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二次型与线性空间部分)》

合集下载

理学高等代数

理学高等代数

101 又 1 3 1 12 0,
420
1 0 1 0
1
2 4
3 1 2
1 2 0
0 1 0
可逆.
令 (0,0,1,0)
则 1,2 ,4 , 线性无关,从而为P4的一组基.
例2、把复数域看成实数域R上的线性空间, 证明: C R2
证:证维数相等. 首先,x C, x 可表成 x a1 bi, a,b R 其次,若 a1+ bi= 0, 则 a= b 0. 所以,1,i 为C的一组基, dimC 2. 又, dim R2 2
所以, dimC dim R2. 故, V1 V2 .
三.线性变换
▪ 线性变换
➢ 定义 ➢ 线性变换的矩阵
▪ 相似矩阵 ▪ 特征值、特征向量
哈密尔顿-凯莱(Hamilton-Caylay)定理
▪ 可对角化
➢ 定义
定理 设 为 n 维线性空间V的一个线性变换,
则 可对角化 有 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 选择题 ▪ 填空题 ▪ 小计算题 ▪ 大计算题 ▪ 证明题
题型
主要内容
一.二次型 二.线性空间 三.线性变换
四. -矩阵
五.欧几里得空间
一.二次型
▪ 合同变换化标准形
定理:数域P上任一对称矩阵合同于一 个对角矩阵.
▪ 正惯性指数、负惯性指数、符号差 ▪ 实二次型、复二次型的合同的等价条件
实对称矩阵A、B合同 秩( A) 秩(B) 且二次型 X ' AX与X ' BX的正惯性
,
2 0 0

