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区域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区区域规划
1.地理境域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中心西北城郊结合部,东与闸北区交界,西语嘉定区交壤,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比邻,北与宝山区相连。
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苏州河东西横穿境内,境内河段两岸岸线全长21.54公里,普陀区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
京沪线沪宁段、沪昆线杭段两条铁路线会合于区境内,境内设有上海西站,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国道的起始段,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分别从西北部与西部进入境内,内环、中环、外环线及轨道交通3号线贯穿境内。
区人民政府位于大渡河路1668号,东距铁路上海火车站4.7公里,西南距虹桥国际机场8.4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境内最北端距长江南岸吴淞口15.5公里,西北端北新泾苗圃距江苏省境约20公里,境南北新泾桥距闵行区莘庄约12公里。
2.普陀历史
普陀区于1945年12月建区,初名十三区,1947年1月改现名,以境内普陀路得名。
位于市中心西北城郊结合部,东邻闸北区,西接嘉定区,南联长宁区、静安区,北频宝山区。
面积54.99平方公里,列全市中心城区第二位,其中水域0.77平方公里。
户籍居民307934万户、人口84.51万人。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5368人。
辖6个街道、3个镇,设205个居民委员会和8个村民委员会。
普陀区是上海西部的陆上交通要道,有上海“西大堂”之称。
沪宁、沪杭两条铁路线会合于区境,设有上海西站。
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国道的起始段。
沪嘉高速公路与沪宁高速公路也分别从区西北部与西部起始。
市的内环线、外环线、明珠线(轨道交通)贯穿区境。
普陀区原为老工业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
中共早期活动家李启汉、邓中夏、项英、李立三、刘少奇等都曾在区内领导工人运动。
昔时工业以纺织、面粉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已迅速成为各门类工业竞争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
由于开展市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商业、现代都市型工业、旅游和服务等第三产业,经济逐年上升。
2003年,全区完成增加值5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0%。
财政收入完成4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4%,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27.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66%,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三位。
如今,在新一轮发展中,普陀区将建设成为上海服务和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贸易集聚地。
普陀区原来棚户陋屋较多,潭子湾、潘家湾、朱家湾、药水弄为旧上海著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
1951年,开始建设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此后陆续建成新村60余处。
1992年,普陀区进入第三次住宅建设高潮,10多年来,“三湾一弄”已得到全面改造,全区出现300多座命名的精品大厦,拥有数百幢时尚楼房。
新区开发的典范——215万平方米的万里城和旧区改造的典范——160万平方米的中远两湾城,成为全市住宅建设的示范点。
旧区改造也使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前,全区上下正为全面建设新普陀而努力。
普陀区的名胜古迹有:玉佛禅寺,江南名刹,以供奉白玉雕释迦牟尼坐像和卧像而得名;真如古寺,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一次的真如文化庙会在此附近举行;沪西清真寺,上海较大的清真寺之一;沪西工人文化宫,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长风公园,全市以水秀著名的大公园,园内有建于湖底的大洋海底世界,两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花卉节在此举办;此外,还有长寿公园、海棠公园、未来岛公园等。
普陀区最新确定的“十一五”规划透露,将着力增强商务、物流和研发等功能,重点建设五大地区,建成一个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区。
普陀区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五流”汇集的大市场、大流通、大配送格局。
94个各类市场去年一年成交额就达856.14亿元。
全新的“商贸普陀”功能定位,致力于在已有优势上的再提升。
普陀区将对现有的94个大市场进行整合,重点提升市场的经营水平和技术含量。
普陀区正在长征镇筹建一个大规模的珠宝城市场,并筹备建设一个国家级的珠宝检测中心。
同时,普陀区将重点建设长风、真北等组团式的商贸群和长风生态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大力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一)功能定位
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陆上交通区位和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优势,坚持以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形成商贸物流的区域功能特色,努力将普陀区建设成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现代商贸服务区,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国际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
(二) 城区布局
继续优化南、中、北三片布局,推进城区整体布局和互动发展。
南片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建设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着力体现都市形象;中片为内、中环之间地区,重点规划建设真如城市副中心和长风生态商务区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体现辐射能级;北片为中环线以西地区,重点建设中环组团商贸群和桃浦都市产业园,着力体现综合实力。
(三)产业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要在过去几年大的发展布局和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发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和滨河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在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重点聚焦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科技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专业服务业,促进区域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重点地区
