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辛:爱心倾注精神疾病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辛:爱心倾注精神疾病患者
作者:姜虹芳
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12期
把患者当亲人的好医生
马辛说:“患者的康复让我看到了工作的价值,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许多额外的劳动,但心里很满足。
”在马辛看来,每一位病人的好转都是对她工作的巨大鼓励。
1983年,马辛从北京医学院分院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安定医院从事精神专科工作。
那时她的心中有过犹豫与迷茫。
但经过4年普通临床精神病学训练,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在老年精神卫生事业上投入了全部的情感。
她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亲切的称呼“大爷”、“大妈”,让患病的老人和家属们心里热乎乎的。
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真心为并解除痛苦,使她多了一个“闺女”的亲切爱称。
20多年前的一次查房,成为马辛院长脑海中永久的记忆。
职业生涯刚开始不久,一段时间的劳累使得她略感不适。
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缄默不语的老年病人竟颤巍巍地走到她面前,担心地说:“马大夫,你要多注意身体呀,千万别累坏了。
”短短的一句话,马辛院长至今回忆起来仍不禁眼眶湿润,也就为了这句话,她决定把一生交给精神卫生事业。
励精图治,探索强院兴院的道路
20年后的2003年,马辛满载全院职工的期望,当选为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当时,安定医院建院已近90年,面对90年里一代代敬业奉献的安医职工、面对90年中风雨兼程的精神卫生事业,她必须有自己的突破,打造安定医院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卓越地位,让这所老字号的医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上任伊始,马辛就以文化兴院,提炼了安医的90年文化,确立了“崇尚人文,勇于关爱”的医院理念和“争创精神医学一流地位,拓展心理卫生品牌优势”的医院愿景。
随即为了这一愿景陆续地开始了一系列强院兴院的举措:她狠抓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前瞻性地在我院成立了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全面加强质量管理。
她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带领专家团队创建了精神科病房分级开放管理模式,改变了国内精神病院普遍是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
在马辛院长领导的这9年中,北京安定医院发生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精神病学系和临床心理学系;改建了重点学组,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国际大会”、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IPA)、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IACAPAP)三个国际性学术大会及多个国际学术论坛;医院新门诊病房楼及附属用房工程
奠基,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锣鼓巷分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改建工程被市卫生局列入预备项目。
成立全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
抑郁症是目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障碍,马辛以她专业的睿智和多年的研究,清晰地意识到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抑郁症潜在人群,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有可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
2003年春天,她牵头进行了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预估北京市有60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
但当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40%,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仅为5.8%,大部分患者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得到最专业的治疗。
这一信息为北京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在强烈的专业责任感促使下,马辛经过艰苦努力,2006年初,在北京安定医院率先创建了我国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
为了提高综合医院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和诊疗水平,在她的主持下,北京安定医院举办了北京市各区县精神科医师和三级综合医院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的精神卫生培训,这在北京乃至全国尚属首次,为北京市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6年底,她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拼大项目,废寝忘食,艰苦拼搏,终于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研究”。
为了将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康复及服务推向国内一流水平,开展了抑郁症全程的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系统,逐步建立起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在内的临床标准治疗路径、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标准、质量保证措施、分级护理及开放式管理模式等制度。
中心成立7年中,抑郁专病病区在两个的基础上又增开一个,门诊诊治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余万人次,为北京乃至全国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努力打造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随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已渐渐凸显出来。
北京安定医院作为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专业机构,肩负着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任务。
马辛院长明确指出,要给政府解愁,要让百姓得到专业的心理救助。
马辛凭借高瞻远瞩和专业的敏锐,着手组建了一支以医院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举办了首期“心理危机干预实战技能培训班”,通过艰苦培训,打造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这支队伍先后完成了“5.12”汶川大地震、新疆喀什暴力事件、“8.17”密云坠机事件、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刺事件、房山暴雨、芦山地震等多次心理危机干预任务。
深受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及相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确立了精神卫生专业在国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
承担社会责任,为百姓服务
马辛院长总说,“医院除了治病救人以外,咱们绝不能忘了我们的社会责任,要想让医院发展,让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一是要为病人分忧,二是要为政府解愁,三是要为社会做实事。
”
为了给病人分忧,她把所有惠民利民的政策看得比什么都重,她积极响应医改政策;她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病人的就医质量,她不允许病区加一张床,当得知病区的加床行为时,她气愤得在大会上说,“你们为病人提供的是什么住院环境?!你们想没想过病人的需求?!”作为人大代表,马辛把眼光放在北京市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上,放在关心精神病人疾苦的角度上,多次向市政府提出有建设性的议案,如降低精神病人就医医保起付线,保障精神科廉价药品供应,确保贫困精神病患者服用价格低廉抗精神病药物等,得到了市政府的广泛关注;她关心百姓疾苦,为争取精神病患者的利益,为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出谋划策、奔走呼吁。
为了给社会做实事,马辛十分重视对百姓的健康科普工作。
她带头参与科普工作,步入药监局、审计局、广电总局等机构进行压力管理的讲座,也曾先后为也曾为人民银行总行、武警总队、人民网的干部提供精神与心理健康方面有效指导。
马院长还亲自撰写科普文章,到各媒体传播健康知识。
她说,虽然我们是医院,但我希望百姓能越来越健康地走进我们医院,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了。
2011年,马辛被评为全国健康科普专家,2013年受聘“全国医院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在,马辛以及他的团队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注重诊断治疗临床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重视疾病管理,重视社区康复技能的研制并向社区推广培训,关注医院外服务领域、健康教育,同时还在做压力层面的技术研发,这些许多都已见到成效,但是所做的这些都是公益的。
所谓厚德载物,身为医院的管理者,高尚的医德也是马辛办院的基石。
马辛说,我首先是医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的天职。
马辛担任院长后,行政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坚持每周出门诊,决不让患者失望。
她的诊室外永远都是远道而来的患者排成的长龙。
她说,老百姓看病难,我作为专家应该让他们能看得上病。
马辛仿佛是不知疲倦,她的电子邮件总是在深夜发出,她办公室的灯总是那样晚的熄灭;第二天,她又总是会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医院,运筹帷幄下一个医院的目标。
马辛说,她愿意为精神病人和精神卫生事业倾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