破了赖斯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并对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忠实”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准则,提出译本要面向译入语文化,最终决定译本有效性 (Adequacy)的应该是译入语文化。

目的论是翻译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将翻译视为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以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行为理论的范畴中研究。

“ Skopos ” 一词来自希腊语,指翻译目的/目标。

弗米尔又进一步把目的概念细分为三个层面:1)在讨论翻译过程时,指过程中的目标;2) 在讨论翻译结果时,指译本的功能;3) 在讨论翻译形式时,指形式的意图。

目的还可以再分未分若干次目的 (Sub-skopoi) 。

弗米尔认为不存在没有目的的行为,并引用了鮑姆豪尔 (O. A. Baumhauer) 的言论证明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是由目的驱使的。

(Vermeer, 2000: 224)在目的论看来,没有目的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翻译。

(Vermeer, 2000: 226)
一些反目的论的学者声称文学是无目的的,大概认为文学创作无目标、无功能、无意图,只是作者灵光乍现的产物。

弗米尔对此的回应是,文学创作同样有目的,只不过作者在写作时不一定会意识到这点。

为了证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无一例外都有其目的,他还引用了布许 (Busch) 关于艺术的一段言论:每件艺术品其意义在于审美……审美本身就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而这种审美本身就是艺术品的功能。

(Vermeer, 2000: 224-225)从中不难看出,审美是文学的目的或目的之一。

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