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
“动”与“静”是道家对本原宇宙与现象宇宙的认识概念,也是对修真内部境界的阐述。
此概念出自《道德经》十六章有“致虚,
极也;守情(静),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
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
是谓复命。
”还有四十一章有“反也者,道之
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
老子在修真的实践中体悟到了宇宙的本体是静态的无极,这静态的无极是无形象可见的,但却又是实际存在的。
这静态并非死寂之静,而是动态的力量源泉,也是众动态的运动规范。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不改,即无所变动之静态;独立,即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存在。
而这独立的静态势却是天地赖以存在和变化的基础,这个天地之基础就是老子所称的“道”。
而现象界的天地却是在永远的变化,这变化的根源则是静态的无极之道。
是静态的均衡无极,制御着不均衡的有极,使不均衡趋于均衡,于是就产生了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
而这变化的总规律就是趋向均衡无极,所以那千变万化之动就显示出有序的条理性。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静为体,动为用。
无体则无以显用,无用亦无以显体。
这也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即有形之现象,“无”即无形之本体。
有形之现象为无形之本体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无形之本体借有形之现象而发挥其统御的作用,于是就产生了永恒不息的变化运动。
这就是自然大宇宙的全部。
将自然大宇宙的动静关系引之于人体小宇宙以修真养生,那就是让纷动的识神归于安静而呈元神之态,这无极元神的静态就会发挥其无极能动力的作用,使人体内的不均衡状态趋于元神的均衡,于是就产生了体内元气的趋平运动。
这元气之动态是以元神之静态为动力的,
所以在元气运行时乃要保持元神之静态,以使元气按元神的均衡静态去趋于均衡,从而形成体内阴阳之平衡。
若元气萌动时心神也纷动,那就会形成元气的乱动,故也就不能起平衡体内阴阳的作用,反而会促成体内阴阳分布的更加混乱。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曰:静。
静,是谓复命。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妄,妄作凶。
”这就是以人道效法天道,以人神之静效法天道之静,从而形成体内阴阳的趋平运动。
由此而知,老子所说的静与动,不同于常人所知的动与静。
常人所知的动与静,是指现象界的运动与静止,而现象界的运动与静止则是一种相对概念,即当甲相对于乙时可能呈现为静止,但当甲相对于丙时则又可能呈现为动态。
比如,当人坐在船上旅行时,人坐在船上不动,人相对于船属于静态,而当人相对于河岸时则又是动态。
所以现象界就没有绝对的静态,而只有相对的静态。
老子所说的静、动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具有同时性。
但是其后有些学者们则扭曲了这静动之间的一体关系,说动静不同时,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
这样的动静关系则成了相互交替的过程,此种认识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老子所说之动静概念。
基本概念理解的错误,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错误,故而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种错误理解不仅会贻误自身,若传之于世,亦会贻误他人及后人。
茫茫宇宙,有静有动。
静是永恒普遍的一体,动是个别相对的暂时。
但无限个别暂时之动又构成了永久的变化运动。
所以静是不变的,而动则是万变的。
万变不能离其宗,这宗就是永恒之静态的道。
这就是静动一体的关系。
宇宙本体之静,又不同于死寂之静,而是充满了活力的静,所以它又不是一般概念上的静。
说它静,是由于其没有一般概念所认识的动的过程,但是它却又有非一般概念所能认识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活力。
所以这“静”才是宇宙运动的永恒动力源泉。
因此,修道者的心神之静也就不是死寂之静,而是恬淡虚灵,清醒之静,这虚灵之静,
才能供给身体以均衡的活力源泉,使体内的真元之气形成生生不息的趋平运动。
故而这静就是动的力量,这动又是静的表现。
静为体而动为用,从而形成了无尽的微妙运化。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莫无为者,
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
则虚,虚则实,实则备矣。
虚则静,静则动,
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莫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
养性益神静为先,和若春风稳泰山;
宁静致远宏图现,不骄不躁再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