C
'
AC
0 0
2 0
0 6
,
作非退化线性替换X=CY, 则二次型化为标准形

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第3版)(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第3版)(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0章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10.1复习笔记一、线性函数1.定义设V是数域P上的一个线性空间,f是V到P的一个映射,如果f满足(1)f(α+β)=f(α)+f(β),(2)f(kα)=kf(α),式中α、β是V中任意元素,k是P中任意数,则称f为V上的一个线性函数.2.性质(1)设f是V上的线性函数,则f(0)=0,f(-α)=-f(α).(2)如果β是α1,α2,…,αs的线性组合:β=k1α1+k2α2+…+k sαs.那么f(β)=k1f(α1)+k2f(α2)+…+k s f(αs).3.矩阵的迹A是数域P上一个n级矩阵.设则A的迹Tr(A)=a11+a22+…+a nn是P上全体n级矩阵构成的线性空间P n×n上的一个线性函数.4.定理设V是P上一个n维线性空间,ε1,ε2,…,εn是V的一组基,a1,a2,…,a n是P中任意n个数,存在唯一的V上线性函数f使f(εi)=a i,i=1,2,…,n.二、对偶空间1.L(V,P)的加法和数量乘法(1)设f,g是V的两个线性函数定义函数f+g如下:(f+g)(α)=f(α)+g(α),α∈V,f+g也是线性函数:f+g称为f与g的和.(2)设f是V上线性函数.对P中任意数k,定义函数kf如下:(kf)(α)=k(f(α)),α∈V,kf称为k与f的数量乘积,易证kf也是线性函数.2.L(V,P)的性质(1)对V中任意向量α,有而对L(V,P)中任意向量f,有(2)L(V,P)的维数等于V的维数,而且f1,f2,…,f n是L(V,P)的一组基.3.对偶空间(1)定义L(P,V)称为V的对偶空间.由决定的L(V,P)的基,称为ε1,ε2,…,εn的对偶基.V的对偶空间记作V*.(2)对偶基的性质(1)设ε1,ε2,…,εn及η1,η2,…,ηn是线性空间V的两组基,它们的对偶基分别为f1,f2,…,f n及g1,g2,…,g n.如果由ε1,ε2,…,εn到η1,η2,…,ηn的过渡矩阵为A,那么由f1,f2,…,f n到g1,g2,…,g n的过渡矩阵为(A')-1.(2)设V是P上一个线性空间,V*是其对偶空间.取定V中一个向量x,定义V*的一个函数x**如下:x**(f)=f(x),f∈V*.则x**是V*上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是V*的对偶空间(V*)*=V**中的一个元素.(3)V是一个线性空间,V**是V的对偶空间的对偶空间.V到V**的映射x→x**是一个同构映射.结论:任一线性空间都可看成某个线性空间的线性函数所成的空间.三、双线性函数1.定义V是数域P上一个线性空间,f(α,β)是V上一个二元函数,即对V中任意两个向量α,β,根据f都唯一地对应于P中一个数f(α,β).如果f(α,β)有下列性质:(1)f(α,k1β1+k2β2)=k1f(α,β1)+k2f(α,β2);(2)f(k1α1+k2α2,β)=k1f(α1,β)+k2f(α2,β).其中α,α1,α2,β,β1,β2是V中任意向量,k1,k2是P中任意数,则称f(α,β)为V 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2.常用结论(1)欧氏空间V的内积是V上双线性函数;(2)设f1(α),f2(α)都是线性空间V上的线性函数,则f(α,β)=f1(α)f2(β),α,β∈V是V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3)设P n是数域P上n维列向量构成的线性空间X,Y∈P n,再设A是P上一个n 级方阵.令f(X,Y)=X'AY,则f(X,Y)是P n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3.度量矩阵(1)定义设f(α,β)是数域P上n维线性空间V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ε1,ε2,…,εn是V的一组基,则矩阵称为f(α,β)在ε1,ε2,…,εn下的度量矩阵.(2)性质①度量矩阵被双线性函数及基唯一确定.②不同的双线性函数在同一组基下的度量矩阵一定是不同的.③在不同的基下,同一个双线性函数的度量矩阵一般是不同的,但是在不同基下的度量矩阵是合同的.4.非退化设f(α,β)是线性空间V上一个双线性函数,如果f(α,β)=0,对任意β∈V,可推出α=0,f就称为非退化的.双线性函数f(α,β)是非退化的充要条件为其度量矩阵A为非退化矩阵.5.对称双线性函数(1)定义f(α,β)是线性空间V上的一个双线性函数,如果对V中任意两个向量α,β都有f (α,β)=f(β,α),则称f(α,β)为对称双线性函数.如果对V中任意两个向量α,β都有f(α,β)=-f(β,α),则称f(α,β)为反对称双线性函数.这就是说,双线性函数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它在任一组基下的度量矩阵是对称矩阵.同样地,双线性函数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它在任一组基下的度量矩阵是反对称矩阵.(2)性质(1)设V是数域P上n维线性空间,f(α,β)是V上对称双线性函数,则存在V的一组基ε1,ε2,…,εn,使f(α,β)在这组基下的度量矩阵为对角矩阵.(2)设V是复数域上n维线性空间,f(α,β)是V上对称双线性函数,则存在V的一组基ε1,ε2,…,εn,对V中任意向量,有(3)设V是实数域上n维线性空间.f(α,β)是V上对称双线性函数.则存在V的一组基ε1,ε2,…,εn,对V中任意向量,有(4)V上的对称双线性函数f(α,β)如果是非退化的.则有V的一组基ε1,ε2,…,εn满足前面的不等式是非退化条件保证的,这样的基称为V的对于f(α,β)的正交基.6.二次齐次函数对称双线性函数与二次齐次函数是1-1对应的.设V是数域P上线性空间,f(α,β)是V上双线性函数.当α=β时,V上函数f(α,β)称为与f(α,β)对应的二次齐次函数.7.反对称双线性函数性质(1)设f(α,β)是n维线性空间V上的反对称线性函数,则存在V的一组基ε1,ε。

第五章 高等代数二次型

第五章 高等代数二次型

a1n x1 a2 n x2 , x x ann n
其中 aij=aji,i,j=1,2,…,n,则二次型可用矩阵的乘积表示为
f ( x1 , x2 ,, xn ) xAx
其中 A 称为该二次型的矩阵,A 的秩称为该二次型的秩。
二次型
n
§1 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若在 n 元二次型中令 aij=aji,由于 xi xj=xj xi,则二次型可表示为
f ( x1 , x2 ,, xn ) aij xi x j
i 1 j 1
n
若记
a11 a21 A a n1
a12 a22 an 2
二次型
§2 标准型
§2 标准型
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定理:数域 P 上任意一个二次型都可以经过非退化的线性替换化为 标准型。
用合同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型
定理:数域 P 上任意一个对称矩阵都合同于一个对角矩阵。
行列式
例题 1、 化下列二次型为标准型
§1 n阶行列式的定义
(1)
(2)
2 2 f ( x1, x2 , x3 ) x12 2x1x2 2x1x3 2x2 8x2 x3 5x3
其中对角线上 1 和 -1 的个数都是唯一确定的,且其和 r 等于矩阵 A 的秩。 问题:试给出两个实对称矩阵合同的充要条件。
二次型
§4 正定二次型
§4 正定二次型
正定二次型的定义和判定
定义:实二次型 f ( x1 , x2 ,, xn ) 是正定的,如果对任意一组不全为零的 的实数 c1 , c2 ,, cn 都有 f (c1 , c2 ,, cn ) 0 。

