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广二模文综地理答案详解及高考命题方向预测和最后阶段冲刺建议.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广二模文综地理答案详解
1.B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先读图的名称,根据名称知此题主要从气温变化入手,根据曲线分析当日气温变化的情况。

抓住最高温与最低温来分析温差的变化。

观察图中凌晨,可以发现从晚19时到凌晨6时,气温曲线几乎成平直情况,说明温度变化不大,说明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强,从而推断黑夜应是多云天气。

最高温出现在午后14时,与上午10时温度差别不大,说明白天最高温不是太高,所以可以推断白天为多云天气。

C答案中风力较大,需要联系风的形成知识来考虑。

太阳辐射不均—>两地温度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风,风的大小需要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需要考虑两地的水平气压梯度,而图中显然提供不出两地的气压情况;D答案昼最短夜最长应是冬至的昼夜长短情况,而题目中提供不出判断节气的信息。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风的形成、地球运动的知识,C、D答案不难判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掉。

而A、B答案则主要归结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白天的温度不是太高;晚上多云,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使地面温度不是太低。

不能正确地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题判断不准的原因。

另外,要注意对图表的解读,先从图的说明入手,抓住说明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链接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D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夏季℃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需要着重分析“夏季夏季℃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二者的关系。

从图上可以看出,该省夏季0℃层平均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的变化趋势亦步亦趋,夏季0℃层高度的升降直接影响新疆河流径流量,从而判断出河流径流量变化大小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因而推断为内陆的省份,山区的冰雪消融加快,河流径流量相应增多。

确定答案为D。

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隐含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适合,同时兼顾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的区域地理知识。

本题容易出错的思维角度是分析夏季℃层出现的高度,结合气温垂直递减率,推断出当地的夏季的大致温度,这种思考方法是对选择项中四个省份的夏季温度不能有个定量的认识,所以最后无路可走;有的同学可能会根据河流径流量来推断,同理,四个省份的河流径流量也没个明确的数量,所以也不好确定。

本题思考路径仍然是要从图的说明上切入,分析夏季℃层高度—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呈现一种什么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调动哪个地理知识?——>推断答案。

3.C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是“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观察西安处等温线偏北,由于所处地形为渭河谷地,故答案选C。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属于地理技能层面的考查,辐射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

易错点在于学生审题不明,很可能看出等值线局部地区出现凹凸情况,从而选择地形因素;也可能是看到0℃等温
线越来越偏北,从而选择全球变暖。

这两种错误的情况都在于没有正确领会题中的“东西差异”这一答题信息指向。

由此图再生出来的题目还可以是:影响多年0℃等温线分布北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答案变为全球变暖;或者是影响图中西安处的等值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 )答案为地形因素。

4.B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根据地理事物出现的位置可以大致推断该地理事物为荒漠。

再分析设问“图中的地理事物分布总体上属于”,抓住“总体”二字,结合图中此地理事物的分布是自东向西的变化,因而判断为经度地带性,答案为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辐射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

错选A的原因在于对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概念认识不清。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

本题易错选D。

原因在于没正确分析设问中的“总体”二字,由图可以看出这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由东向西的面积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是经度地带性的体现。

另外,对非地带性理解不明,也是错选D的原因。

非地带性的表现: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出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的荒漠。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如荒漠带中呈板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的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成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阔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

故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如果本题再缩小到一个较微面的区域,设问为:出现了某种地理事物,那这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属于()则答案应为非地带性。

5.B 解析:象这类组合题一般地要结合第4题来考虑。

第4题中判断这种地理事物应为荒漠,而设问中“这种地理事物的扩大反映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严重问题”落在“环境问题”,实际上就变成了荒漠扩大的问题,应该是荒漠化,答案为B。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辐射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

错选A和C的原因在于对几种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模糊。

首先应从区域的背景入手进行分析,由题目中所给图可以确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选水土流失则应该考虑山区,显然与题意不符;选择C有一定的道理,但考虑到这里多为牧区,结合人类的活动来考虑,C也显然不科学。

6.D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北京市农业生产分布示意图”结合设问“影响北京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确定答题的方向应为:根据农业生产分布示意图中几种作物基地来确定影响布局的区位因素。

