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鲁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 ③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 展的推动力。
• ④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 发展。
第十八页,共31页。
•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 提示: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目 前.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城 镇人口总数超过(chāoguò)3 000万。二是城镇 数量多、分布密度大。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 距离小于10千米。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 珠海等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四是外来劳动力 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 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1、治理(zhìlǐ)污染.保护生态 环境
• 措施: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采取 各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通过建设公园、森林(sēnlín)、绿地等.扩 大城市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环境。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2、优化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
• 措施: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jīchǔ)上.注重 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改革开放以前: • 城市(chéngshì)化水平低、城市(chéngshì)
规模小、城市(chéngshì)密度低。 • 改革开放以后 • 城市(chéngshì)化速度快、水平高 •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第十五页,共31页。
第十六页,共31页。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推动
Image
第三十一页,共31页。
第二十页,共3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和现在(xiànzài)的景观对 比
城镇化:
问题?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及规模(guīmó)的扩张。
主要(zhǔyào)原因:
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 1、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形 势严峻
第三节 经济发达(fādá)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 为例
第一页,共31页。
•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gàikuàng)
•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 •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第二页,共31页。
• 1、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概况 • 2、经济发展概况 • 3、社会发展概况
第十一页,共31页。
• (2)产业结构 • 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
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dì èr chǎn yè)占据 主导地位。 • (3)工业的发展 •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以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了外 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 地区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原 因是: • (1)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 (shēnghuó)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 引力; •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第十七页,共31页。
• 总结(zǒngjié):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比:
• ①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 关重要。
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第九页,共31页。
2、经济(jīngjì)发展概况
(1)改革开放的先锋(xiānfēng)
• 20世纪80年代(niándài)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 (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 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3、搞好(ɡǎo hǎo)城镇和区域规划
• 措施:城镇规划中,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 发展形态;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 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城 镇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 (xiétiáo)发展模式。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第三十页,共3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2、人地矛盾加剧 • 3、重复建设突出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1、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形势 严峻
• 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qūshì).部 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第二十三页,共:农业用地急剧(jíjù)减少.人均耕地急 剧(jíjù)下降。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产
No 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4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móshì)——“前店后厂”。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城镇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móshì)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3、重复(chóngfù)建设突出
• 表现:大建深水港和国际机场.追求基础 设施(jī chǔ shè shī)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许多产业一哄而起,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 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2、优化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 •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第十页,共31页。
区位因素(yīn sù):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河网 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 口稠密,经济(jīngjì)发达。
人文因素(yīn sù):
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chuántǒng), 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yīn sù):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 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第十九页,共31页。
• 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 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 哪些?
• 提示:(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 集中。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kāishǐ),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非农产业不 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 市化。
•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随着 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
第十二页,共31页。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dútè)模式——“前店后厂”。 “前店”指港澳地区(dìqū)
“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
一种(yī zhǒnɡ)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
第十三页,共31页。
第十四页,共31页。
3、社会发展(fāzhǎn)概况
•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chéngshì)化的进 程
第八页,共31页。
分 析
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国 的哪个(nǎ ge)温度带?
热带和亚热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hǎi lù)位置。 (图片(túpiàn)点击可 想一想这种海陆(hǎi lù)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放有大)何影响?
交通便利
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 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 门?
第三页,共31页。
1、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概况
第四页,共31页。
第五页,共31页。
第六页,共31页。
第七页,共31页。
•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 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 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 “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 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 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 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 门。“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都有; 二是资源很丰 富.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 等地,水利(shuǐlì)、矿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 ③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 展的推动力。
• ④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 发展。
第十八页,共31页。
•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 提示: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目 前.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城 镇人口总数超过(chāoguò)3 000万。二是城镇 数量多、分布密度大。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 距离小于10千米。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广州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 珠海等城市经济也相当发达。四是外来劳动力 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 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1、治理(zhìlǐ)污染.保护生态 环境
• 措施:提出“青山蓝天碧水工程”;采取 各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通过建设公园、森林(sēnlín)、绿地等.扩 大城市绿化面积,优化人居环境。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2、优化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
• 措施: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jīchǔ)上.注重 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改革开放以前: • 城市(chéngshì)化水平低、城市(chéngshì)
规模小、城市(chéngshì)密度低。 • 改革开放以后 • 城市(chéngshì)化速度快、水平高 •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第十五页,共31页。
第十六页,共31页。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推动
Image
第三十一页,共31页。
第二十页,共31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和现在(xiànzài)的景观对 比
城镇化:
问题?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城镇数量及规模(guīmó)的扩张。
主要(zhǔyào)原因:
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第二十一页,共31页。
• 1、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形 势严峻
第三节 经济发达(fādá)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 为例
第一页,共31页。
•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gàikuàng)
•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 •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第二页,共31页。
• 1、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概况 • 2、经济发展概况 • 3、社会发展概况
第十一页,共31页。
• (2)产业结构 • 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
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dì èr chǎn yè)占据 主导地位。 • (3)工业的发展 •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以轻工业为主、 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了外 向型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 地区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原 因是: • (1)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 (shēnghuó)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 引力; •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第十七页,共31页。
• 总结(zǒngjié):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比:
• ①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 关重要。
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第九页,共31页。
2、经济(jīngjì)发展概况
(1)改革开放的先锋(xiānfēng)
• 20世纪80年代(niándài)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 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 (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 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3、搞好(ɡǎo hǎo)城镇和区域规划
• 措施:城镇规划中,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 发展形态;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根据资源 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规划发展目标;城 镇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 (xiétiáo)发展模式。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第三十页,共3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 2、人地矛盾加剧 • 3、重复建设突出
第二十二页,共31页。
1、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形势 严峻
• 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qūshì).部 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
第二十三页,共:农业用地急剧(jíjù)减少.人均耕地急 剧(jíjù)下降。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合作.共同发展。产
No 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4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móshì)——“前店后厂”。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城镇应合理布局.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móshì)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3、重复(chóngfù)建设突出
• 表现:大建深水港和国际机场.追求基础 设施(jī chǔ shè shī)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 许多产业一哄而起,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 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第二十五页,共31页。
• 1、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2、优化产业结构(chǎn yè jié ɡòu) • 3、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第十页,共31页。
区位因素(yīn sù):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河网 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 口稠密,经济(jīngjì)发达。
人文因素(yīn sù):
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chuántǒng), 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政策因素(yīn sù):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 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的策略。
第十九页,共31页。
• 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 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 哪些?
• 提示:(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 集中。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kāishǐ), 随着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非农产业不 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 市化。
•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随着 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
第十二页,共31页。
)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dútè)模式——“前店后厂”。 “前店”指港澳地区(dìqū)
“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dìqū)
一种(yī zhǒnɡ)以加工制造业为 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
第十三页,共31页。
第十四页,共31页。
3、社会发展(fāzhǎn)概况
•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chéngshì)化的进 程
第八页,共31页。
分 析
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国 的哪个(nǎ ge)温度带?
热带和亚热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hǎi lù)位置。 (图片(túpiàn)点击可 想一想这种海陆(hǎi lù)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放有大)何影响?
交通便利
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澳门特 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为中国的南大 门?
第三页,共31页。
1、自然环境(zì rán huán jìnɡ)概况
第四页,共31页。
第五页,共31页。
第六页,共31页。
第七页,共31页。
• 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 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这里所讲 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 “泛珠三角’’实际上就是沿珠江流域的省份 合作.共同发展。我们通常叫“9+2”.它包 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 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 门。“泛珠三角’’区域里经济的特点,一是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都有; 二是资源很丰 富.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 等地,水利(shuǐlì)、矿产自然资源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