《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五邑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高等代数》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高等代数是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打下较扎实的代数学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掌握较系统的代数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继课程服务。

二、基本要求这门课程大致分为两部分: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

前者以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为中心内容;后者主要讲授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

本课程应着重于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适求内容上的完备和全面.三、考试范围(一)多项式理论1. 数域 (A)2. 整除的概念 (A)3. 最大公因式. (A)4. 因式分解定理. (A)5. 重因式. (A)6. 多项式函数. (A)8. 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A)9. 有理系数多项式. (A)*10.多元多项式. (B)*11.对称多程式. (B)(二) 行列式1. 排列. (A)2. 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A)3. 行列式的依行和依列展开. (A)4. 行列式的计算. (A)5. Crammer法则(克莱姆法则). (A)6. Laplace(拉普拉斯)定理. 行列式的乘法规则. (A)(三)线性方程组1. 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 (A)2. n维向量空间 (A)3. 线性相关性. (A)4. 矩阵的秩. (A)5. 线性方组有解的判定定理. (A)6.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A)7. 二元高次方程. (B)(四) 矩阵1. 矩阵的概念与运算. (A)2. 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A)3. 矩阵的逆. (A)4. 矩阵的分块. (A)5. 初等矩阵. (A)(五) 二次型1.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 (A)2. 标准形. (A)3. 唯一性. (A)4. 正定二次型. (A)(六) 线性空间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简单性质. (A)2. 维数.基与坐标. (A)3. 基变换. (A)4. 线性子空间 (A)5. 子空间的交与和. (A)6. 子空间的直和. (A)7. 线性空间的同构. (A)(七) 线性变换1. 定义和例子 (B)2. 线性变换的运算. (A)3. 线性变换的矩阵. (A)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A)5. 对角矩阵. (A)6. 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 (A)7. 不变子空间. (A)8. Jordan标准形介绍. (B)(八) 入一矩阵1. 入一矩阵. (A)2. 入一矩阵在初等变换下的标准形. (A)3. 不变因子. (A)4. 矩阵相似条件. (A)5. 初等因子. (A)*6.Jordan标准形的理论推导. (C)(九) 欧几里得空间1. 定义与基本性质. (A)2. 标准正交基. (A)3. 同构. (A)4. 正交变换. (A)5. 子空间. (A)6. 对称矩阵的准形. (A)四、主要教材和参考书1.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高等代数(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完整word版)《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完整word版)《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一、课程概述《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酉空间、二次型、群,环和域简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尤其在本世纪,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最热门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均需要代数学的发展。

《高等代数》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

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且对初等代数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居高临下地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抽象思维、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和迅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对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树立辩证唯物论观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1、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正例和反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6、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的需要,对课程标准中所列各章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内容要求,教学时必须着重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7、通过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讲授与讨论,习作课,作业,辅导等),使学生对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的“解析理论”、与“几何理论”及其思想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研究生招生《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2023年研究生招生《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科目名称:高等代数一、考查目标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系本科学生的最基本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几里得空间、双线性函数。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简答题(40分),计算与解答题(60分),证明题(50分)。

三、考查范围(一)多项式1.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带余除法公式及互素的概念及判别;2.复根存在定理;3.根与系数关系;(二)行列式1.行列式的置换、对换、置换奇偶性;2.行列式的定义,基本性质及计算;3.范德蒙得行列式;4.行列式的代数余子式。

(三)矩阵1.矩阵基本运算、分块矩阵运算;2.初等矩阵、初等变换和矩阵的秩;3.矩阵的逆、伴随阵、线性方程组的矩阵形式;4.行列式乘积定理;5.矩阵和转置6.对角阵、三角阵、三对角阵;7.矩阵的迹、方阵多项式;(四)线性方程组求解1.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2.消元法;(五)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1.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2.线性空间的定义及性质;3.向量组的秩、线性空间的基及坐标;4.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5.矩阵相似;6.不变子空间;7.子空间的直接和、维数公式;8.线性空间的同构。

(六)特征值和特征向量1.特征值和特征多项式;2.特征向量、特征子空间、度数和重数;(七)内积空间1.欧几里得空间的标准正交基,施密特正交化;2.正交变换及其矩阵表示;(八)二次型和对称矩阵1.二次型及其标准形、惯性定理;2.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四、掌握重点(一)行列式乘积定理及其应用(二)分块矩阵运算及其应用(三)矩阵三角分解及其应用(四)矩阵的秩及其应用(五)线性空间的概念及性质(六)线性变换下的不变子空间及其矩阵表示(七)二次型的标准形(八)实对称矩阵及其性质参考书目:[1]北京大学数学系前代数小组,王萼芳,石生明编,《高等代数》(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代数习题答案

