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HeLa细胞系的建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HeLa细胞系的
建立
王欣;詹媛;王琰;周恩民;丁铲;谭磊;陆凤;徐乐乐;仇旭升;宋翠萍;孙英杰;廖瑛;茅翔【摘要】为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与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 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的相互作用对NDV感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影响,本研究拟构建能够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细胞系,为研究DC-SIGN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提供基础.以小鼠DCs提取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获得DC-SIGN基因,连入真核表达载体,并命名为pcDNA-DC-SIGN,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HeLa细胞,G418进行药物压力筛选,经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获得了一株可以高效表达DC-SIGN蛋白的HeLa 细胞,且经过多次传代后仍然可以稳定表达DC-SIGN,说明该细胞系构建成功.%To investigate the infl 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castle diseases virus (NDV) protein with dendritic cells specifi c adhesion molecules - 3 - grabbing non-integrin (DC-SIGN) on NDV infection of dendritic cell (DC), we generated a Hela cell line stably expressing DC - SIGN protein for studying DC - SIGN protein and virus protein interactions. The cDNA was extracted from mouse DCs and used as template. The DC - SIGN gene was amplifi ed i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for construction of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cDNA-DC-SIGN, which was then transfected into HeLa cells using LipofectamineTM 2000. A HeLa cell line effi ciently expressing DC - SIGN protein was identifi ed through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nd the specifi c Hela cell line was stable after many passages.
【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年(卷),期】2015(023)003
【总页数】5页(P12-16)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新城疫病毒;树突状细胞;HeLa细胞
【作者】王欣;詹媛;王琰;周恩民;丁铲;谭磊;陆凤;徐乐乐;仇旭升;宋翠萍;孙英杰;廖瑛;茅翔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杨凌 712100;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杨凌 712100;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杨凌 712100;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9.5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 grabbing non integrin,DC-SIGN),又称CD209,由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机制过程中发现。

DC-SIGN主要存在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属于C型凝集素受体超家族,为Ⅱ型跨膜蛋白[1],由胞浆区、跨膜区、铰链区和胞浆外区组成,其中跨膜区含有15个氨基酸残基,主要与DC-SIGN在膜表面的定位有关[2]。

DC-SIGN通过依赖Ca2+的
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形成寡聚体,增强与抗原的结合能力。

DC-SIGN主要可以与ICAM-2、ICAM-3等细胞间黏附
分子相互作用,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且在感染性和炎症性正负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

DC-SIGN参与DCs对病原体的识别与摄入,在DCs的黏附调停,迁移,炎症反应,激活初级T细胞,触发免疫反应以及病毒的感染过程中都
扮演着关键的角色[3,4]。

近年来,随着对DC-SIGN的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发现了其在黏附、信号转导、抗原摄取方面的作用。

目前研究已发现多种病原微生物,如HIV-1、真菌、埃博拉
病毒、登革热病毒、SARS冠状病毒的免疫抑制或免疫逃逸都与DC-SIGN有关[5-7]。

本实验室前期在研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virus disease,NDV)感染DCs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发生抑制的过程中,发现NDV感染DCs可能受到DCSIGN蛋白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NDV感染DCs的效力。

本研究拟构建能够
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细胞系,为研究DC-SIGN蛋白与NDV病毒蛋白互作
提供基础。

1.1 材料和试剂实验动物C57BL/6小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HeLa细胞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为本实验室保存;RPMI 1640培养基、PBS购自Hyclone公司; Fetal bovine serum购自Gibco公司;GM-CSF、IL-4购
自eBioscience公司;转染用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购自QIAGEN公司;LipofectamineTM2000和G418购自life technologies公司;T4 DNA连接酶、
DNA限制性内切酶XhoⅠ、NheⅠ购自TaKaRa公司;小鼠抗DC-SIGN抗体和山羊抗小鼠IgG抗体均购自Abcam公司。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根据GenBank中的DC-SIGN的基因序列,用软件Primer 5.0设计了相应的引物。

上游引物:5'- GCGCTAGCGCCACCATGAGT G A T T C T A A G G A A A T G G G G A-3';下游引物:5'- GCGCTAGCGCCACCATGAGT,GATTCTAAGGAAATGGGGA-3'。

