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搭配》和《找次品》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配》和《找次品》评课稿
今天参加了2019年春##镇“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教学研究活动,并聆听了回民小学##老师的《搭配》和##老师的《找次品》,从课中得到了许多收获,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老师讲授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搭配》,整堂课教学流程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
首先由“穿衣搭配”这个情境引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老师们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在给妈妈选礼物这个环节上,由鲜花和蛋糕搭配到由鲜花到蛋糕再到卡片搭配,层层递进,增加难度,从而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
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建议:“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不管准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总有很多优缺点。
可以看出老师们在课前准备十分充分,由于经验不足,还是有一些环节处理的不熟练和不够完整。
龚老师对于怎样进行搭配讲解详细,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搭配,为什么不能有遗漏有重复,学生知道怎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不够深入。
##老师讲授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找次品》,旨在渗透一些数学思考和方法。
纵观这节课,教学设计流畅,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其乐融融。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尚老师让孩子们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那么在后面的8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寻找优化策略
本课尚老师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8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9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
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建议:学生在黑板上填好实验结果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动手操作,展示出讨论的结果,这样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
另外在学生进行展示的时候,强调速度不用过快,要照顾到多数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聆听空间,便于学生去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