高等代数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章 多项式 第二章 行列式 第三章 线性方程组 第四章 矩阵 第五章 二次型 第六章 线性空间 第七章 线性变换 第八章 λ—矩阵第九章 欧氏空间第十章 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注:答案分三部分,该为第二部分,其他请搜索,谢谢!12.设A 为一个n 级实对称矩阵,且0<A ,证明:必存在实n 维向量0≠X ,使0<'A X X 。

证 因为0<A ,于是0≠A ,所以()n A rank =,且A 不是正定矩阵。

故必存在非退化线性替换Y C X 1-=使()BY Y ACY CY AX X '=''='-12222122221n p p p y y y y y y ----+++=++ΛΛ,且在规范形中必含带负号的平方项。

于是只要在Y C Z 1-=中,令p y y y ===Λ21,1,021=====++n p p y y y Λ则可得一线性方程组⎪⎪⎪⎪⎩⎪⎪⎪⎪⎨⎧=+++=+++=+++=++++++11002211,122,111,122111212111n nn n n n n p p p n pn p p n n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x c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由于0≠C ,故可得唯一组非零解()ns s s s x x x X ,,,21Λ=使()0111000<--=----+++='p n AX X s sΛΛ, 即证存在0≠X ,使0<'A X X 。

13.如果B A ,都是n 阶正定矩阵,证明:B A +也是正定矩阵。

证 因为B A ,为正定矩阵,所以BX X AX X '',为正定二次型,且 0>'A X X , 0>'B X X ,因此()0>'+'=+'BX X AX X X B A X , 于是()X B A X +'必为正定二次型,从而B A +为正定矩阵。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我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还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辑推理及运算能力,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数学专业的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的先导课程和基础课程。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98,其中课堂讲授 151学时,习题课(包括复习课)47学时。

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情况:第二学期:108学时,自第一章至第五章,周学时6第三学期:90学时,自第五章至第九章,周学时5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1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明确集合的相等、子集、空集、交集、卡氏集等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映射、满射、单射、双射、映射的合成、可逆映射的概念和映射可逆的充要条件。

3.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原理,能熟练运用数学归纳法。

4.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性质及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与互素、素数的一些简单性质。

5.掌握数环,数域的概念,能够判别一些数集是否为数环、数域,懂得任意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

二.教学内容:1.1 集合(2学时)1.2 映射(3学时)1.3 数学归纳法(2学时)1.4 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3学时)1.5 数环,数域(2学时)第二章多项式(37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概念、运算以及多项式的和与积的次数。

2.正确理解多项式的整除概念和性质。

理解和掌握带余除法。

3.掌握最大公因式的概念、性质、求法以及多项式互素的概念和性质4.理解不可约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多项式唯一因式分解定理。

高等代数教案(北大版)高等代数试题以及解答

高等代数教案(北大版)高等代数试题以及解答

高等代数教案(北大版)-高等代数试题以及解答一、线性方程组1. 定义线性方程组,并说明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

3.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性质:唯一性、存在性。

4. 线性方程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二、矩阵及其运算1. 定义矩阵,说明矩阵的元素、矩阵的行和列。

2. 矩阵的运算:加法、减法、数乘、矩阵乘法。

3. 矩阵的转置、共轭、伴随矩阵。

4. 矩阵的行列式、行列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三、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1. 定义线性空间,说明线性空间的基、维数。

2. 线性变换的定义,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3. 线性变换的性质:线性、单调性、可逆性。

4. 线性变换的应用:线性映射、线性变换在几何上的意义。

四、特征值与特征向量1. 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定义。

2. 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

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特征值的重数、特征向量的线性无关性。

4. 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五、二次型1. 二次型的定义,二次型的标准形。

2.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矩阵的合同。

3. 二次型的性质:正定、负定、不定。

4. 二次型的判定方法,二次型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六、向量空间与线性映射1. 向量空间的概念,包括基、维数和维度。

2. 线性映射的定义,线性映射的性质,如线性、单调性和可逆性。

3. 线性映射的表示方法,包括矩阵表示和坐标表示。

4. 线性映射的应用,如线性变换、线性映射在几何上的意义。

七、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应用1.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包括特征多项式和特征方程。

2.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如重数和线性无关性。

3. 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和计算。

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振动系统、量子力学等。

八、二次型的定义和标准形1. 二次型的定义,包括二次型的标准形和矩阵表示。

2. 二次型的矩阵表示,包括矩阵的合同和相似。

3. 二次型的性质,如正定、负定和不定。

研究生考试大纲研究生考试7.《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研究生考试大纲研究生考试7.《高等代数》考试大纲

