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齐威王能“一鸣惊人”得益于邹忌的这次劝谏,那么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弊甚矣”的结论。
2.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3.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都需要哪些条件?
比干劝谏纣王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楚怀王而被放逐,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开元盛世”,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同时,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方可进谏成功。
4.本文写法极具特色,请结合课文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部分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
第二部分是以切身经历设喻。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有很强的说服力。
5.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它采用模拟推理,用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
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
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性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仅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6.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
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模拟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
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
7.邹忌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来概括。
有自知之明能经常自我反省,能正确的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善于推理和比较,聪明精细。
8.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
9.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主“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
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例如:魏徵劝谏唐太宗,诸葛亮劝谏蜀后主刘禅;委婉的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
我们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别人进步,又能不伤彼此之间的和气。
10.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经常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和错误,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另外,给人提意见应讲究艺术。
11.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过的选自《战国策》的课文中,有一个也有着像邹忌一样爱国情怀的人,但是他的做法却和邹忌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是谁?两者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唐雉。
唐雉面对秦王的时候不卑不亢,以死抗争,最后保住了自己的国家。
而邹忌则是面对自己的君主,通过设喻说理类比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委婉地劝谏。
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12.题目的两层含义?
一是邹忌讽齐王,讽,指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一是齐王纳谏,谏,指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13.三个人回答时的语气和心理有何不同?
妻用的是反问句,表示的是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语气,表现妻子的偏爱之情;妾用的是一般的语气,平淡的肯定,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用的是平淡的肯定的语气,表现的是其应酬逢迎的心理。
14.从第一自然段看,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冷静思考,认真观察,有自知之明。
15.这篇文章说理的方式?/写作手法?
以家事和国事类比,设喻说理。
16.这篇文章劝说的最大特点?
委婉、
17.从全文看,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思考,认真观察,有远见卓识,尽职尽责,能言善辩的人。
18.齐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思考,认真观察,有远见卓识
19.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邹忌能从个人的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思考,认真观察,有远见卓识,尽职尽责,能言善辩的人。
可见邹忌大胆含蓄委婉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
齐王是一个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思考,认真观察,有远见卓识,尽职尽责,能言善辩的人。
这是进谏成功的次要因素。
20.“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的指出国家治理的问题所在——君主受蒙蔽。
齐王胸怀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
21.邹忌善于言辞,具有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能力。
你从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悟出过什么道理?
美国东西海岸的羊,东海岸的弱小,西海岸的强壮。
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西海岸的羊群周围有狼群存在,这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1、文中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
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
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12、对比的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
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13、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
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14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在乡求学的艰难。
⑵、远学从师之苦。
15、你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文中作者详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者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含殷殷的期待之情,突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写作目的。
17、作者从(读书难),(求师难),(求学难),(生活难)等方面谈了自己年轻时艰难求学的经历意在告诫已是太学生的马生珍惜现在的良好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1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1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20、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⑴读书之艰;⑵从师之难;⑶奔走之劳;⑷生活之苦。
或:读书难,从师难,求学生活艰苦
21、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2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23、“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示例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4、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突出自己学习的艰苦,求学之难,告诫马生,他处在那么一个好的环境里,更没理由不学好
2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学习不慕富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专心学习勤奋学习,勇于战胜各方面的困难,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26、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
?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
27、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战胜了物质上的贫穷。
28、从文中找出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原因的三个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29、本文是作者告老还乡第二年,入朝进见时写给前来拜访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
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请你写出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