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钥、匙、趁”等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会写“盒、扇、邮”等13个字。

能读写“清凉、留意、颜料”等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第2自然段。

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从“雨”开始说:
对于雨,同学们在不熟悉不过了,你们都见过怎样的雨呢?(蒙蒙细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雷阵雨……)
2.教师小结:春天,细雨如丝;夏天,大雨倾盆。

秋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呢?(教师版书课题。

)
3.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多读几遍。

2.把自己认为美的读给同桌听听。

3.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留心、在意等)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三年级语文成绩提高-这位妈妈的做法实在太实用
西安本悦易通文化传媒
提供的广告
查看详情
@周海生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

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周海生
3.学习第5自然段。

a.同学们,学习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b.齐读第5自然段。

指名说一说。

提示:美丽、丰收、欢乐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板书设计:
一把钥匙
美丽丰收欢乐
6 秋天的雨
一盒颜料
藏着气味
吹起喇叭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

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的从天而降。

…………
冬天的雨像一群可爱的精灵,是他们给大地送来了雪姑娘的礼物。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小诗。

请看大屏幕,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

师:谁想当当春天的雨啊,请你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啊,仿佛你就是报春的使者。

谁是夏天的雨(生读),你读出了调皮的感觉。

最后是冬天的雨,我们一起读。

师:哎,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首小诗少了哪个季节的雨啊?
预设:秋天的雨(板书)
师:春天的雨是报春使者,夏天的雨是调皮的孩子,冬天的雨是可爱的精灵,那秋天的雨又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等学完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就要请你们当当小诗人,把这首诗补充完整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嘘,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播放下雨的声音)
——下雨的声音
1、这淅淅沥沥下着的秋雨是在邀请你们走进课文中去看看秋天迷人的风景。

把书翻到19页,在读的时候请你做做这三个任务。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的雨的,并划出相应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

2、检查交流
(1)字音教学
①课件出示词语:
柿子扇子凉爽邮票
菠萝趁机加紧衔树枝
五彩缤纷频频点头一枚枚粮食
喇叭衣裳钥匙
②谁来读读第一行(生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响亮,非常棒。

a有谁发现了,这一行里藏了个多音字?(预设:扇子的扇)它还可以读作——(shān)
b我把它送回课文,谁来读读?(2个人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c一个扇字两个读音,那什么时候读shàn,什么时候读shān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shàn名词:扇子,电风扇
量词:一扇门,一扇窗扇
Shān动词:扇动扇火
d当它表示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例如扇子,电风扇。

表示量词的时候,也读第四声,例如一扇门、一扇窗。

但是,当它表示动作的时候,它就要读成第一声,比如扇动,扇风点火。

记住了吗,我们活学活用。

课件出示:用shān shàn填空()()
风扇扇风
③好,继续读第二行(生读),(强调“趁”和“紧”是前鼻音)
④第三行(生读),(强调“缤”和“频”都是前鼻音)
⑤第四行(生读),他读得有没有问题,这一行词语有一个共同特点,谁发现了?
a这一行词语都是轻声词。

b 课件展示:必读轻音字的拼音,是的,你的眼睛真亮,现在就请你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这一行词语。

好,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些词,要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生读)
c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文20页,想一想翘舌音的字有哪些(匙、柿、趁、裳),前鼻音的字是(趁),这里的“裳”是——(后鼻音)。

这道题目考我们什么?(翘舌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这也是我们读准字音的关键点,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读标准
(2)字形教学
①好,看屏幕,这些字,是这篇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你们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者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给我们温馨提示一下吧!
课件展示:“枚、邮、爽、柿、菠、萝、粮、紧”等字变红。

预设:“枚”字是反文旁,不是文。

(写反文旁不要偷懒,不要连着写)
“菠”和“萝”都是草字头,“菠”是草字头加波浪的波,“萝”是草字头加罗马的罗。

“紧”的下面不是系,不能多写一撇。

(紧的部首就是下面的系字底,但当它做部首时,这一瞥就要去掉,要把这顶小帽子给摘掉,教师带学生写一遍)
“爽”字一共有四个叉。

(爽这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请小朋友们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我们先写长长的一横,再写左边的叉,一撇一点一撇一点,然后写右边的两个叉,最后再写一个人字。

记住了吗,自己再写一写。


“柿”字是木字旁加一个市长的市。

(很多小朋友没看仔细,就写成了杮,千万不能粗心,一起写一遍)
三、再读课文,感受秋雨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代表的那句话,用横线画下来。

(课件出示):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这几句话越看越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仔细观察这5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预设:都是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是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

师:我们以后在概括段落大意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去找找它的开头。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想想这句话中可以把“是”换成哪个字?(像)这么说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秋雨比钥匙)
师:钥匙?钥匙是用来干嘛的?(开门),那秋雨这把钥匙是用来打开——(秋天的大门)。

师:老师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你们明白了吗?(预设:秋雨下来,秋天就到了。

)师:秋雨这把钥匙可真神奇啊。

课文中是用了哪两个词形容来秋雨?(预设:清凉、温柔)师:秋天的雨很清凉,你有这样的感受吗?(预设:夏天的天气很炎热,下了几场秋雨后,天气就凉爽多了。


师:是啊,“秋高气爽”“金风送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秋天的雨还很温柔。

怎么个温柔?有没有被秋雨淋到过?感觉怎么样?(预设:像在抚摸你的脸一样,很舒服……)
师:“秋雨绵绵“这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秋雨那么温柔地下,那下的时候一定是轻轻地,轻轻地。

(课件强调出示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我们该怎么读?(预设:读得轻一点)请你读一读。

师:除了轻我们还要读得——预设:读得慢一点(你来试试)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这里的趁你没留意,我们读的时候能不能也慢慢的?(不行)为什么?什么是“没留意?”(没注意)
师:是啊,我们的秋雨,秋雨不像夏雨那样又猛又热,也不像冬雨那样又刺又冷,它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的,为我们送来了清凉,打开了通向秋天的、通往丰收的大门,也许是在你夜里熟睡之时,一场秋雨就悄然而至。

也许在凌晨你不知晓的时候,一场秋霜就覆盖了大地。

(图片)所以读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语速应该——(快点)谁来读读最后一句?
师:我们一起把这种感觉送进第一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通过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2、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秋天的雨的是清凉的,是温柔的,秋天的大门缓缓打开了,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秋天的雨》课后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美中更见趣,这样交相辉映,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

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华丽活泼。

课文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呈现的场景繁多,内容丰富,句式多变,但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其总的
特点就是美,特别适合朗读。

因此确立了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思路,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理解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学会欣赏美。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开课时通过教师的朗读,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紧接着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找出来组成一首优美的小诗,继而以小诗为线索展开教学。

为了突破重点,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关键词“五彩缤纷”来进行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朗读指导,真正体现了顺学而导,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并没有过多理论上的要求,只是用了一个动作,一张图片,让学生对整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真正感受到秋雨的颜色美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并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给谁,像什么”进行了朗读指导,并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文本特点,我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

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地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秋天的美丽。

四、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习秋雨的颜色时,将秋雨的味道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又大大节约了时间。

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主要以“读”为手段,而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则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方式——表演读。

通过表演,让学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

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