按照“三片五区、三态五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聚焦突破。
1、真如城市副中心
位于内环和中环线之间,紧邻铁路上海西站,规划范围约600万平方米。
启动区在曹杨路以东、铜川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37.1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92.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规划建筑面积73.14万平方米。
依托沪宁发展轴线,特别是沪宁高速和沪宁城际快速铁,结合上海西站大型交通枢纽建设,搭建服务大平台,增强商务商业、物流信息、文化娱乐等功能,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开放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2、长风生态商务区
位于大渡河路和中环线之间,东起大渡河路,西至真北路,南临苏州河,北达金沙江路,规划用地面积22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和商业150.50万平方米,是市中心重点规划建设的“9+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要以组团式办公楼为载体,增强总部商务、生态景观、都市休闲、研发设计、经济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高地、苏州河生态走廊新景观和上海西北地区的新地标。
3、中环组团商贸群
以中环线为中轴,南起苏州河,北至沪嘉高速公路。
重点推进九大组团式商务、商业、宾馆、娱乐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70.6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00.36万平方米,是以商贸为主、商业为辅,集商务、商业、会展、宾馆、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组团式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搭建与长三角互为辐射对接的商务平台,汇聚大型企业总部和营销研发中心,增强商贸办公、休闲娱乐、科技研发、综合会展等功能,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商务商业对接平台和上海西北地区生活型服务功能区。
4、桃浦都市产业园
位于中环、外环线、沪宁高速和沪嘉高速之间,包括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两个部分,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是上海四大物流基地之一,也是唯一的陆港物流园区,城市商业配送物流特色突出,拥有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正在积极筹建保税物流中心。
桃浦工业区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工业区调整发展的目标是:以服务经济为主要特征,以总部经济为重要载体,以科技型都市工业为主要支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桃浦都市产业园要以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桃浦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增强高端物流、贸易保税、创意研发、包装设计、精制加工等功能,建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5、长寿综合服务带
位于内环线以内,加快推进十一大项目建设,规划用地面积19.1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7.48万平方米,是普陀区经济发展最成熟、历史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区域。
立足于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和能级提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内涵和苏州河岸线资源潜力,聚焦楼宇经济,集聚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业,增强商务商业、文化创意、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展示时尚都市形象。
普陀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总体目标、实施“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普陀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和谐、完善城市功能、增加税收和就业、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产业联动、塑造区域形象、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普陀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和中共普陀区委、区政府“将普陀区建设成为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和国际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的目标定位,遵循《普陀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普陀区商贸易流通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指导思想,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普陀区商贸流通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新普陀的战略目标,坚持“抓机遇、打基础、兴功能、树形象”的指导方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优化形态布局,不断更新业态,完善服务功能,商贸流通业支柱产业地位明显增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繁荣繁华和持续健康发展,为普陀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成绩
1、商业实力不断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新发展。
“十五”期间,普陀区商业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区位特点,大力开拓市场,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不断提高全区商业的综合实力,并以此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区商业销售(营业)额从2000年的211.3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257.60亿元,年均增长 5.07%;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76.08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00.29亿元,年均增长7.15%;全区商业税收从2000年的 4.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1.96亿元,年均增长29.90%。
