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中考试题解析——文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河北中考试题解析——文综
2014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价值导向,关注国家发展的关切,展现社会进步的成果,与时代脉搏保持同频共振。

试题在遵循学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选取对初中学生成长有意义的生活,提出对初中学生品德发展有价值的问题,较全面地体现了学科考试的要求和各项功能。

一、传递主流价值,
彰显学科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学科试题要有“品德”的底蕴。

试题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贴近初中学生学习认知实际的生活话题之中,并通过灵活巧妙的问题呈现出来,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向考生传递着正能量,使整个试卷显示出浓郁的“品德”气质。

这种“品德”气质,首先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贯穿试题始终,渗透到情景、问题和答案之中。

既有国家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中新进展的展示,如第4、5、7、22、26、30题;又有从不同视角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诠释,如第2、24、25、26题;还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良好品质的浸润,如第1、3、8、24题。

其次是试题注重反映社会进步对公民文明素质的塑造和要求。

如第3、24(2)、26(探究二、探究三)体现的公德意识,引导考生认识公德意识的重要价值;第6、8、24(2)、25(4)、26(探究四)题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引导考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第2、4、25(3)、26(探究三)题体现的权利观念,引导考生敬畏权利;第25题所体现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考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试题丰富的“品德”底蕴,有效地落实了帮助学生做负责任公民的课程理念,能够激发考生道德情感,升华道德认知,增强道德能力,彰显了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教育功能。

二、触摸时代生活,
突出学科的生活逻辑
思想品德学科试题要有生活的根基。

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一个个题目,就是一个个生活事件、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的再现,每个试题都有生活的依托,生活的真实。

首先,采用生活化题标,突出生活化色彩。

将卷Ⅱ中“简要回答”“分析说明”“探索实践”这三个题型,分别标示为“大众话题评说”“生活热点分析”“社会现象探究”,使题型标识更为清新、活泼、明确,有利于考生理解题型的内涵,获取答题提示。

这既是试题在生活化道路上向前迈进的外在标志,更意味着在生活化理念的引领下,传统题型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淡化,试题与生活的关联更为密切,课程的生活逻辑更加突显。

其次,建构生活化情境,提供生活化资源。

试题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认知实际,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取真实可信的事例、事件、现象,将之转化成生动直观、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景。

如,第2题杭州图书馆向乞讨和拾荒者开放,第3题跳广场舞大妈遭遇泼粪事件,第6题餐桌上放置节约粮食的宣传牌,第8题保定学院毕业生支教群体的事迹,第24题“网络大V”受到法律惩罚,第26题京津冀地区的呼吸保卫战,26题出境游客的不雅行为等,均是真实的生活,具有生活的真实。

试题情景的生活化建构,为试题提供了丰厚的生活资源,又为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奠定的基础。

再次,创设生活化问题,揭示生活化意义。

试题围绕生活事件、社会现象、生活热点、大众话题,着眼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分析、评价,在学科内容与生活情景的结合处、联系点设置问题,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融合,
体现了问题的生活化设计。

如,第2题“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第3题“下列所示道理,有助于缓解大妈们委屈的是”,第5题“据你对国情的了解推断,促进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因素是”,第7题“小海是想说明”,第24(2)“简评‘网络大V’的行为”,第25(3)“谈谈《环境保护法》的这一规定为何会使霾忧心忡忡”,等等。

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落实了知识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使知识的魅力因融于生活而展现,让知识的价值因运用于生活而凸显。

这样的设计,要求考生要有生活体验,有对生活的观察,有对生活的认识,有利于引导教学摒弃过于重视学科逻辑的做法,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坚持能力立意,
蕴涵学科的思维品质
思想品德课学科试题要有“思想”的灵韵。

有“思想”,即要求考生在正确立场、态度和价值观支持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认识。

有“思想”既是对思想品德是一门德育课程的诠释,又是对思想品德是一门注重思维品质课程的强调。

2014年试题之所以将思维品质作为创设问题的基点,意在通过考生自己的理性思考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实现考查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思维过程展现,考查分析说明能力。

试题重视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通过设置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让考生去分析说明,引发考生有序思考,完整展现思维过程。

如第24题(1),让考生简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与“法律惩罚”之间的联系,考生先要认识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然后需进一步说明在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而触犯法律,最后得出触犯法律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受到受法律处罚。

要将这种联系阐释清楚,既要有正确的法治观念,又要会运用基本的法律知识将前后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要求思维清晰,思维过程完整。

第二,强调思维方式转换,考查评价应用能力。

设置多个对事物进行评价的问题,加强对考生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认识事物能力的考查,其着眼点是正确思维方式、方法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2、3、5、7、9题,非选择题第24(2)、25(4)、26(探究二)都体现了对正确思维方法的要求。

考生要答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基于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进行正确判断,最后得出正确认识。

这些问题要求考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体现了考生的自我建构,在自我建构中增强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能力。

第三,突出思维灵活多样,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今年试题的设问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4个非选择题共有13个问题,涉及到了简释、简评、推论、推断、归纳、概括、评价、谈感悟、找依据、说理由、析原因等11个关键词,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归纳、概括能力。

如第26题的探究一,考生首先要具体社会现象进行提炼,依照“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向实现思维转换,进而推断、概括生成正确结论;探究二,要求考生对两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正确的分析、归纳,方能概括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四,重视思维升华深化,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不但重视考查考生的思维方法、过程,更注重考生思维的升华,引领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断反思、内化并提升。