《高等代数》考试大纲一、课程简介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主要内容包括:多项式理论;线性方程组;行列式;矩阵;二次型;线性变换;欧氏空间等。

本课程不仅注重讲授代数学的基本知识,更强调对于学生的代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训练、线性代数基本计算的训练以及综合运用分析、几何、代数方法处理问题的初步训练。

既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考查目标主要考察考生对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多项式一、考核知识点1、熟练掌握一元多项式整除的概念及性质。

2、熟练掌握最大公因式的求法、性质及多项式互素的充要条件。

3、熟悉因式分解定理的内容,了解标准分解式的概念。

4、熟悉重因式的概念,熟练掌握k重因式的判定方法。

5、熟悉有关多项式函数的概念、余数定理。

6、熟练掌握代数基本定理,复系数多项式、实系数多项式因式分解定理的内容。

7、掌握本原多项式的概念。

熟练掌握有理系数多项式与整系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

熟练掌握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性质和求法。

熟练掌握Eisenstein 判别法及应用。

二、考核要求识记:数域的概念,一元多项式的概念和运算性质,次数定理, 整除的概念和常用性质,带余除法,最大公因式的概念和性质,不可约多项式的概念和性质,因式分解及唯一性定理,标准分解式的概念,重因式的概念、性质,多项式函数的概念、性质及根,代数基本定理,复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定理,本原多项式的概念、性质,Eisenstein判别法。

简单应用:1、会求解或证明最大公因式。

2、会求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

第二章行列式一、考核知识点1、掌握排列、逆序数、奇排列、偶排列的概念,熟悉对换的概念和性质。

2、深刻理解n级行列式的概念。

会用定义确定行列式各项的符号及简单行列式的值。

3、熟练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并利用行列式性质计算行列式。

高等代数——精选推荐

高等代数——精选推荐

⾼等代数⾼等代数其实是代数学基础,在数学系课程中相对⽐较简单。

因为其⾼度形式化和抽象化,初学者往往不适应。

就内容⽽⾔,⾼等代数除了多项式的基础外主要是线性代数,包括⾏列式、线性⽅程组、矩阵和线性空间。

作为数学分⽀的代数具有与初等数学中代数不同的特点。

初等代数主要就是计算,⽅程的求根或式⼦的化简。

在本科数学专业教学计划上,从⾼等代数开始,经过抽象代数,最后到群和环等专业选修课,代数学演变成对带有运算的结构进⾏刻画、分类等研究的学科。

这种形式化,在⼀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数学⾼度抽象化的特点。

在学习⾼等代数书时,要注意下列⼏点。

第⼀,适应研究对象的抽象和扩展。

⾼等代数开篇,就会引⼊数域的概念,作为数系概念的抽象。

数域概念的特点是突出了数的两种运算的特性。

随着学习的深⼊,会相继出现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新研究对象,如映射、⾼维向量、矩阵、线性空间、变换等。

这些新的研究对象分别由各⾃的运算规律⽽界定。

这样将个别的演算抽象出共同的规律,并因此实现理论应⽤的⼴泛性。

因此,对新的研究对象要特别注意所定义的相应运算。

第⼆,深⼊理解等价和化简的概念。

等价是相同和相等关系的抽象和推⼴,⽤⾃反、对称和传递3个性质刻画。

⾼等代数中有⼤量的等价关系,如线性⽅程组的同解、矩阵的等价、矩阵的合同、矩阵的相似、线性空间的同构等。

每种等价的结构,可⽤种最简单的形式代表,这样就有了各种标准形。

构造标准形的过程就是在保持等价的前提下化简。

各种等价类的标准形式的数量特征也很重要,如秩、维数、惯性指数等。

第三,注意不同结构的联系。

特别是矩阵是⾼等代数的核⼼内容。

矩阵可以表⽰线性⽅程组,矩阵可以表⽰给定基下的线性变换,对称矩阵对应着⼆次型。

第四,熟悉化繁为简的常⽤技巧。

在许多证明中,善于把问题转化为实质相同但更简单的形式。

这类过程常⽤“不失⼀般性”开头。

可以把向量组或矩阵的⾏或列重新排列,也可以选择线性空间的特定组基,或者直接写成矩阵的某种标准形式。

高等代数的课程设计

高等代数的课程设计

高等代数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等代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矩阵、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线性变换、特征空间、特征值等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矩阵运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法等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高等代数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二次型的最小二乘法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高等代数运算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高等代数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矩阵的基本概念、矩阵的运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2.线性变换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概念和性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性质、线性变换的应用。

