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洋思中学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洋思中学八年级(上)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离开大海就会干涸。
”这句话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A.每个人都为社会做出贡献
B.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C.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
D.社会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句话强调了培养亲社会行为我们应该()
A.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B.专心读书,丰富学识
C.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D.关心社会,参与社会
3. 在社区,我与李奶奶是邻居。
我与李奶奶的关系属于()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姻缘关系
4. 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有着多重身份,我们既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也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这说明()
①人的社会关系是单一的
②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
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 八年级学生小青在网络上认识了许多网友,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网友请教,非常方便、快捷。
这说明()
A.互联网实现了海量知识的共享
B.网络交往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C.网络交往有利无弊
D.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6. 为寻找刺激,王某在网上造谣某小区发生命案。
2019年7月26日,王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这说明()
A.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B.网络信息无法辨别
C.个人隐私易受侵犯
D.不能相信网上信息
7. 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维护秩序靠规则”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B.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时该如何处罚
C.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D.对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只能依靠法律处罚
8. 我国现行宪法曾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做过五次修订。
这表明()
A.规则的基本内容是不固定的
B.规则被反复修改不利于维护规则的严肃性
C.积极改进规则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D.规则的修改要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9. 风筝在天空中自由是靠着线的束缚而获得,系着它的线一旦断了,风筝很快就掉落地上。
这说明
()
A.规则是获得自由的保障
B.规则和自由谁也不依靠谁
C.有了规则就失去了自由
D.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10.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这些规则的共同点是()
A.都依靠强制力保证实施
B.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都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D.有了规则就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1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学会()
A.欣赏他人
B.以礼待人
C.平等对待他人
D.换位思考
12. 用图示法表示所学概念间的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13. 某网站因利用虚假广告欺骗网民大肆圈钱在“3.15”晚会上遭到全面曝光,成了“虚假广告天堂”。
其实,
对企业而言,诚信就是()
A.无形资产
B.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C.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
D.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14. 小何在小组学习中,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
渐渐地,同学们都不太愿意与他
交往了,小何为此感到很苦恼。
解除自己的苦恼,小何需要()
A.善于择友
B.自立自强
C.学会尊重
D.悦纳自己
15.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1
B.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C.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16. 下列有助于提高媒介素养的是()
A.学会信息节食
B.不在网上聊天
C.不相信网上信息
D.学会搜索信息
17.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
这说明我们()
A.可以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B.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新知
C.可以利用网络学到更多的知识
D.可以利用网络交到更多朋友
18. 片段一:张三开车闯红灯。
片段二: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片段三:丙打了丁两个耳光,致使丁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以上行为分别是()
A.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19. “社会是一棵树,我们是它的果实。
”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②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④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 下列说法能体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观点的是()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B.众人拾柴火焰高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每题2分,共10分)
21. 文明有礼、诚信都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________(判断对错)
22.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________(判断对错)
2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人。
________(判断对错)
24.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________(判断对错)
25.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现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________(判断对
错)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 江苏省劳动模范范正国,从2004年开始,坚持每年从薪水中拿出一半来帮助寒门学子、困难家庭和孤独
老人。
十几年来累计捐助三十余万元,在为他点赞的同时,我们也懂得了范正国的坚持,他是把助人当成了一种日常习惯。
(1)范正国的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你是否有过和他们类似的经历,请举出两例与大家分享。
(2)请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分析我们这样做的理由。
27.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网络使有些同学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
(1)青少年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2)请你就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网提出几条合理建议。
28. 随着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淘宝卖家为了提高销量、提升产品搜索排名而进行刷单,从而产生
了职业刷客、空包快递等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诚信有什么价值?
(2)你打算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四.实践探究题(20分)
29. 某初中学生陈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
升入初二后,他沉迷于上网,为了
去网吧,花完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后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
初三上学期陈某在网上结交了一些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惹是生非。
一天,为了网友的“哥儿们义气”,他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刺成重伤,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
(1)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待社会规则,我们要做出哪些行动?
(2)上述案例中,陈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陈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对你预防犯罪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答案】
B
【考点】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解答】
题文中的这句话意在强调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说明了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B说法正确;ACD的说法也都是正确的,但与题意不符,故应排除。
2.
【答案】
D
【考点】
亲近社会
【解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人们应该关注社会,既要关
2
注国家大事,又要关注身边的小事。
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C不符题意。
3.
【答案】
B
【考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答】
血缘关系,是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所以B说法正确;
AC与题意不符;
D不属于社会关系的种类,说法错误。
故选B。
4.
【答案】
B
【考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答】
题干中“我们既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也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体现了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这是由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的,说明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③④符合题意;
①错误,人具有多种身份;
②与题意不符。
故选B。
5.
【答案】
D
【考点】
网络交往的两面性
【解答】
题文中,小青在网络上认识了许多网友,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等,这说明了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D说法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海量知识、人生价值的实现等,AB与题意不符;
网络交往有利有弊,C说法错误。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网络的两面性
【解答】
依据题文描述,王某为寻找刺激在网上造谣某小区发生命案,这是散布网络谣言的表现,说明了网络中信息
良莠不齐,A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网络信息需要我们学会辨别,B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个人隐私易受侵犯,C说法错误。
7.