2004年,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区级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8%,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77.6%。
2、商业结构不断优化,奠定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新格局。
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引进各类资本,优化商业结构,初步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的特色优势。
一是大型商贸企业形成集聚。
麦德龙、家乐福、农工商、乐购、好又多、华联吉买盛、世纪联华、时代等已在本区开出18家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月星家居、红星美凯龙、金盛好来福、百安居、永乐、国美、苏宁等在本区开出10多家大型专业市场、专业店。
二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全区99家商品交易市场2004年的成交总额达到815亿元,其中,上海物贸有色金属市场年交易量排在全国现货市场第一位,各类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全市提供了70%左右的蔬菜、肉类、水产、禽蛋、花卉和水果,对上海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起指导作用。
三是物流园区建设加速推进。
作为上海“十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四大物流园区之一,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截至2004年,全区累计建成物流标准仓库60.8万平方米,引进麦德龙、家乐福、联华、华联、农工商、乐购等物流企业59个,形成了城市配送物流、医药物流和保税物流的特色。
3、商业布局不断调整,形成“大商圈、小中心”基础性新框架。
“十五”期间,普陀区编制了《普陀区商业发展规划》(2003——2012年),并据此构筑形成“大商圈、小中心”的新框架。
一是综合开发“大商圈”,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目前真北新兴商务圈已集聚形成一批知名大型商业设施和梅川路欧亚商业休闲街;长寿商业圈已成为知名购物、餐饮、酒店、娱乐业集聚地,较好的展示了普陀区繁荣繁华的都市风貌;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完成,一批基础性和功能性大型项目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
二是完善调整“小中心”,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增强。
社区商业建设被列为区政府的年度实事项目,各街道(镇)都规划了相应的社区商业生活中心,目前曹杨、宜川、桃浦、长风社区商业生活中心已经基本建成,真如、甘泉、石泉、万里社区商业生活中心也正在建设构造中。
4、商业改革不断加快,实现商业企业现代化经营新水平。
“十五” 期间,普陀区坚持改革调整方针,以提高商业整体运行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盘活资产、联大靠大、产权改革入手,积极推进商业集团企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
真如旅游购物中心商场,四季情商厦、镜昌商厦等企业实施整体转让;昆仑商城70%股权变现;长寿商业广场引资置换,曹杨商城、永昌集团、宜川购物中心集团推行股份制改革,一批较大体量的商业资产得到了盘活,集团公司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商业集团的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普陀商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五个结合”:一是坚持与城市发展建设紧密结合。
围绕全市、全区发展大局,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陆上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全方位开放,强化招商引资,聚焦重点地区开发,繁荣城市形象,增强综合实力;二是坚持与城市功能完善紧密结合。
发挥商业对城市综合功能完善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商业与商务、旅游、文化等联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商业空间;三是坚持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紧密结合。
不断加强布局的便利度、设施的完善性和业态的丰富度,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满足不同层次的多种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是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以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促进现代物流、房地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延伸发展;五是坚持与政府转变职能紧密结合。
围绕宏观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政府管理职能,结合客观实际,普陀区率先制定了区域商业发展总体规划、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意见等,促进了商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目前,普陀区商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四个不足”:一是产业能级有待提升。
强势企业和品牌企业不多,高附加值、多层次、专业化服务业态有待引进,地域特色有待形成;二是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空间集聚度不高,必备的高品质商务办公楼宇、高星级酒店宾馆不足;三是交通环境有待改善。
轨道交通尚未惠及,公共停车设施缺乏,高架和快速干道纵横交叉,形成过境交通只流不留。
四是产业政策有待配套。
政府调控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手段和资源有待创新。
二、发展战略
(一)发展形势分析
1、商贸流通业进入全面提升、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上海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推进,集聚、辐射
能级进一步增强。