3.二次型:二次型的概念和性质、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二次型的最小二乘法。

4.高等代数的应用:线性方程组的应用、二次型的应用、线性变换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高等代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高等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高等代数运算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的高等代数教材,如《高等代数》(华工版)、《高等代数》(复旦版)等。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高等代数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文章,如《矩阵分析与应用》、《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等。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MA1092、课程名称(中文):高等代数课程名称(英文):Higher Algebra3、学时/学分:72学时+ 18学时(习题课)/4学分4、先修课程:解析几何5、面向对象:联读班。

6、开课院(系)、教研室:理学院数学系,代数和组合数学教研室7、推荐教学参考书:《大学代数》,陆少华、沈灏编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

《高等代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高等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

代数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已渗透到数学与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通信与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高等代数作为描述离散对象的各学科的重要基础,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

同时,代数课程还承担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训练与培养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与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任务。

通过《高等代数》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较好地熟悉与掌握多项式理论及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并能运用到所学专业中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高等代数》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分为八部分,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数字表示供参考的相应的学时数)第一章数与多项式(10)1数环与数域(2)2一元多项式、最大公因式(2)3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4)4 习题课(2)要求:熟悉数环与数域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理解因子分解唯一性定理;熟练掌握求最大公因式的辗转相除法。

第二章行列式(10)1 行列式的定义与基本性质(4)2 行列式的按行展开,Laplace定理(2)3 行列式的计算(2)4 习题课(2)要求:熟悉行列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行列式的常用计算方法。

第三章矩阵(12)1 矩阵的概念与矩阵运算(2)2 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相抵标准形、矩阵的秩(4)3 习题课(2)4 逆矩阵与矩阵的求逆(2)5 分块矩阵,例(2)要求:熟练掌握矩阵的加、乘与求逆运算;熟练掌握求矩阵相抵标准形的初等变换方法。

第四章线性方程组(12)1 解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消元法(2)2 Cramer法则,例(2)3 n维向量组的线性关系、向量组的等价与向量组的秩(4)4 线性方程组的矩阵形式、向量形式;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2)5 习题课(2)要求: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理论与解线性方程组的矩阵消元法;理解线性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一、课程概述《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酉空间、二次型、群,环和域简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尤其在本世‎纪,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最热‎门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均‎需要代数学‎的发展。

《高等代数》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

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且对初等代‎数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居高临‎下地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抽象思‎维、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和‎迅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对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树立辩证唯‎物论观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1、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正例和反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6、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的‎需要,对课程标准‎中所列各章‎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内容‎要求,教学时必须‎着重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完整word版)《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085、090022总学时:162学分:8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单位: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高等代数乃至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地掌握基本的、系统的代数知识和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进而加深对中学代数的理解;使学生能应用代数思想和方法去理解与处理有关的问题, 培养与提高代数的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后续课程(如近世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提供一些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使学生在智能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重要的平台。

《高等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数学各专业报考研究生的必考课程之一,也是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基础课。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代数基础理论和思想素质,基本掌握代数中的论证方法, 获得较熟练的演算技能和初步应用的技巧,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课、作业、辅导答疑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的代数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λ矩阵)及线性代数的几何理论(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

二次型、-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础要求(1)理解多项式的定义,掌握最大公因式,互素,不可约多项式, 因式分解等有关的一系列性质。

(2)理解行列式的定义, 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运算性质和行列式的行(列)展开性质;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掌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求法;理解矩阵的概念和运算,掌握矩阵的可逆、矩阵的分块、矩阵的等价关系的性质及应用;理解二次型的定义,掌握二次型的标准形的求法及正定二次型的一系列性质。

(3)理解线性空间的定义,掌握交空间、和空间及直和的判定及性质;理解线性变换的定义及简单性质,掌握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的性质、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的应用问题;会求矩阵的若当标准形;理解欧氏空间及对称变换的定义,掌握对称变换与实对称矩阵之间的关系的有关性质。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总学时 168学分 10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等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有多项式理论与线性代数两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的代数知识和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泛函分析、计算方法等提供必须具备的代数知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各门课程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提供一定的训练。

高等代数课程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加深对中学代数的理解。

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确切理解高等代数中的基本概念,不仅要正确掌握这些概念的内涵,还要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背景。

对于一些基本的重要概念,还要求了解它们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概念推广的原则;与中学代数有直接联系或者平行的概念,要求学生能与中学数学中相应概念加以比较,以确立较高的观点。

对于高等代数中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结果,对于典型定理还要求掌握论证方法或思想,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严谨的理论体系,体会建立这种体系的抽象的代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显著地提高应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抽象论证的能力;较好地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与基本的计算方法,特别要掌握基本的线性代数计算法。

