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一、实体实学
• 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 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 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 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 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 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 、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 (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多方面的 内容。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二、科学实学。
理学
创始人 • 起源: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 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 时代,清中期以后 逐渐衰落。
周敦颐
理学
• 广义的理学:
• 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 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 • 狭义的理学:
• 朱熹
• 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 程朱理学。
孔子
政治上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
教育上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7
孟子
政治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8
荀子
• 在人性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理学
• 二程 朱熹
• 认为‘理’是永恒的、先 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 由‘理’派生。 • 程颐
• 程颢
理学
• 陆九渊 王守仁
•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认为主观意识 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 原。
• 陆九渊
• 王守仁
4、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
近代哲学发展时期1840~1919年,列强入侵,寻 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中 国近代历史的中心问题。向西方寻求真理,力图会 通中西,融贯新旧已形成自己的哲学世界观。
代表人物
• • • • • • • • 王廷相 李时珍 张居正 李贽 顾宪成 徐光启 袁宏道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梅文鼎 阮元 龚自珍 魏源 章学诚
顾炎武
龚自珍
李时珍
王廷相
思想
• 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祟实黜虚
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以己意解 经,而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 “实”字,是明清时代梢神的集中表现。它具 体地表现为四种精神。 一 是批判精神 二 是经世致用思想 三 是利学精神 四 是启蒙意识
1、其思想资料有道家的“老”、“庄”;也有儒家 的《周易》,合称“三玄”。 2、玄学的思想形式是注释经典,但注释的是儒道杂 经,而且使用的方法是道家的。 3、其力求把孔、老;无为与伦理等级观念相结合。 “尚自然”、“笃名教”的口号明显地体现此点 。
3、中国古代哲学进一步发展和总结时期
主要表现在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 学,以此同时还有反理学流派和唯物主义流派
• 所谓科学实学,是就 明清实学的科学 内容 而言。它既包括中国 古典科学,也包括从 欧洲输入的“西学。 • 代表人物:李时珍、 朱载墒、徐光启、宋 应星、徐弘机
徐光启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三、考据实学
• 明清实学的经学研究而言。它在清乾隆、嘉庆 时期达到极盛,故又被称之乾嘉汉;学、乾嘉 学派。就学风纯朴而言,又称为朴学。明中叶 以后,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研 究领域,出现了汉学和子学的复兴,以子学研 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 以己意解经的宋学。它是明清实学处于低态势 的体现。它继承了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是”的学风,主张“治经皆主实证”,极力反 对宋明理学空疏的学风.
明清实学
• 从明朝正德年问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夕,随着 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总危柳的堡发和资本主叉 萌芽—的产生,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一股新的 社会荭步思潮。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早期启 蒙思涸”,有的叫做“自我批判思潮”,有 的叫做“经世致用思潮”,有的叫做“个性 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本文从明清进步思 想家的著作及其有天文献中插曲他们普遍使 用的“实学”这一概念,来涵盖这一社会思 潮,把它称为“明清实学思潮”。
• 兼爱、非攻、尚贤 • 尚同、节用、节葬
12
韩非子
•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13
2、发展和分化阶段
两汉经学
• 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故 其哲学流变由先秦诸子之 学转入两汉经学。两汉经 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 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 系,它以宣扬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为特色,其代表 人物是董仲舒。
3、 中国哲学无神论传统
虽然佛教于道教都曾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和利用,曾经 也盛行一时,但也没有达到像基督教在西欧各国取得的那种 统治地位,在中国始终是王权大于神权,神权服务于王权, 自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历代帝王都以“治 国平天下”为基本思想,尽管儒以道、佛并称“三教”但儒 之“教”并非宗教,而主要是指“教化”即以“六艺”教人。
中国哲学的历史 发展
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
1、 密切关注社会政治、伦理和人生问题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偏重于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研 究,更关注于“求善”,而西方则偏重于外部事理以及 对它的思维把握问题的探究,更关注于“求真”,中国 哲学所要解决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例 如:儒家“内圣外贤、道家“无为而治”、佛家“修身 成佛”。
理学学派
• • • • • • • • •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 周敦颐 濂学 邵雍 象数学 张载 关学 二程 洛学 司马光 朔学 朱熹 闽学 陆九渊兄弟 江西之学 王守仁 阳明学
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 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 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 响来分,主要有两大 派别 理学:二程 朱熹
心学:陆九渊 王守仁
董仲舒
主张
• 主张“更化”: • 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 更化建议从秦汉交替的角度提出,主张 以仁德代替严刑,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 而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主张宇宙的次序是有常数的: • 这个“常”就是恒定。
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道家学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 续,而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四、启蒙实学
• 就明清实学的市民意识而言, 它主要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 等领域。 •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艮、何心隐 李挚宗羲、徐谓、汤显祖,裒 宏道等人。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五、经世实学
• 所谓经世实学.是就 明清 实学的社会政治 内容包括对社会弊病 的揭露和批判,电包 括拯救时弊方案的构 思与实施 • 主要代表:高拱、顾 宪成、张溥、陈子龙 龚自珍、魏源
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 政治上 主张“法后王”,提出实行中央集权。;
பைடு நூலகம்
9
老子
哲学的核心是“道”。(宇宙观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的辨证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0
庄子
主观唯心观(逍遥游)
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 “庄子梦为蝴蝶”。
11
墨子
4、 深层生态学的价值观
一句话,“与天地合其德”是中国人生命追 求的最高价值
二 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创生和形成时期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 杂家 代表 著作 孔子 孟子 《孔子》《孟子》 老子 庄子 《道德经》《庄子》 墨子 《墨子》 韩非子 李斯 《韩非子》 邓析 惠施 公孙龙 《公孙龙子》 邹衍 《邹子》(失传) 孙武 孙膑 吴起 《孙子兵法》 吕不韦 《吕氏春秋》
2、 “天人合一”的特有思维模式
“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维模式,人与自然具有 共通性和互渗性,即所谓“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 人合一”。人们相信天是内在与人的存在,而人是内 在与天的存在,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主 张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对人伦关系的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