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①人也。

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

幼有异操②,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③,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读书万余卷。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④,齐高帝⑤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⑥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⑦,多取决焉。

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

及发,公卿祖⑧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注释]①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①异操:独特的品行。

操,品行、行为。

①神仙传: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

①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①齐高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创建者。

①除,授、拜(官职)。

①故事:办事的制度、例行的事。

①祖:饯行。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四时.俱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养生之志.
(4)诏许.之
2.翻译下列语句的意思。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3.结合【乙】文说说为什么陶弘景能够比肩谢灵运得赏奇景。

4.阅读陶弘景创作的诗歌,完成探究任务。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①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注释]①梁武帝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为所动,梁武帝萧衍曾下诏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

”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帝,同时表明自己的志向。

梁武帝招揽不成,便常派人到山中向陶弘景咨询治国之道。

结合本诗和选文,说说为什么陶弘景会有“山中宰相”的美誉。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草池①
(宋)杨蟠
寂寂缘②岩畔,相期无数人。

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

【注释】①春草池: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后人称此处为梦草堂、春草池。

①缘:向上爬,攀援。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

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
6.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限划三处)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7.阅读甲诗完成下面对话。

小婺:甲诗“寂寂缘岩畔”一句,写出了春草池一带环境的(1)。

小州:是的。

然而当年这里非常(2),你看“相期无数人”一句,可见春草池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

8.借助乙文画线句,说说甲诗“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表达的情感。

9.丙文中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观察描写角度完全一致的是哪两句,请说明理由。

10.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天之.骄子不毛之.地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嫉贤妒能.难能.可贵
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实事求是.物是.人非
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泰然自.若妄自.菲薄
13.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15.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

甲文中陶弘景通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等语句突出了山① 的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① 的特点。

甲乙两文分别用“① ”和“① ”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
..俱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相与
..步于中庭
(4)盖.竹柏影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甲文采用仰视、俯观两种视角写景的句子是“ ”;乙文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色的澄澈皎洁。

19.“一切景语皆情语。

”甲文描绘秀美山川,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之情;乙文借溶溶月色,传达了赏月的欣喜、被贬的
及自我排遣的等种种复杂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2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B.初极/狭,才/通人
C.青林翠/竹D.实是/欲界之仙/都
21.在括号里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 )便舍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2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
(4)卒全其城
2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9.【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水尤清冽
..清冽:清激
B.悄怆幽邃.邃:深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3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太阳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相与步于中庭——(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3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写景物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甲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

甲文“心乐之”是作者一开始内心愉悦的表现,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写了作者寻友“为乐”,在这游乐中又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C.甲乙两文作者都遭遇贬谪,都借描写游玩的景色表达情感。

甲文作者被贬永州,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的清闲孤寂和乐观豁达之情;乙文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一同赏月,只好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在写景中表达出作者被贬的凄苦悲凉和孤寂哀怨之情。

D.甲乙两文写景对象不同。

甲文用了“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等句,写出了小石潭的水和石的特点;乙文则重点写了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描写了月色的空明。

八、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赤壁赋(节选)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①,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②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④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


注释:①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①消长:增减。

①造物者:天地自然。

①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①适:享用。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张怀民/寻.常百姓家
B.惟江上之.清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得之而为声
D.虽.一毫而莫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6.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在月色来临时,作者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B.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十八个字,高度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在月光下水中藻荇的摇曳多姿,院中竹柏的疏影横斜。

C.乙文中,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D.乙文中,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37.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季节欣赏志向允许2.(1)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2)仰望高空中的云朵,观看正午时分的太阳,也不觉得自己离它们很遥远(也不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

3.童年就有修仙得道,养生长寿的志向;在朝为官不喜与人交际,只专注于批阅文稿;主动辞去官职4.能够欣赏人世间少有的仙境精致;喜欢山林间自由畅快的生活;具备指导君王治国理政的
能力。

5.①隔绝,断绝;①空闲;①多次,屡次。

6.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7.幽静热闹、繁华8.表达了诗人对谢灵运的仰慕,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9.句子:“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理由:乙文“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

丙文“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是仰视,“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是俯视。

观察描写角度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完全一致。

10.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其才华让后代文人仰慕;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敬仰。

11.C 12.A 13.C 14.(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叫着。


(2)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

15.美险实是欲界之仙都真雄旷之极观也
16.四季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共同,一起大概是17.(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1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19.愉悦得意无奈豁达乐观
20.A 21.渔人洞口22.交错相通全、都
消散参与或欣赏23.①老人小孩,都愉快高兴,自得其乐。

(都快乐,心满意足)①夕阳快要落山时,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

24.世外桃源实是欲界之仙都25.围绕“陶渊明身处战乱,民不聊生,现实社会的黑暗难以实现改变,只能虚构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

”而“陶弘景则是感叹自然之美,抒写对秀美山川的酷爱之情。

”这两方面的意思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26.一起只是到保全27.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
为我尽力28.(1)院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2)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29.临危不乱,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30.A 31.A 32.C
33.D 34.(1)怀民也没有睡觉,与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这是天地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共同享用。

35.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6.B 37.表达了苏轼内心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