(二)本大纲制订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本大纲所列各单元讲授顺序与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所列基本相同,讲授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2.为了避免教学上的难点过于集中,有些定理的掌握可以侧重于定理的结果和证明定理的方法,以达到掌握基本的代数方法的目的。

3.每一章的重点内容要重点讲解,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习题课、作业、问题探讨)以达到掌握高等代数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基本运算中的技能和技巧以及提高综合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系05级《高等代数(二次型与线性空间部分)》
试题及答案
(2006年3月27日,满分:120分)
命题人:胡付高
一、判断题(在括号里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1.若向量组12,,,s αααL 与向量组12,,,t βββL 都线性无关,则12,,,s αααL ,12,,,t βββL 也线性无关; (×)
2.n 维线性空间V 中任何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都是V 的一组基; (√)
3.对n 维线性空间V 中任何非零向量α,在V 中一定存在1n -个向量121,,,n βββ-L ,使得 1121,,,,n αβββ-L 作成V 的一组基; (√)
4.三个子空间123,,V V V 的和123V V V ++为直和的充要条件是{}1230V V V ⋂⋂=; (×)
5.把复数域看成实数域R 上的线性空间,它与2R 是同构的; (√)
6.线性空间V 的两组基12,,,n αααL 到12,,,n βββL 的过渡矩阵是可逆的; (√)
7.V 的任意两个子空间的交12V V ⋂与并12V V ⋃都是V 的子空间; (×)
8.集合{}
,0n n W A A P A ⨯=∈=作成n n P ⨯的子空间; (×) 9.实对称矩阵为半正定的充要条件是它的所有顺序主子式都非负; (×)
10.设n 元实二次型的正负惯性指数分别为,s t ,则必有s t n +≤. (√)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果11dim V m =,22dim V m =,123dim()V V m +=,则12dim()V V ⋂=123m m m +-.
2.两个有限维线性空间1V 、2V 同构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2dim dim V V =.
3.两个复对称矩阵合同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它们的秩相等 .
4.设实二次型的秩为r ,负惯性指数为q ,符号差为m ,则r 、q 、m 的关系是2r m q =+.
5.22⨯级实对称矩阵的所有可能的规范型是:
001010101010,,,,000000010101--⎛⎫⎛⎫⎛⎫⎛⎫⎛⎫⎛⎫ ⎪ ⎪ ⎪⎪ ⎪ ⎪--⎝⎭⎝⎭⎝⎭⎝⎭⎝⎭⎝⎭.
6.设基12,,,n αααL 到基12,,,n βββL 的过渡矩阵是A ,而基12,,,n βββL 到基12,,,n γγγL 的过渡矩阵是B ,则12,,,n γγγL 到12,,,n αααL 的过渡矩阵是11B A --.
7.已知,,αβγ为线性空间V 的三个线性无关的向量,则子空间(,)(,)L L αββγ+的维数为 3 .
8.若1212dim()dim dim V V V V +=+,则12V V ⋂={}0.
9.设三维线性空间V 的基123,,ααα到123,,βββ的过渡矩阵为111111111A -⎛⎫ ⎪=- ⎪ ⎪-⎝⎭
,向量η在基123,,βββ下的坐标为(1,2,3),在η在基123,,ααα下的坐标为(4,2,0).
10.n 元实二次型2221212(,,,)(1)(2)()n n f x x x a x a x a n x =-+-++-L L 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常数a 满足a n >.
三、简述下列定义(共12分)
1.n 级矩阵A 、B 合同:如果存在可逆矩阵C ,使得'B C AC =
2.子空间的和12V V +={}12,1,2i i V i ααα+∈=
3.生成子空间123(,,)L ααα={}112233,1,2,3i k k k k P i ααα++∀∈=
4.子空间的直和:12V V +中每个向量α的分解式12ααα=+(,1,2i i V i α∈=)是唯一的.
四、(10分)设β可由12,,,r αααL 线性表出,但不能由121,,,r ααα-L 线性表出,证明:
121121(,,,,)(,,,,)r r r L L αααααααβ--=L L .
