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财经类人才的培养问题,关系着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经类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了高校在培养财经类人才方面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1 我国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专业、规模与布局1998年财经类专业只有14种,到2004年增加到28种。
1998年财经类本科专业点为1276个,到2004年增加到2866个。
1998年以来,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截止2005,已达到127万人。
不同学历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2005的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硕士、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但是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
同时,专业布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本科专业点主要分布在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
目前,在全部本科专业点中,理工类院校占33.88%,综合大学占21.74%,财经类院校占18.74%,农医类院校占6.59%。
四大类院校共拥有2320个专业点,占80.95%,形成了专业分布的新格局。
1.2 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
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数占全部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不到9%,但需要承担培养15%本科学生的任务。
调查还显示,本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1.3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比较集中地认为本类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应主要培养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
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设置基本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矛盾。
各专业课程结构被认为基本合理。
本类专业教授比例比学校平均水平高,双语教学态势好,但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比例偏低。
1.4 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质量因素专任教师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
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1.5 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我们就2001-2003年入学分数进行了比较调查。
结果显示,本类专业新生的入学分数较高,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对人才培养质量,专任教师和学生都持肯定性评价。
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校的学生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不尽相同。
1.6 就业状况调查选择社会议论最多,专业点和规模也相对较多、较大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四個专业进行。
结果显示,2001-2003年间四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较好,平均就业率在85%以上。
从学校层次看,“211院校”的平均就业率均低于非“211院校”。
选择到三资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4.8%,其它依次是政府部门(50.7%)、自我创业(33.2%)、高等学校(31.8%)、民营企业(30.3%)和国有企业(27.4%)。
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学生进入研究生层次深造的意愿日趋强烈。
2 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目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课范围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管理过严,条条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说,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较单一。
2.2 受计划经济财政观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计划经济色彩依旧我国既有的财经类院校专业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受计划经济时期办学体制及财政工作在特定历史时期履行职责、任务的影响,即指令性计划工作对财政的供给型体制的约束。
“专业对口,部门所有”的特征非常明显;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体现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2.3 专业口径窄、适应性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经类专业是根据狭义财政观建立起来的,在“专业对口,部门所有”的条件下,财经类专业人才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机构、人事制度、财税体制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部门吸纳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大大降低,财经类专业人才专业口径窄、适应性差的弊端就逐渐凸现出来,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4 基础理论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后续发展乏力长期以来,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明显表现出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教学,重定性课程、轻定量课程的倾向。
从我国现有财经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而基础类课程则存在着“缺位”现象(如民商法课程)。
2.5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联系我国实际不足改革开放后财经类教育教学大量引进了一些先进教材和理论是一种进步,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适应世界范围内竞争挑战的能力具有极大益处。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出现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重西方理论而对中国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讲授不够的问题、对引进的西方理论消化不良和联系我国实际不足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以照搬西方理论中某些个别结论、个别模式、个别流派语句为荣的不正之风。
2.6 教师本身缺乏财经实践经验与能力高等财经教育横跨经济和教育这两大系统,教育的实践性和经济的实践性决定了对经济活动认知是高等财经教育的灵魂。
在我国高校从事财经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的企业实践和社
会实践,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经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教师也不多。
3 对策与建议
3.1 今后一段时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比例应相对稳定,一些学科专业可根据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
从宏观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应协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2 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科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分层分类指导。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注: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IA07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春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