由图可以看出,几种农业生产分布距北京市的远近是不同的,说明受北京市场影响较大,答案为D。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辐射考查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隐含考查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
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
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
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
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
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
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
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本题易错选B,错选的原因在于认为离城市越远
劳动价格越低,主观上根据劳动力的价格来进行
产业布局,要注意这只是北京市,一个局部地区,
这样认识显然不是最佳方式。

7.D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香港—珠三角工业区位变化发展示意图”,设问为“促使香港—珠三角从“前店后厂”向“前厂后店”模式转变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根据图的箭头指向变化:珠三角(厂)—香港(店)—国际市场——>香港(厂)—珠三角(店)—>国内市场来分析“厂”与“店”的变化。

劳动力的价格香港仍然要低于珠三角,科学技术香港也高于珠三角,而交通运输是双向的,从香港到深圳跟从深圳到香港不会有会什么变化,根据简头指向的变化可以确定是市场变化,答案为D。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辐射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兼顾考查读“箭头流程图”的技巧。

象这类“箭头流程图”的题目的得分点是在于抓住箭头指向展开相关分析。

本题易错选B,要注意到复杂中间产品是由香港生产的,而深圳仍然是将复杂的中间产品加工、装配。

本题命题背景:中国也成为全球的大市场和大买家:最大的商用航空器市场、设备和工具市场、汽车市场,原油、原材料和粮食进口大国。

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

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中国已成为世界增量大国,这是有经济基础的。

由此题可以派生出来的题目有:香港—珠三角“前店后厂”的模式形成有哪些区位因素?如何看待这种模式的优劣?为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金点子等相关题目。

8.B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中国农村沼气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图”侧重于“空间分异”,区域差异图显示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以河北四川线和江苏广东线为界呈现出三个空间分异带,形成以四川、广西、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和以河南、湖南为代表的华北—中南地带两个产业集中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为气候条件、市场消费以及原料资源。

根据图不难确定答案为B。

9.A 解析:沼气的发酵原料种类很多,在农村,从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青草、蔬菜以及加工食品的下脚料如:豆渣、笋壳、洒糟等凡可降解、腐烂(畜、禽尸体除外)的有机质均可做为沼气的发酵原料。

因此可排除答案B;与江苏—广东地带的同纬度地区发展沼气的水平都高,所以气候不是制约原因;江苏—广东地带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不是主要原因。

原因主要在于江苏—广东地带已步入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配套的措施比较完善,答案选A。

8~9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的差异、工业区位因素,辐射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等知识。

第8题难度不大,得分容易,错选的原因很可能是不认真读图。

第9题的分析应该先从位置入手,抓住江苏—广东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展水平高来展开分析。

同时对以下知识要进行了解: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沼气非适宜农户主要包括如下四大类:一是煤炭、太阳能、风能、微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应充分利用上述能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其它新型能源;二是以放牧尤其是游牧为主的地区,沼气原料不能不间断的足量供给;三是经济发达,已经全面利用清洁商品能源的农户;四是经济贫困,目前仍不具备“一池三改”配套建设能力的农户。

本题命题背景: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由此再生的题目有很多: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各种新能源的特点、区位、分布等等。

10.A 本题要抓住材料“在流动格局上,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的效信息:“农民工”“东部”“中西部”来展开分析。

农民工到东部地区不是为了发展农业,因此C、D可排除,“我国大型资源调配工程加快”选项也存在指代不明之嫌。

本题考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辐射考查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等知识。

此题相对较易,错选C、D的原因对农民工外出的目的不清楚。

本题命题背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大幅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派生出的题目可以是:分析农民工“西游记”的原因;农民工“西游记”对西部和东部的影响;你如何看等东部的发展等等题目。

附背景知识:回乡创业是在个人、家庭、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收益比较后,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在城市的打工经历是农民工回乡创业不可或缺的孵化器,打工期间农民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实现其回乡创业梦想的基本条件。

农民工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对家乡的天然联系是他们选择回乡创业的自身动力。

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是促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宏观背景。

而输出地政府对回乡创业的鼓励支持,输入地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高昂的生活成本、艰苦的工作环境构成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外界推力。

11.B 解析:本题给出的图为“欧洲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判断“影响欧洲主要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最主要区位因素”。

注意到题目中的信息“排放”,可以排除答案D;人口稠密程度和能源丰歉程度的分布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量并不吻合,再结合所学知识南欧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和法国的水电开发等知识可以推断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辐射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相关知识。