其中在上游引物添加了NheⅠ酶切位点及保护碱基,在下游引物添加了XhoⅠ酶切位点和保护碱基。

1.2.2 分离和培养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小鼠的胫骨和股骨,用含1%双抗的PBS吹洗骨髓直至髓腔发白,收集液用40目细胞筛过滤,300×g 离心
8~10 min;弃上清,用6 mL红细胞裂解液重悬沉淀,37℃放置3 min后补加PBS上下颠倒混匀,300×g 离心10 min;弃上清,沉淀PBS重悬,300×g离心10 min洗涤1次;弃上清,收集沉淀,并用1 mL含10% FBS、1%双抗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并计数。

将分离得到的骨髓细胞接种于12孔细
胞培养板中,每孔加1 mL含有GM-CSF(10 ng/mL)和IL-4(10 ng /mL)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细胞终浓度为2×106个/ mL,然后置37℃、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培养至d3和d5时,半量换液1次,同时补充GM-CSF和IL-4。

1.2.3 DC-SIGN分子克隆将培养7 d的DCs从12孔细胞板中吹下来,300×g离心10 min,弃上清,1 mL Trizol 重悬沉淀,室温放置5 min,每1 mL Trizol液加入200 μL氯仿,剧烈震荡15 s,10 800×g、4℃离心5min,弃上清,按每1 mL Trizol 液加500 μL的比例加入异丙醇,-20℃放置30 min,10 800×g离心10 min,弃上清,加入70%乙醇1 mL,混匀后4℃,10 800×g离心5 min,弃上清,干燥3~5 min,最后用30~50 μL DEPC水溶解沉淀。

反转录体系:RNA
模板30 μL、随机引物1 μL、DEPC水6 μL、10 mmol/L dNTP 1μL、5×M-MLV buffer 10 μL,在70℃水浴中加热10 min后迅速放置在冰浴上冷却,加入RNA酶抑制剂1 μL、反转录酶1 μL(反转录体系为50 μL),在37℃反应2 h
后置于75℃反应5 min,合成的cDNA于-80℃保存备用。

PCR反应体系为50 μL,其中模板DC-SIGN 1 μL、上下引物各1 μL、2×PCR mix 25 μL、灭菌ddH2O 22 μ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 1 min;94℃变性40 s,55℃退火30 s,72℃延伸 45 s,30个循环后;72℃延伸7 min。

1.2.4 DC-SIGN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PCR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回收大小为717 bp左右的条带,连接pGEM-T easy载体,NheⅠ和XhoⅠ双酶切后连接到同样
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转化DH5α,挑取单个阳性菌落扩增后进行质粒提取,双酶切鉴定,将鉴定为阳性的质粒送上海生工公司测序,正确序列命名为pcDNA-DCSIGN。

1.2.5 细胞转染及筛选将长满单层的HeLa细胞以3×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用含10% FBS的DMEM培养基在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长满至60%时,按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说明书转染构建好的pcDNA-DC-SIGN载体,同时设未加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

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G418最佳药物筛选浓度
为800 mg/L,转染24 h后开始加入药物,约7 d后,细胞开始出现大量死亡,
此时开始隔天换液。

当存活细胞形成小簇时,将其消化,经有限稀释法传代至96
孔板中,进行阳性克隆细胞的筛选,此时G418浓度仍为800 mg/L[8]。

将生长
良好的单细胞克隆传代至24孔板, 当细胞生长良好时,再将细胞传代至6孔板,
逐步扩大培养,继续加压培养传代1个月, 经2次冻存复苏,期间对阳性克隆细胞进行DC-SIGN蛋白表达情况的检测。

1.2.6 Western blot鉴定DC-SIN蛋白表达将筛选获得的稳定表达DC-SIGN的HeLa细胞上清吸弃,收集细胞,常规方法处理细胞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
80 V恒压电泳150 min,电泳后将凝胶取出,250 mA恒流转印90 min。

转印
好的NC膜置于含5%脱脂乳的TBST中4℃封闭1 h,TBST漂洗3次,每次10 min;加入1:1000的Anti-DC-SIGN antibody一抗,4℃作用过夜;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羊抗鼠二抗(1: 8000稀释),作用1 h, ECL增强显色试剂盒显色。

将NC膜用一抗二抗去除液处理后,重新封闭,以小鼠β-actin抗体为一抗
(1:5000稀释)和HRP标记羊抗小鼠二抗(1:8000稀释)重新孵育,ECL增强
试剂盒显色,Western blot分析β-actin蛋白。

