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湖大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湖大研究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专题
第一堂课笔记
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制度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社会建设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
社会建设核心:民生建设
社会建设内容: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建设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目的: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全面发展
1.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说社会建设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总结古今社会建设历史经验,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要求,以全面进行民生建设为重点,以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内容,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社会建设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称。
也就是时下在谈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称。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民心建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他们
总是在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领路人。
因为,人民群众是为了能够生活、生存和发展才创造历史的。
促使他们不断去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因,永远都是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各种利益,即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对此,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所以,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能够不断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而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政党或政权,就拥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生存和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保证;相反地,谁忽视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丧失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要素,最终被新的、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政党或政权所替代。
历史已经向我们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
在一切社会历史的重大关头,人民群众总是变革的主力,最终把违背历史潮流的势力扫入历史垃圾堆。
群众路线事关党的人心向背。
人心向背,实际上就是民声、民意和民心的所向和所背,它是以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就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决定一个政党兴亡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这就提醒我们党要明白一个道理:即是民众选择党,而非党选择人民。
这意味着,今天人民群众选择拥护和支持我们,明天他们也许就会选择放弃我们。
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持续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始终如一地选择、拥护和支持党。
要做到这一点,党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走群众路线正是党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法宝。
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
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大多数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第二堂课笔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分为那几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在社会建设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社会建设的局部阶段(1921-1949),即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二、社会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66)。
三、社会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
四、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建设阶段(1978-2002)
五、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建设阶段(2002年至今),十六大首次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是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设想,十七大将社会建设作为“一体”同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并列,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十八大增设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确立“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