记住俄罗斯东部地广人稀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较高跟法国的能源构成以水电为主这两点,得分比较容易。

错选D的原因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森林确实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但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选D的原因显然是审题不明。

本题命题背景: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

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

由此可涉及到的命题有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新能源的类型、分布及其优缺点;传统能源的优缺点;区域气候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在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
公平性、共同性、阶段性原则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哥本哈根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等。

40. 解析:本题给出一个新情境然后结合所学地理原理知识来回答。

这种题目遇到后先不要心慌,按步骤做即可:获取和解读信息(读题)——调动和运用知识(链接)——描述和阐释(术语)。

(1)本问抓住“位置”二字,联想新加坡的位置,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迪拜是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这样实际上是考查霍尔木兹海峡的记忆。

另外,最好还要考虑到其在区域中的位置。

(2)本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首先抓住“气候”,典型的一个“干”字,然后由气候切入着手分析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知识,要掌握这种答题套路,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术语的表述;阿联酋创造了沙漠中的奇迹,得益于它有充足的资金来建设一些齐全的基础配套设施,而且与沙漠的长期抗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从海水淡化、发展节水技术、植树造林等角度进行思考。

(3)本问需要结合人口迁移的知识来做答。

也要注意A——>B类题目的答题套路,需要考虑A和B两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有时还要考虑中间因素:交通。

一般可从迁入地的优势与迁出地的劣势两方面进行论证。

(4)本问要考虑炼铝工业的特点,需要资源、能源、市场等。

答案:
(1)位于出入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内湾的咽喉地带(中东石油海上运输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地处亚、非、欧三洲航空交通枢纽。

(2)自然环境整体性以干旱为主要特征: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地表水稀少;地貌以风沙地貌为主,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植被稀少以耐旱植被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滴灌技术,植树造林。

(3)石油资源丰富;经济收入高;缺乏大量年轻劳动力;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高,吸引了附近邻国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国际劳工远远超过了本国人口的总量。

(4)石油资源丰富;火力发电廉价;海洋运输方便,进口铝土,出口铝材;铝材市场广大。

命题背景: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筹备中的世界博览会,2010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也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

2009年当地时间11月24日,迪拜酋长国最大的企业“迪拜世界”宣布,将推迟6个月偿还债务,令全球金融市场为之巨震。

以上两段热点材料结合在一起要本题中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工业区位因素、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等,辐射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本题可以进行以下设问:世博会的举行对上海有什么影响?根据材料谈谈迪拜旅游的发展条件;上海的城市化有什么特点?为迎新世博会的举行,请你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41.解析:本题的情景材料对考生来讲并不漠生,石漠化的题目在平时训练过,但要注意本题的一些问法。

(1)我国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8 省市自治区的451个县(市)中,以贵州、云南、广西为最严重。

本题的设问有一定的问题,我国石漠化分布实际上很广。

(2)抓住图上提供的信息做答,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先据图提出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南、东南坡上,再考虑形成石漠化的动力机制,结合地形雨知识做答。

(4)对材料三进行分析:人口压力——>生存空间——>石漠化——>经济贫困——>人口压力,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恶性循环的题目,难度不大。

答案:
(1)广西、贵州、云南
(2)35° 10° 10°~30°
(3)南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量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命题背景: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其中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2010年4月3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贵州考察时强调了要“实行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策”。

以上热点材料使命题人眼光投向到了西南地区,以石漠化做为切入点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辐射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等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要点要完整。

此背景材料还可以命制的试题有:分析石漠化分布及其发展趋势、石漠化演替特点与影响因素石漠化演替特点与影响因素等。

广东地理高考命题方向预测及最后阶段冲刺建议
一、地理学科知识自身的教学目标分析
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分析为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部分,这些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既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又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

而“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此,地理学习不能单纯地学授教材,而必须适时地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充实我们的学习资源,构建“教材与社会”有机结合的教学资源库,使我们的地理学习充满时代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使我们的地理学习真正体现“学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全方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命题方向预测
高考命题仍然会从地理学科知识自身的教学目标入手,仍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等。

1.考查内容更加趋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命题将会逐步与新课程改革接轨,渗透探究实践式的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试题选择的角度、设置情境仍然会较新颖,突出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4.贴近生产生活,联系最新重大时事,结合实际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