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的全部内容。
贵港高中2018年春季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文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
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
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
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
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而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
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
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
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湛的技艺。
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
我走了。
”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
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聂鑫森的小说《暗记》写得真实感人,石丁之疑,胡笛之诚,相映成趣。
B.“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
C.“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句中“脸忽地红了"又“浙渐变紫”是因为石丁被胡笛识破了对别人不信任的内心而愤怒。
D.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亰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E.本文写石丁这个人物形象是为了正面表现胡笛的坦诚相持和不卑不亢,突出主题,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5.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主要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答
6.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双重含义。
(5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杜甫评传
张建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
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
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
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
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
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
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
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
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评传张建东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现代文阅读答案杜甫评传张建东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
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
"(《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
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
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
“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
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
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
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
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
“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
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
”(《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
..。
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
”(《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编自《执著的用事之情一一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B.“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
C.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
D.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杜甫一生都深受家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B.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
C.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D.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
E.文中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有文采.
9.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共19分)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世吏二千石
...,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
固让封不受,
乃进本爵为侯。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
..,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
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
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
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
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
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
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
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
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縁等级,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因此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羊枯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
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羊枯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
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
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候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共11分)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菜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
②老菜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掲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
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虛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撞映摇曳,秋意更深,使入更觉怅然,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
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澈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5分,每空一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表现场面热烈紧张曲调高亢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