央行二总部设在上海,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大小洋山深水港年内将投入使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进一步夯实;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大市政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普陀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随着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构筑包括商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业发展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将从数量扩张粗放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内涵式增长,从产业自身发展走向产业联动与城市共同发展,从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走向市域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2、普陀区加快从城市边缘区向都市中心区转换。
普陀区处于沪宁发展轴线的节点区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重要的西北门户,境内高速公路、铁路、外环、中环、内环等五环汇聚,具备承接中央商务区功能延伸与辐射的地理优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真如城市副中心沪宁城际铁和上海西站换乘枢纽站点规划建设,普陀区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城区功能发生转换,将由原来的城市边缘区域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拓展和重点提升的地区之一,也为实现长三角区域1小时车程范围内产业联动和市场融合提供新的条件。
3、区域人口结构和消费需求快速变动。
随着普陀区区域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区域人口总量迅速增长、人口结构显著变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消费能级正从简单的追求数量消费提升到追求质量、形式、环境等现代综合消费;同时大量国际国内旅游、商务活动等外来消费不断扩大,为商业发展提供新的内在消费支撑。
4、“商贸普陀”发展战略和功能布局逐渐明确。
按照普陀区区域功能规划,普陀区“商贸立区”发展战略明确,将继续优化南、中、北三片布局,南片为内环线以内地区,重点建设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长寿路沿线;中片为内、中环之间地区,重点规划建设真如城市副中心和长风生态商务区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片为中环线以西地区,加快建设真北组团商贸群和桃浦都市产业园。
城区整体布局和互动发展,为未来五年普陀区商业确定发展目标、发展空间和发展重点提供新的指导依据。
5、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联动升级。
“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普陀区将充分依托沪宁发展轴线,发挥陆上交通区位优势,明确构筑以信息交汇、高度开放的现代商贸大平台为主要支撑的“大堂经济”,塑造“商贸普陀”新形象,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新型要素市场和研发设计产业,提升发展都市型工业、商业和房地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6、商业预留空间和载体设施建设潜力较大。
与其它中心城区相比,普陀区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据初步匡算,区域内可供改造开发的土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规划供开发的商办设施面积约496万平方米。
苏州河流经普陀14公里,岸线长21公里,目前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已经完成,大型商业设施、商务楼宇等设施加快建设,为普陀区形成商贸流通发展新优势提供载体保障。
普陀区“十一五”商业发展应当注意五方面的挑战:一是经济社会成本增加。
随着加快发展和结构调整任务日益艰巨,需要支付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正在同步增加。
二是可供开发资源有限。
随着可供开发资源逐步减少,必须整合地区内所有发展资源,进一步深度开发、有效利用。
三是商业调整发展任务艰巨。
普陀区“十一五”面临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并重,部分区域内商业业态、功能、设施调整提升,新建改建的任务更为紧迫。
四是交通与商业的互动影响扩大。
“十一五”期间,长风商务区、真如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建设,需要便捷的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支撑。
五是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商业发展需要制定有关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推进“将普陀区建设成服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服务集聚区和国际大都市亮丽的西大堂”总体目标,确立“商贸立区,科技兴城”的发展战略,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坚持国际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市场化主导和信息化支撑,增强商业发展深度和广度,提高商业服务的质量和品位,抓重点、分层次、创特色、重监管地推进普陀区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发展原则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便民化原则。
②坚持区域统筹的协调化原则。
③坚持交通支撑的网络化原则。
④坚持产业联动的集聚化原则。
⑤坚持凸现优势的特色化原则。
三、“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教兴市为主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与中心城区地位相适应的新闸北,打造现代交通商务区”
总体目标,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品牌化发展和信息化支持,突出重点产业,加强政策聚焦,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分层级、抓重点、重特色地推进闸北现代服务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上海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和世博会申办成功的历史机遇,依托一批重大的基础性、功能性项目,以国际化提升产业能级、以市场化壮大产业规模、以品牌化增强产业实力、以信息化提高产业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以现代交通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片两带”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
到2010年,力争我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以上,年均发展速度保持20%增长,对于区域经济贡献率达到80%(若除去房地产业,则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达到45%),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其中:现代交通服务业占全区区级税收比重达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