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默写
古诗文背诵。
(10分)
①俱往矣,,。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③,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④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之中与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⑦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诗句,。
⑧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借登山观海而抒怀的诗词名句很多,请你就“登山”或“观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
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
指目陈胜。
【1】文段选自《》,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文学家,史学家。
(2分)
【2】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会天大雨() (2) 为天下唱()
(3) 夜篝火()(4)或以为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陈胜、吴广举行起义的根本原因(必然性)是,而起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是。
【6】请您结合课文,谈谈陈胜其人如何?(4分)
三、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选段阅读理解。
(10分)
植物“乌金”——黑肥皂树
金寒梅
国际油价接连上涨,能源危机波及全球。
泰国学者近年来在研究一种可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黑肥皂树,以部分替代石油。
由于用黑肥皂树生产的生物柴油价格低廉、生产流程简单,因此这种树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未来植物“乌金”。
黑肥皂树原产加勒比海沿岸,由于这种植物对东南亚气候适应性良好,近几年来被泰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广泛关注。
黑肥皂树喜好半沙质土壤和盐分含量较高的地下水环境,在平均两周一次降雨的自然气候下,黑肥皂树可以3米
乘3米的间距密植。
由于黑肥皂树可全年连续开花结果,因此,黑肥皂果年均亩产可高达3.6吨。
黑肥皂果呈椭圆形,干枯后自动裂开,其内部4至5粒杏仁状黑肥皂籽是榨油的主要原料。
凭借目前泰国新研制
的黑肥皂籽高效榨取技术,平均3至4千克黑肥皂籽就可以生产出1升生物柴油,产量相当可观。
实验表明,这
种生物柴油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是一种可完全取代普通柴油的清洁燃料。
由于黑肥皂树可全年连续开花结果,因此一旦大规模种植,向市场源源不断提供充足的生物柴油将成为可能。
此外,除果实可榨油外,黑肥皂树可谓浑身是宝。
黑肥皂树果壳可用来制肥皂,其树枝和树叶榨取的油可用于照明,全株经过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
此前的研究还发现,在黑肥皂树林内养蜂,蜂蜜中维生素与氨基酸的含量更高。
【1】为什么称黑皂树为植物乌金?
【2】适宜黑皂树生存的条件是:。
【3】黑皂树之所以能成为植物乌金,有两大优势,请概括之。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后面小题。
(20分)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
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
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
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2分)
【2】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
(4分)
(2)
【3】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1分)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分)
谜:
底:
【5】在文中找出作者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5分)
四、名著导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回答相关问题。
(他)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
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
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2分)
(2)文段中“他”的名字叫,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他”的性格特点。
(3)《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在景阳冈打虎的是。
五、其他
综合实践活动。
(10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雨的诉说”的综合性学习,你们一定熟悉了那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那么,请
完成下列题目,让大家都能读懂雨的心曲。
【1】假如你是“雨的诉说”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生动的话语,用拟人的手法,以“雨”的身份,导入“雨的诉说”这一话题。
(3分)
【2】雨自古常见。
请摘录含“雨”的成语两个,俗语一个,写在下面:(3分)
成语:俗语:
【3】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利与弊总是密切关联。
自然界的雨也是如此,它有时温柔多情,有时狂暴肆虐;有
时文静如女孩,有时剽悍如野马。
有了雨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瑰丽多彩,有了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滋润甘甜。
某班同学针对雨的利与弊展开辩论,你赞成哪一方观点?请写出理由。
(4分)
正方观点:雨的利大于弊。
理由:
反方观点:雨的害大于利。
理由:
六、作文
作文(70分)
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
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
”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
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
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
请以“留下”为话题,写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端正清楚。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默写
古诗文背诵。
(10分)
①俱往矣,,。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③,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④今夜偏知春气暖,。
(刘方平《月夜》)
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之中与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⑦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诗句,。
