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沸水汽化
B. 植物呼吸
C. 石蜡熔化
D. 品红扩散
2.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体积分数)大约是()
A. 78%
B. 50%
C. 30%
D. 10%
3.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硝酸钾和水
B. 食盐和水
C. 碘和酒精
D. 植物油和水
4.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
B. 冬天在室内关紧门窗烧木炭取暖
C. 用品尝的方法检验实验室里的氯化钠
D. 电器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5.下列关于化肥和农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尿素(CO(NH2)2)是一种氮肥
B.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
C. 农药本身有毒,应该禁止施用
D. 目前施用农药仍是最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
6.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制氧气
B. 稀释浓硫酸
C. 量取液体
D. 氧气验满
7.四氧化二氮(N2O4)是一种火箭燃料。

下列有关四氧化二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四氧化二氮是由6个元素构成的
B. 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C. 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D. 四氧化二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g
8.1839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在海边挖池,放入烟土,引入海水浸泡,投入石灰,石灰遇水
沸腾,烟土溶解。

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该反应会放出热量
C. 由此反应推测氧化钙可干燥氯化氢气体
D. 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 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物质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D. 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10.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3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未改变
11.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目的是()
A. 鉴别一氧化碳和氢气:点燃观察燃烧的火焰颜色
B.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氧气: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
C. 检验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 制取氢氧化铁:将硫酸铁溶液与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后过滤
12.将锌粉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滤渣的成分是()
A. Zn
B. Cu
C. Zn、Cu
D. ZnSO4、Cu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9.0分)
13.按要求写出对应的化学符号
3个镁离子______ ;氯离子______ 2个铁原子______ ,钙元素______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 地壳中元素含量第二位______ .
14.防范新冠疫情,需要我们“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

(1)医用口罩的核心材料是聚丙烯制成的熔喷布,聚丙烯属于______(填“金属材料”或“有机
合成材料”);
(2)请从微现角度解释: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的原因______;
(3)某消毒液稀释后pH=6,则稀释前其pH______(填“>”、“=”或“<”)6;
(4)在疫情期间要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沾有油污的手,可使用洗洁精清洗,洗洁精的作用是
______;
(5)“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制取NaClO
的原理是2NaOH+Cl2=NaClO+X+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
(6)某校要配制100kg溶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消毒液,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
______kg,所需水的质量为______kg。

15.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属于______种元素的粒子;
(2)A、B、C、D四种粒子中,不具备稳定结构的是______(填序号);
(3)D中x=______;
(4)A与C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1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
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4)在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以采用______方法提纯甲物质。

17.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省略)。

已知A
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是最轻的气体。

(1)G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③的实验现象______。

(3)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化学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18.下图所示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仪器组合是________(填序号);
(3)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

19.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简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A.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B.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操荡,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向氢氧化钙落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振荡。

(1)实验A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B中能说明氢氧化钙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C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4)将上递3个实验后的物质倒入同一个清净的烧杯里,静止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溶液,
取少量红色溶液,通入CO2,无明显现象。

为确定红色溶液成分,需补充实验的具体是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将25.6gNaCl和MgCl2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126g水中配成溶液,再将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NaOH溶液不断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求:(1)如表中m的值为______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沸水汽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植物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品红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故选:A。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D
解析:解:硝酸钾、食盐能溶于水,形成了溶液;
而碘能溶于酒精,形成了溶液;
植物油不溶于水。

故选:D。

溶液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其包括溶质和溶剂.
4.答案:A
解析:解:A、汽油属于易燃物,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使用手机会产生电火花,为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禁止使用手机,故选项说法正确。

B、冬天在室内关紧门窗烧木炭取暖,可能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室中不得尝任何样品的味道,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汽油属于易燃物,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中不得尝任何样品的味道,进行分析判断。

D、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应切断电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防止爆炸的措施、一氧化碳有毒、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是一种氮肥,故A说法正确;
B.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化肥应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注意N、P、K的合理搭配,不能多用,故B说法正确;
C.农药本身有毒,合理使用农药可提高作物的产量,故C说法错误;
D.目前施用农药仍是最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A.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
B.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重要作用;
C.合理使用农药;
D.合理使用农药可提高作物的产量.
本题考查农药、化肥的使用及对环境的影响,注意化肥的合理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较简单,熟悉生活中常见的农药、化肥即可解答.
6.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A.用该装置制取氧气,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需伸入液面以下,以防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图示操作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示操作正确,故B符合题意;
C.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操作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
D.验满氧气时,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复燃则满,图示操作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解析: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四氧化二氮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1个四氧化二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4=1:2,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4)=3:7,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四氧化二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个四氧化二氮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发生的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的热,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所以不能用氧化钙来干燥氯化氢气体,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此反应可制备氢氧化钙,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来分析;
C.根据氧化钙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原理等,难度不大。

