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读 《论语》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人
我在读《论语》时,被颜渊喟叹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有所立卓尔”的话触动,便想知道这个老师到底有多厉害?他的这些只言片语后面有什么内在逻辑?便尝试着归类整理孔子论人的维度,如人的德行评判、称谓尊卑、社会地位和行政划分等,结果从小处着手反倒辨清了很多疑惑,颇得通达感!梁启超先生说,读懂《论语》的要点之一,即立意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真是不谋而合。
《论语》侧重讲人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崇尚天下有道、孝以为本、仁以为体、礼以为用,忠恕行道。
孔子所追求的天下有“道”,是指“天下治”、“礼让为国”;实现“道”的方式是“克己复礼”、“士志于道”和“中庸为德”(中庸,取中为正,过犹不及);修身心法是“君子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
1、人的德性和德行。
德性指人的道德品性、人的自然至诚之性;德行指人的品行。
孔子评判人的德性和德行的主要标准是“仁、礼、知(通智)”,还有孝、好学等,这些评语包括:圣人、仁人、贤人、惠人、善人、智者、哲人、志士、君子、小人、成人、大人、中人、隐者、逸民、古者、上知、下愚、鄙夫等。
孔子自评为有德之人、君子、哲人,《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但“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临终前负手曳杖而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评价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子谓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谓南宫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谓颜回“贤哉回也!”谓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
”谓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乃是他的仁)。
举一例:仁人,指有德行的人。
“仁(忎)”字表达的亲情,有着一母同胞的原初含义,由母腹之亲、同胞之亲、进而扩展到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亲。
孔子重新赋予了“仁”概念以“德”的内涵,以普世性的仁德之仁替换了亲族间的亲仁之仁,视“仁”为君子、圣人的本质内涵。
2、人的社会地位主要由“爵等”决定。
爵位居于官位之上,一般爵位与官位的高低是对应的。
西周、春秋统治集团的爵称,分为:王(天子)、公(诸侯的国君)、侯、伯、子、男六级,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
天子,是天的长子或嗣子。
天子的儿子(除嫡长子以外,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都被分封为诸侯。
如西周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诸侯国君的儿子们则称公子,孙子被称为公孙。
诸侯的儿子(除嫡长子以外,嫡长子仍为诸侯)被分封为卿大夫。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这样分封,以此类推。
士亦有一定的等级划分,
上等为列士(上士、元士),下等为庶士(下士)。
士是贵族阶层的最底层,一般任并不重要的官职或大夫一级官职的属官。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3、人的称谓尊卑。
《论语》中对人的称谓极为丰富: 吾、予、我; 尔、汝; 父、母、兄、昆、弟、子、夫人;人、民、孰、其、谁、者、之、夫人、夫子、斯人、若人、匹夫、匹妇、二三子;名、宾客、上、朋、友、辟(bì); 其余、群、众;鬼、神、神祇(shén qí)。
表述不同,是因为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位不同、年龄长幼不同、场景不同。
如孔子自称吾、我、予,或丘(孔子名丘,字仲尼);孔门弟子直接、对内尊称其为“子”,如“子曰”;弟子之间和对外时称“夫子”,如“夫子之道,唯忠恕而已”;而在其与国君、大夫的应答中弟子称其为孔子,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礼记·颜渊》)这里孔子称季康子为“子”;季康子中“康”是谥号,编书的弟子对其尊称。
而孔子称呼弟子时呼其名或字,如文中提到的“由、商、赐、回、雍”等弟子名。
一般年长者称呼年少者名,同辈人之间称字。
4、周代的“国野制”、“乡遂制度”,也能区分的人的身份。
周天子把自己能够直接管辖的地域叫做“王畿”,将其划为“国”和“野”两大区域。
“国”就是王城和国都,城郭以内称为“国中”,城郭以外的周边地区称为“郊”,“郊”再往外的地区称为“野”。
“郊”有“比、闾(lǘ)、族、党、州、乡”六级区划,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乡党”就是其中的两级,照此推算,五百家为一“党”,而“乡”一万二千五百家的行政区划。
“野”的区划也分为六级,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zàn),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遂人》),“邻”、“里”是其中最基层的两级,“遂”是最高级,也是一万二千五百家。
《论语·雍也》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是说不要推辞,你可以分给邻里乡党中的穷人。
住在“乡党”的居民被称为“国人”,他们基本上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多是氏族公民,保持了接近贵族、接受教育、参与祭祀与政事和护卫王室的权利,也要承担兵役和劳役;而住在“邻里”的居民则被称为“野人”或者“氓(méng)”,他们没有“国人”的权利,主要是提供无偿的农耕劳役,“邻里”所表征的更多的是居住地域关系而不是血缘氏族关系,身份也处于社会的最下层。
5、人的年龄长幼有序。
对不同年龄、次序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如:老、耆、叟、丈人、先生、后生、冠者、童子、幼、襁褓。
举一例,幼:《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
原壤夷俟(sì)。
子曰,“幼而不孙弟 (xùntì,通逊悌);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论语·宪问》)夷俟,指伸两足箕踞而坐,类似于今天的蹲着,古人视作倨傲无礼之态。
贼,指偷生。
此外,春秋取字常与兄弟排行有关,序长幼依次用伯(孟)、仲、叔、季(少)来区分,孟,庶(shù)长之称也。
如,孟懿子、季康子、叔孙武叔。
孔子本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今人仍感同身受),懂“礼”明“道”、“下知上达”,人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意为惊醒世人)。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有它的事件背景、说话对象和说话场合,结合《春秋左传》、《尚书》等史料和通论(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国学略说》),能更深地理解孔子思想的来龙去脉和微言大义。
通读《论语》后,孔子深邃的思想和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孔子善用类比、举例、辩证、双关等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寥寥数语如中国画一样简约而意境深远。
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论语》的研究著述历来浩瀚,我个人的看法是:八九岁稍识文解字后,便熟读成诵、尽可能早的把《论语》原文烂熟于心,则必能释然有见于孔子之全人格,可做终身受持之用。
消化《论语》之最要是身体力行、经世致用,融会贯通,学和行,知和悟就在其中。
《论语》通篇也表达了“首孝悌、次见闻”、“教学相长;学行相长”的关系。
切忌读死书,纠缠而不能致用,“仁”、“恕”、“克己复礼”这些道理之核心,不在于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言之凿凿的解释;而在于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于能以“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应世事之万变,在于“时哉,时哉”(应时而作),在于“守死善道”、“无终食之间违仁”。
是故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焉”;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