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的袁家渴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的袁家渴记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古代被称为“西陵”。
其“高峡出平湖,一碧万顷”的壮丽景观闻名于世,至今还被中外游客所称道。
三峡是长江最大的梯级水库,蓄水后水位达到了1314米,比万里长城还高出3米,是世界上第三大梯级水库。
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库,有着330米高的蓄水深度,总库容高达1000亿立方米,比三峡工程蓄水前增加了155亿立方米之多,可以满足三峡工程每年防洪需要,相当于一座三峡大坝,从而改变了三峡工程建设30多年来单一发电、防洪功能为主导的局面;同时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可以通过改善三峡工程沿线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公元10世纪起开始修建三峡工程建设开始后不久,中国南方便进入了漫长而动荡而艰苦的岁月中。
作为三峡工程建设者的“袁家渴”,以其独特视角记录了三峡工程实施前后三峡两岸景观产生的巨大变化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其作品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主线,通过三个地域上不同时期三峡工程建设不同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形象呈现,记录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中华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以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作品吧!
一、袁家渴创作背景
袁家渴,字景贤,号三溪。
宋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
其诗文创作反映了宋代文坛百余年的兴衰荣辱及北宋王朝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他的诗歌主张和文风,在南宋时期被称为“三楚体”,被后世所推崇。
他本人在元末明初就成为重要的文学家和诗人;而宋末明初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袁守道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其晚年被评价为“清流中最杰出人物”;其诗歌主张重视自然山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宋明理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
在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其中以《江上晚景》、《过三峡》、《秋声》、《登龙门》和《题西陵峡》为代表。
其中《江上晚景》是他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大龙洞附近写就的。
而“袁家渴”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品格的诗人。
他与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被称为宋诗四大家。
1、作者生平简介
袁家渴(1072年-1165年),字景贤,号三溪,又号三泉,自号三溪居士,浙江吴兴人,祖籍襄阳。
南宋政治家、诗人,学者,被后人称为宋诗四大家之一,被后人尊为宋诗第二祖。
袁家渴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将他抚养成人。
袁家渴自幼喜爱诗文,对苏轼、苏辙、梅尧臣等诗人都有很深的了解。
他自幼就酷爱诗词,并精通诸家之学。
长大后考中举人,并曾出任镇江知府、知滁州。
南宋时,袁家渴曾一度出任兴化县令,也是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县令。
2、《江上晚景》主要内容与背景
《江上晚景》是袁守道写于公元1170年至1255年之间的一首自叙诗,全篇是以景寄情,写景咏物,情景交融。
这首诗既有自然山水的秀美风姿,又有生活中的情趣。
其中第一句,“万里长江,日夜奔流。
水天一色,山色苍苍。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水天一色,山色苍苍。
”展现出长江水天一色,山色苍苍,江水浩荡的壮美风光。
3、“袁家渴”在思想上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何看法
“袁家渴”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着独到的看法。
《江上晚景》的诗句中写到:“江上晚景,峡口青山!青山无限好,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时,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提出自己建议。
同时他认为当时统治者不懂得对人民进行教育,百姓也不懂得他们是国家和人民赋予自己,他们只是凭借个人才智和天赋才能在那个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不应该一味去改变政权。
在其诗文中描绘了一个大人物形象,他就是北宋宰相蔡京。
由于蔡京作为北宋王朝统治者,没有能够管理好国家,其统治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
景有着密切关系。
而当蔡京被奸臣所杀后,他便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4、《江上晚景》是作者生平中的代表作,又是怎样一首长诗呢
《江上晚景》以“一望之”、“两弯之”、“三步之遥”四个段落来叙述作者所见的三峡风光,作者在此诗中以一个登高远望者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三峡山水的兴衰,他在“看”中体味着三峡山水与季节相互影响的过程,并进而在自己所看到的山水基础上抒发了对自然山水和环境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是袁家渴一生中重要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首诗篇。
袁家渴《江上晚景》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登高远望三峡风光;二:望远远山;三:望天远水而吟游三峡山水风物。
诗从长江三峡写起,描写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反映社会生活。
全诗洋溢着激情和豪迈,感情真挚强烈,笔力苍劲,以对祖国山河、对自己理想的热爱以及对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深切关注而著称。