⑧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借登山观海而抒怀的诗词名句很多,请你就“登山”或“观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背灼炎天光③池上碧苔三四点④虫声新透绿窗纱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⑥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⑦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1—5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小题6属于理解
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最佳答案。
7.8小题,答案不唯一,写出最有把握的诗句来即可。
小题2注意“背灼”的写法。
小题3注意“碧苔”的写法. 小题4注意“绿窗纱”的写法.小题6注意“碾”的写法。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2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
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
指目陈胜。
【1】文段选自《》,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文学家,史学家。
(2分)
【答案】《史记》司马迁
【解析】要求学生识记《陈涉世家》相关的文学常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会天大雨() (2) 为天下唱()
(3) 夜篝火()(4)或以为亡()
【答案】适逢通“倡”,首发用笼罩逃走
【解析】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总结“会”“唱”的通假字,常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
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以”解释为:因为;把。
B项中的“乃”解释为:于是;是。
C项中的“书”解释为:书写;书信。
D
项中的“之”解释为:代词,他。
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答案】①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②第二天,士兵们到处
谈论(晚上发生的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
注意1句中的“亡、等”的含义。
2句中“往往、皆”的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陈胜、吴广举行起义的根本原因(必然性)是,而起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是。
【答案】天下苦秦久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解析】插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文中找出原文回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6】请您结合课文,谈谈陈胜其人如何?(4分)
【答案】从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有大志向,对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即可。
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选段阅读理解。
(10分)
植物“乌金”——黑肥皂树
金寒梅
国际油价接连上涨,能源危机波及全球。
泰国学者近年来在研究一种可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黑肥皂树,以部分替代石油。
由于用黑肥皂树生产的生物柴油价格低廉、生产流程简单,因此这种树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未来植物“乌金”。
黑肥皂树原产加勒比海沿岸,由于这种植物对东南亚气候适应性良好,近几年来被泰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广泛关注。
黑肥皂树喜好半沙质土壤和盐分含量较高的地下水环境,在平均两周一次降雨的自然气候下,黑肥皂树可以3米
乘3米的间距密植。
由于黑肥皂树可全年连续开花结果,因此,黑肥皂果年均亩产可高达3.6吨。
黑肥皂果呈椭圆形,干枯后自动裂开,其内部4至5粒杏仁状黑肥皂籽是榨油的主要原料。
凭借目前泰国新研制
的黑肥皂籽高效榨取技术,平均3至4千克黑肥皂籽就可以生产出1升生物柴油,产量相当可观。
实验表明,这
种生物柴油适用于各种柴油发动机,是一种可完全取代普通柴油的清洁燃料。
由于黑肥皂树可全年连续开花结果,因此一旦大规模种植,向市场源源不断提供充足的生物柴油将成为可能。
此外,除果实可榨油外,黑肥皂树可谓浑身是宝。
黑肥皂树果壳可用来制肥皂,其树枝和树叶榨取的油可用于照明,全株经过加工可制成高效肥料。
此前的研究还发现,在黑肥皂树林内养蜂,蜂蜜中维生素与氨基酸的含量更高。
【1】为什么称黑皂树为植物乌金?
【答案】黑肥皂树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以部分代替柴油,且价格低廉,生产流程简单。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锁定在第一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适宜黑皂树生存的条件是:。
【答案】半沙质土壤和盐分含量较高的地下水环境。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然后概括信息。
答案锁定在第三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黑皂树之所以能成为植物乌金,有两大优势,请概括之。
【答案】其一,黑肥皂树的亩产量高;其二,用高效榨取技术,皂子榨油的产量也相当可观。
【解析】仔细阅读,分析材料即可,概括出它的优势。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后面小题。
(20分)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
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
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
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
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2分)
【答案】刀之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答案锁定在第14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
(4分)
(2)
【答案】侥幸,专注
【解析】仔细阅读,根据语境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1分)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答案】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意对即可)
【解析】要求学生能够懂得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理解比喻的作用。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4分)
谜:
底:
【答案】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解析】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分析迷和底即可。
【考点】筛选文章中的信息。
【5】在文中找出作者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答案】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解析】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其作用分析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5分)
【答案】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解析】结合语境意思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四、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