9.答案:A
解析:解: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属于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有些金属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碳酸盐与稀硫酸反应也能放出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碱溶液与碱性溶液的区别进行分析判断.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C、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推理法的应用,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推理,但不能盲目推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答案:C
解析: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氨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 3+3O 2−
 点燃 2N 2+6H 2O ;
A 、该反应有氧气参加反应,有氮气生成,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了,故正确;
B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C 、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28×2):(18×6)=14:27,故错误;
D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未改变,故正确。

故选:C 。

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A 、一氧化碳和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都是淡蓝色,点燃后观察火焰的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 、灼热的铜粉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能与灼热的铜反应,因此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粉可除去氮气中的氧气,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 、氯化氢气体能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只能用来吸收氯化氢气体,不能检验,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 、将硫酸铁溶液与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因此再过滤不能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铁,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

A 、根据一氧化碳和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都是淡蓝色进行分析。

B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 、根据氯化氢气体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 、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
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B
解析:解:锌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一段时间后过滤,得蓝色滤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即反应后硫酸铜溶液有剩余,则滤渣的成分是铜。

故选:B。

根据锌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一段时间后过滤,得蓝色滤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蓝色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3Mg2+;Cl−;2Fe;Ca;N;Si
解析:解: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氯离子可表示为:Cl−;
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铁原子表示为:2Fe;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地壳中元素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Si;
故答案为:3Mg2+;Cl−;2Fe;Ca;N;Si.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注意“一大二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4.答案:有机合成材料分子在不断运动<乳化+1NaCl 2 98
解析:解:(1)聚丙烯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有机合成材料;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3)某消毒液稀释后pH=6,显酸性,且酸性减弱,则稀释前其pH<6;故填:<;
(4)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5)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有:(+1)×1+x×1+(−2)×1=0,x=+1;由2NaOH+Cl2=NaClO+X+H2O可知,反应前钠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2个,氢原子都是2个,反应前氯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则X为NaCl.故填:+1;NaCl;
(6)设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
100kg×0.2%=10%x
x=2kg
需要水的质量为:100kg−2kg=98kg
故填:2;98。

(1)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3)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4)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6)根据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比较基础,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5.答案:三 B 8 MgCl2
解析: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图中A、B、C、D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2、12、17、
18,属于三种元素的粒子。

(2)A、B、C、D四种粒子中,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具备稳定结构。

(3)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18=2+8+x,x=8。

(4)A与C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2、17,分别是镁元素和氯元素;A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
1个单位符号的氯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故答案为:(1)三;(2)B;(3)8;(4)MgCl2。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进行分析解答。

(2)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解答。

(4)A与C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2、17,分别是镁元素和氯元素,据此结合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t1<BE 降温结晶
解析: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A、增加溶质的方法,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B、降低温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故正确;
C、降低温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降低温度的方法,溶液的质量不变,故错误;
E、变化溶液只是针对的是某种溶质,所以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故正确。

故选:BE;
(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在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物质。

故答案为:(1)t1;
(2)<;
(3)BE;
(4)降温结晶。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
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Fe 3O 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Fe 2O 3+3CO
− 高温 2Fe +3CO 2 分解反应
解析:解:根据A −G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 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所以A 是一氧化碳,B 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B 是氧化铁,C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C 是水,F 是最轻的气体,所以F 是氢气,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 是氧气,D 会与氧气反应生成G ,所以D 是铁,G 是四氧化三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1)G 是四氧化三铁,化学式是Fe 3O 4;
(2)反应③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3)应①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
3CO −
 高温 2Fe +3CO 2;
(4)反应②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Fe 3O 4;
(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3)Fe 2O 3+3CO
− 高温 2Fe +3CO 2;
(4)分解反应。

根据A −G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 是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所以A 是一氧化碳,B 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B 是氧化铁,C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所以C 是水,F 是最轻的气体,所以F 是氢气,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 是氧气,D 会与氧气反应生成G ,所以D 是铁,G 是四氧化三铁,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答案:(1)锥形瓶 ;
(2)AC或AD ;
(3)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解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熟悉常见仪器名称,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该反应是加热固体,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选择C或D;故填:AC或AD;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故填: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9.答案:证明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红色逐渐变为无色Na2CO3+Ca(OH)2= CaCO3↓+2NaOH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解析:解:(1)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故填:证明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2)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振荡,溶液呈红色,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因此实验B的目的是证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
故填: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 CaCO3↓+2NaOH;
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
(4)将上述3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里,静止后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说明盐酸全部反应,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有显碱性的氢氧化钙或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或组成的混合物,取少量红色溶液,通入CO2,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钙,为确定红色溶液成分,需补充实验的具体是加稀盐酸,检验碳酸钠是否存在。

故填: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振荡,溶液呈红色,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