(1)、诗中所描绘出的长江两岸高峡平湖景色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2年)冬由王之涣游到袁家渴时留下的。
这首诗最早见于《全唐诗》第一卷第一百一十《题袁子仪江上晚景·上首》是作者与宋神宗一同游览三峡美景后所作。
全诗前两句记叙了自己登上大龙洞、观瀑之后所产生的感慨。
后两句记叙在水府庙居住及游赏三峡山水、感受峡江风光等经历,描绘出作者当时身临其境而产生联想和感慨之情。
二、作品主要内容
作品的主要内容有:“高峡出平湖”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三峡一带自然环境的概括;其特点是:高出水面,故称“高峡”;它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则素湍绿潭”是三峡水库建设初期对两岸生态环境做出的形象化表现;“峡江两岸”代表着长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自然景观特征;“则”字既为“则”字,又是动词。
“则”音近,但表示的是同一意思。
即,两者含义相同。
1、作品简介
作品以“高峡出平湖”四字为题,分上下句,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三峡库区的地理位置来看,三峡在古代社会里是重要的航运枢纽,而这也正是袁家渴笔下表现的内容。
《袁家渴记》一文是袁宗道先生对三峡一带地理环境及人文景观进行描绘和歌颂之作,全篇表现了诗人对峡江地貌及自然环境作形象化描述,这是我国诗歌中第一篇反映三峡地区地理历史特征和人文景观的诗歌,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
第二部分从描写长江河段两岸自然景观来看,反映了袁宗道先生热爱家乡川东一带自然风光资源,对他一生热爱三峡事业的崇高精神表示了赞许与赞扬。
第三部分从描写峡江水势形态以及气象变化规律上来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表现峡江流域独特风貌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第四部分是对作品所描述情景进行进一步概括总结而成的。
由于篇幅短小,此文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艺术价值的传世佳作。
第五部分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入手讲述袁家渴创作背景故事。
2、诗歌风格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多愁善感,极富有浪漫情怀,对景物生动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如三峡一带景色的多角度呈现,如峡江两岸美景的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二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生动逼真,如《巫峡》诗中写道:巫山不远水长流,瞿塘更无云霞飘。
巫山巫峡,峡中舟摇百丈浪。
三是对自然风景和社会政治事件的描述生动具体,如《大渡河》诗曰:大渡河出巫山,半壁悬清流,巫峡峡中舟摇百丈浪;《乌江》诗曰:乌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东去,巫峡峡中舟摇百丈浪。
四是在描写人物性格时,既有现实生活的细腻描写,又有诗人自身生活体验之真切感人。
如《春游》诗曰:“一叶小舟随万顷波涛去,两江春水送秋光。
”其中“秋光”为其意象;《长空》诗曰:“人散后风如电,秋光万点白森森。
”其中“风”为其意象;《三峡》诗曰:“水拍天崖阔一段波,山融瀑泻万重流”等均属此风格。
3、诗词内容
袁家渴在重庆市奉节县(今奉节县)北,他曾在长江边做过很多年的官,因得罪过权贵,被贬到夔州,后遇唐宣宗李忱(713-837)即位,于公元836年(中元元年)三月初一日作诗《三
峡》:《重庆三峡》两首,其一:大美夔门一片金,万里风涛接天晴。
又一诗《三峡》二:《重庆三峡》万里风涛接天晴。
两韵不分主客。
或称前为四韵后为五韵:或称前四韵后五韵。
诗前四句大意为:高峡出平湖这个词语来自屈原诗歌,这句诗是以峡江两岸独特资源优势来描述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色。
诗人没有把它当作一句文学词语来叙述、概括和美化它,而是直接将它作为一种客观描述它。
诗人将它当做一种客观认识而加以说明、评价、解释、评价。
如其“高峡”二字出自李贺《登高》之句、诗句"天高云淡雨霏霏"来自李白《蜀道难》之句、诗句"势压荆棘若削骨"则来自苏轼《长江千里》之句等;而在“高峡出平湖”一句中则来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之句等。
”这又是在强调在长江三峡要珍惜、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特征也表现给诗人袁家渴:“高峡出平湖”指他对峡江两岸独特环境做出了形象细致地描述、概括和美化;他对峡中水势与气候做出形象化的形象描述和形象描写,并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三峡之美之赞叹与向往。
4、选编及评价
选自陆游的《三峡》诗:“巫峡风光尽,西陵水气微。
三峡真神奇,万里长空万里行。
三峡雄绝壁,百舸争流开。
一天为长,万里滩头两相宜。
万里滩头水急深,船行未到水未平。
千帆竞发船莫去。
巫峡风光胜巫山,三峡雄奇胜峡江。
”选自《袁家渴记》:“则素湍绿潭,三峡春冬之时。
三、结语
这是一篇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前后三峡两岸景观的独特记录,也是一篇关于三峡工程建设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三峡工程的实施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好处,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而这篇作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向人们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这一地区环境、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同时也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作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展示了三峡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感悟,对历史上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灾难进行了反思总结,并且通过这些总结与反思对当代社会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作品给人以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给予我们太多伤痛!要像对历史那般珍惜与传承我们共同创造出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