【答案】
D
【考点】
规则与秩序
【解答】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根据所学知识,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明确了当有人破坏时该如何处罚;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所以ABC说法正确,不选;
对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可以依靠道德和法律进行处罚,D说法错误,入选。
故选D。
8.
【答案】
C
【考点】
维护与改进规则
【解答】
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题文中,我国宪法先后进行过修改,这就体现了规则调整的必要性,C说法正确;
A错误,规则的基本内容是固定的;
B说法错误,规则被反复修改利于维护规则的严肃性;
材料没有体现出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D与题不符。
故选C。
9.
【答案】
A
【考点】
规则与自由
【解答】
题干中风筝与线的比喻,充分说明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法律等规则既约束自由,又保障自由。
选项A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应选择之;
选项BCD说法错误,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法律等规则并不否定自由,有规则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故选A。
10.
【答案】
C
【考点】
规则与自由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纪律等。
这些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保证社会秩序的实现,C说法正确;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AB说法错误;
3
D的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故选C。
11.
【答案】
A
【考点】
欣赏与赞美
【解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劣势,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独特,也欣赏自己的努力,同样我们也要学会欣赏他人,故A说法正确;BCD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12.
【答案】
D
【考点】
政治常识
【解答】
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图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选项A不能选;社会规则和道德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图示的关系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不能选B;信任属于交往品德的一种,图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选项C不能选;管制属于主刑的一种,图示错误他们是并列关系,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13.
【答案】
A
【考点】
诚信的重要性
【解答】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故A说法正确,B的说法与题不符,不是从企业角度;企业没有行政执政的权力,故C说法错误;D排除,该说法没有体现出对企业的意义,与题不符。
14.
【答案】
C
【考点】
尊重他人
【解答】
尊重是交往的前提。
要尊重他人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题干中小何的表现是不尊重他人,不利于交往。
他应该学会尊重他人。
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BD选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5.
【答案】
A
【考点】
犯罪行为
【解答】
根据教材知识,分析各个选项可知,A说法错误,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才属于犯罪行为。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BCD 说法正确。
16.
【答案】
A
【考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解答】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我们要学会辨别,学会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进行选择,学会信息节食,A说法正确;我们交往超越时空限制,我们可以在网络中交往,B说法错误;网络中也有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C说法错误;D与题意不符。
17.
【答案】
A
【考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
【解答】
题干说明网络的作用,启示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正确使用互联网,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可以向政府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力量。
A符合题意。
BCD在题干中未体现。
18.
【答案】
D
【考点】
一般违法行为
【解答】
张三开车闯红灯,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丙打了丁两个耳光,致使丁面部红肿,口角流血,这是公民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违法行为;D说法正确,ABC说法错误。
19.
【答案】
B
【考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答】
材料中的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果实的存在是树的功劳,是树的存在养育了果实,果实从树中汲取营养,没有树就没有果实,表明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②的说法本身也是正确的,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0.
4
【答案】
A,C,D
【考点】
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及危害
【解答】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故ACD是符合题意的,B强调的是团结合作。
故排除。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每题2分,共10分)
21.
【答案】
正确
【考点】
文明有礼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正确的。
22.
【答案】
错误
【考点】
遵守网络规则
【解答】
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但不属于基本准则。
故错误。
23.
【答案】
错误
【考点】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解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所以题目的描述是错误的。
24.
【答案】
正确
【考点】
法律的特征
【解答】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因此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增强法治观念,不实施违法行为是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25.
【答案】
正确
【考点】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解答】
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现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题干描述正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
【答案】
为希望工程捐款、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向居民宣传防火、防震常识等等。
①个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②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
的过程。
③个人离不开社会。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考点】
亲近社会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答】
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
凡是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公益行动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如为希望工程捐款、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向居民宣传防火、防震常识等等。
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据教材知识,从三方面总分说明。
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
27.
【答案】
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②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①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要学会“信息节食”,不可沉溺于网络。
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考点】
遵守网络规则
经济发展新常态
【解答】
本问考查对青少年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认识和把握。
根据所学知识,从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
本问考查安全、文明上的合理化建议。
回答此问,需要我们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围绕着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遵守道德和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28.
【答案】
①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
5
命之本。
③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④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①树立诚信意识。
②运用诚信智慧。
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考点】
诚信做人
诚信的重要性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促
进社会文明和国家兴旺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根据所学知识,从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践约守信,树立诚信意
识,珍惜个人诚信记录,运用诚信智慧,具有法律意识等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四.实践探究题(20分)
29.
【答案】
①自觉遵守、敬畏社会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②坚定维护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
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③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刺成重伤属于犯罪;因为它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
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考点】
预防违法犯罪
犯罪行为
规则与秩序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从敬畏社会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
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我们对某一行为是否是犯罪,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从犯罪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
上述案例中,陈某参与打架斗殴,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刺成重伤属于犯罪。
具体的理由,围绕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
应该受到刑罚的处罚等方面进行说明。
这是犯罪特征的表现,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标准。
据此作答。
根据所学知识,从认清犯罪危害、珍惜美好生活、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
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等方面进行认识、组织问题的答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