如第30题(2),这种“现象”隐含在材料二中,要生成后面的结论,就要结合材料中的语境和所学进行推论,既要考虑外在的条件———全球化的趋势,又要考虑内在的条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还要考虑技术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重在考查考生思维的跳跃性和连续性。

问题(3)要求考生既要回到材料中去,沿着材料所提供的方向继续思考,又要掌握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两者结合方能得出正确推论,体现了对考生依据材料,做出合理推断的思维品质的考查。

问题(4)则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的深度考查。

这样的设计,浸润着多样学科能力,涵养着多种学科素质,充分体现了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考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使试题变得典雅、厚重。

2014年河北省思想品德试题无论是内容的总体建构,还是立意的整体构思,均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力求在话题确定、材料选择、问题设计、答案设置、呈现形式等各个环节多侧面地注解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以期通过考题诠释教学、引导教学、促进教学。

文综(历史)
突出能力考查彰显历史素养
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更突出能力考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历史素养的平台。

一、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命题,
正本清源
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河北省2014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不倾向某一版本的教材。

全卷15个历史试题,涉及21个学习主题,77个考点,覆盖面广,各部分考查内容均衡。

试题从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严格落实说明的具体要求,强化我省初中历史教学及中考备考的课标意识和说明意识,摒弃“唯教材论”“题海战术”的不良教学方法与过程。

二、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更突出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外交、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败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启蒙思想等,体现了课标、说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识,突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从根本上扭转了开卷考试下历史教学忽视基础知识、忽视培养学科能力、更忽视历史素养逐渐形成的现象。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历史学习能力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两者缺一不可。

今年的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突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进一步增强。

1.考查依据史料解释、理解、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13题,选取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材料,考查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

该题通过民国政府颁布的饬令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供的信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解释历史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16题,以19世纪某位历史学家的记述创设情境,考查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廉价棉织品”“18、19世纪”“贫苦阶层”“享受服装的乐趣”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由于工业革命使用动力机器,棉纺织工厂的涌现致使产量激增,使得棉织品能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17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对材料中的“1917年”“国际三八妇女节”“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出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28题,概括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选取清朝末年财政赤字的相关数据,材料二选取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

第一问要求通过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出清朝末年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

第二问依据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相关材料,分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

通过综合归纳得出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主要相同原因是经济崩溃,为解答第三问“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做好铺垫。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经济问题”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学生展示依据史料,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历史思维的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考查从历史发展进程中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位及作用的能力
12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李鸿章的活动评价。

选取历史学家陈旭麓对李鸿章的评价设置情境,从李鸿章的活动,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轮船招商局、设翻译馆,大量翻译刊行西方书籍等,认识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题,对“文革”的直接考查在我省中考是首次。

本题选取权威研究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有关“文革”的教训创设情境,考查“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对我国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进一步明确要避免“文革”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道理。

21题,选取不同时期报纸的头条新闻创设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报纸素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通过比较、提炼头条新闻标题的内容,结合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改革进入新阶段”,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认识到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对历史地图的考查是今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又一亮点。

课标明确规定: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

历史地图可以弥补文字信息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对形成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

14题,主要考查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观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名称,找出其相同点,即都是大城市,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7题,读图题对历史地图的考查近年来在我省尚属首次。

本题主要考查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该题用《凡尔登战役示意图》、《诺曼底登陆示意图》两幅历史地图创设新情境,第一问,引导学生将两次战役示意图中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提炼,把地图信息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不难判断出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法国。

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韵味”且颇具思维深度的第二问“该国在上述战役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问题采用拟人化的“扮演”、“角色”等词语,活化了历史,演绎了“以问诱趣”的精彩,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考作为两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法国,为何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而感受具有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素养的价值所在。

4.考查依据材料进行历史探究的能力
今年主观试题的设问,都围绕一个中心,以2-3个小问题为主,问题与问题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和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探究问题的能力。

29题,角度新、跨度大、现实意义强,体现了小切口、长时段、大历史的命题思路。

第一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亚入欧’到‘紧跟美国’”的主要历史因素。

在此基础上,考查从多角度解释历史的能力,即第二问,对“2023年‘脱美入亚’也许会成为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做出判断,然后要求“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日本做出这一选择的可能性。

整道题构思巧妙,既考查了“论从史出”这一学习原则与方法,又全面考查依据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力、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该题作为历史试题的压轴题,立意深远,是最亮丽且“回味无穷”的试题。

该题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魅力———学以致用,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

三、以史为鉴,凸现学科价值
初中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这一宗旨在今年的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11题,通过《交战双方舰队阵形示意图》构建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黄海海战的激战场景:致远舰在弹尽舰倾之际勇撞敌舰“吉野”,中弹舰沉。

感受清军将士特别是民族英雄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的豪迈精神。

15题,通过分析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认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打破我国外交困境,深谋远虑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使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从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殚精竭虑,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的博大胸怀,蕴含着对伟人的敬仰与追思。

课标指出,“特别要注意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热点问题是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重要载体。

今年试题用热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能力。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关注现实,用热点传递时代的价值取向。

如: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主权15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诺曼底登陆70周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65周年、中日关系等。

用热点引导从多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

如:27题,法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曾饱受战争摧残,生灵涂炭,战后的法国如何书写自己的历史?是合作还是对抗?是和平还是战争?今天的法国已经给出了选择。

法国的选择对曾经发动战争并遭受战争摧残的日本是否会有启迪?29题,选用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一文的相关内容作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对日本的过去、现在、将来,用历史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十年后日本的选择进行合理推断,就颇具现实意义。

总之,河北省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立足我省实际,全面落实2011版课标理念,突出考查学生能力,彰显历史素养,引领了我省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