2.1 RT-PCR扩增DC-SIGN基因片段结果PCR扩增DC-SIGN目的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获得大小约717 bp的明亮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图1)。

2.2 DC-SIGN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pcDNA-DC-SIGN,经NheⅠ和XhoⅠ双酶切鉴定后,能切下清晰的717 bp大小的目的条带,如图2。

同时,将测序结果与预测序列对比,与原序列同源性100%,表明成功构建pcDNA-DCSIGN真核表达质粒。

2.3 RT-PCR检测稳定转染HeLa细胞中DC-SIGN经RT-PCR检测,在成功转染DC-SIGN基因的HeLa细胞中扩增到717 bp的特异性条带。

2.4 Western blot检测稳定转染HeLa细胞DC-SIGN蛋白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检测DC-SIGN蛋白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DC-SIGN在HeLa细胞系中成功表达,同时,在未转染的HeLa细胞中不表达;细胞内参蛋白β-actin在两组细胞中均有表达,说明稳定转染DC-SIGN细胞系构建成功。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DC-SIGN与病原体结合后对DCs细胞功能的影响,决定了病原体侵入动物体的最终结局[2],因而定向研究DC-SIGN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免疫水平找到治疗和预防病原体的有效途径。

新城疫病毒(NDV)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的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编码核衣壳蛋白(NP)、
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及大蛋白(L)6种结构蛋白,其中HN蛋白和F蛋白与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密切
相关。

ND主要引起侵害禽类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每年给全世界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有的研究发现NDV可能通过感染DCs,使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从而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的效果[10],目前对于其具体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由于DC-SIGN的CRD可以识别糖蛋白的N-link糖基化位点,而NDV的HN蛋白在119、341、433、481位氨基酸可以发生N-糖基化,因此推测NDV感染DCs可能是依赖与DC-SIGN的相互作用。

为了进一步确证这种推断,本研究构建了pcDNA-DC-SIGN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HeLa细胞,通过G418加压筛选及有限稀释法获得了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细
胞系。

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该细胞系能够正确并且稳定表达DC-SIGN蛋白,反复冻存和复苏以及连续传代培养数代后的细胞仍然能够稳定表达
DC-SIGN蛋白,说明细胞系构建成功,这为后续研究NDV病毒蛋白与DC-SIGN 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进而为研制预防NDV疫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1] Geijtenbeek T B,Torensma R,van Bliet S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C-SIGN, a novel dendritic cellspecif e ICAM-3 receptor that supports primary immune responses[J]. Cell, 2000, 100(5): 575-585
[2] 刘旭东, 李刚. DC-SIGN与病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 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34(10): 605-608
[3] Soilleux E J, Morris L S, Leslie G, et al. Constitutive and induced expression of DC-SIGN on dendritic cell and macrophage subpopulations
in situ and in vitro[J]. J LeukocBiol, 2002, 71(3): 445-457
[4] Montoya M C, Sancho D, Bonello G, et al. Role of ICAM-3 in the initial interaction of T lymphocytes and APCs[J]. Nat Immunol, 2002, 3(2): 159-
168.
[5] Ehlers S. DC-SIGN and mannosylated surface structur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 deceptive liaison[J]. Eur J Cell Biol, 2010,
89(1): 95-101.
[6] Halary F, Amara A, Lortat-Jacob H, et al. Human cytomegalovirus binding to DC-SIGN is required for dendritic cell infection and target cell trans-infection[J]. Immunity, 2002, 17(5): 653-664.
[7] Alvarez C P, Lasala F, Carrillo J, et al. C-type lectins DC-SIGN and L-SIGN mediate cellular entry by Ebola virus in cis and in trans[J]. J Virol, 2002, 76 (13): 6841-6844.
[8] Kudo S, Matsuno K, Ezaki T, et al. A novel migration pathway for rat dendritic cells from the blood: hepatic sinusoids-lymph translocation[J]. J Exp Med, 1997, 185(4): 777-784.
[9] 王宇, 阎瑾琦, 张亮, 等. DC-SIG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BHK21细胞系的建立[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3): 304-306.
[10] Wills-Karp M. Allergen-specific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athways[J]. Curr Opin Immunol, 2010, 22(6): 777-7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