证明 只需证明向量组{}121,,,,r r αααα-L 与{}121,,,,r αααβ-L 等价:易知{}121,,,,r αααβ-L 可由与{}121,,,,r r αααα-L 线性表示,另一方面,由于β可由12,,,r αααL 线性表出,故有 1122r r k k k βααα=+++L ,且0r k ≠,(否则β可121,,,r ααα-L 线性表出,矛盾),于是 11111r r r r r r
k k k k k αααβ--=----+L ,因而{}121,,,,r r αααα-L 可由{}121,,,,r αααβ-L 线性表出,故向量组{}121,,,,r r αααα-L 与{}121,,,,r αααβ-L 等价,最后不难得到结论.
五、(1)讨论:λ取什么值时,二次型2222123123()()x x x x x x λ++-++是正定的.
(2)证明当3λ=时,上述二次型是半正定的.(共14分)
解 (1)二次型可化为222123121323(1)(1)(1)222x x x x x x x x x λλλ-+-+----,它对应的矩阵是
111111111λλλ---⎛⎫ ⎪--- ⎪ ⎪---⎝⎭
由二次型是正定的⇔它的矩阵的所有顺序主子式全大于零,可得到10λ->,(2)0λλ->,2(3)0λλ->,它等价于3λ>,即二次型是正定的3λ⇔>.
(2)当3λ=时,二次型可化为222121323()()()0x x x x x x -+-+-≥,故二次型是半正定的.
注 对(2)还可以用求二次型标准型的方法得到结论,求得它的正惯性指数为2,负正惯性指数为0.
六、设A 、B 是两个固定的n 级矩阵,证明:
(1){}
,n n W X X P AX XB ⨯=∈=是n n P ⨯的一个子空间; (2)当A B =是主对角元两两互异的对角矩阵时,W 是什么样的子空间,并求W 的维数及一组基(可以只写结果,不必说明理由).(共14分)
解 (1)因为0W ∈,故W φ≠,对,X Y W ∀∈,即AX XB =,AY YB =,得
()()A X Y AX AY XB YB X Y B +=+=+=+,于是X Y W +∈,设k P ∈,又由
()()()()A kX k AX k XB kX B ===,得到kX W ∈,因此W n n P ⨯的一个子空间;
(2)W 是所有n 级对角矩阵作成的子空间,它的一组基可取为1122,,,nn E E E L ,dim W
n =.
七、设1(1,1,3,7)α=-,2(2,1,0,1)α=-,3(1,1,1,1)α=-,4(1,2,1,0)α=
(1)分别写出生成子空间12(,)L αα与34(,)L αα的基和维数;
(2)求1234(,,,)L αααα的一组基和维数;
(3)求1234(,)(,)L L αααα⋂的维数.(共15分)
解 (1)12,αα为12(,)L αα的一组基,34,αα为34(,)L αα的一组基,它们的维数都为2; (2)由12111211111201033011001471100000--⎛⎫⎛⎫ ⎪ ⎪-- ⎪ ⎪ ⎪ ⎪ ⎪ ⎪⎝⎭⎝⎭
u u u u u u u u u u u u r 初等行变换,1234(,,,)L αααα的一组基可取为
123,,ααα,故它的维数为3;
(3)注意到12341234(,)(,)(,,,)L L L αααααααα+=,由维数公式即得1234(,)(,)L L αααα⋂的维数=2231+-=.
八、补充题(共15分,本题得分可以计入总分)
设[]n P x 表示数域P 上次数小于n 的多项式及零多项式作成的线性空间,a P ∈.
(1)验证{}1()()0,()[]n V f x f a f x P x ==∈是[]n P x 的一个子空间;
(2)求1V 的一组基及维数;
(3)记2V P =,则2V 也是数域P 上的一个子空间,试证明:12[]n P x V V =⊕.
证明 (1)因为10V ∈,所以1V φ≠,设1(),()f x g x V ∈,k P ∈,则()0,()0f a g a ==,且()()[]n f x g x P x +∈,因此()()0f a g a +=,()0kf a =,故1()()f x g x V +∈,1()k f x V ∈,即1V 是[]n P x 的一个子空间;
(2)对()[]n f x P x ∀∈,()f x 一定可以表成形式
210121()()()()n n f x c c x a c x a c x a --=+-+-++-L (*)
若1()f x V ∈,则0()0f a c ==,即得21121()()()()n n f x c x a c x a c x a --=-+-++-L ,注意到
21(),(),,()n x a x a x a ----L 都属于1V ,且线性无关,它们构成了1V 的一组基,1dim 1V n =-;
(3)2V 是一个一维子空间,1为它的一组基,由(*)式即得12[]n P x V V ⊆+,故12[]n P x V V =+, 又1212dim()dim []dim dim n V V P x n V V +===+,故12[]n P x V V =⊕. 注 对(2)式也可以用数学分析中Taylor 公式()1()()()!
k n k k f a f x x a n ==-∑得到(*);对(3)也可以设12()f x V V ∀∈⋂,则210121()1()()()n n f x c c x a c x a c x a --=⋅=-+-++-L ,比较两端次数得
0,0,1,2,,1i c i n ==-L ,即()0f x =,从而{}120V V ⋂=,即12V V +为直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