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艺术本质论谈艺术的终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代艺术本质论谈艺术的终结
作者:韩阳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3期
摘要: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艺术批判家通过黑格尔和阿瑟·丹托的理论著作提出艺术将要终结这一话题,本文就艺术终结这一话题,结合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通过对黑格尔和阿瑟·丹托理论的分析,最终通过现代艺术本质的四种界说和当代艺术理论的三种主流观点:莫里斯·魏兹的“艺术是无法定义的”,纳尔逊·古德曼的“艺术品的‘艺术性’是在具体情况下产生的”以及阿瑟·丹托的“艺术依托‘艺术界’而存在”。

通过深入分析,得出艺术的终结是艺术旧形式的终结,同时是艺术性形式的诞生。

关键词:艺术本质艺术形式艺术终结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64-04
艺术终结这一话题,早在19世纪,在黑格尔《美学》一书中就提出过,黑格尔认为:“不管这种情形究竟是怎样,艺术却已实在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希腊艺术的辉煌时代以及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都已一去不返了”。

但到了20世纪,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举办的一个名为“布里洛盒子”的展览引起了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的深思。

阿瑟·丹托认为,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这些传统的与宗教或是哲学相关的表现形式中了,新生事物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明的进步都已经使得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不再仅仅是依托宗教或哲学,开始有了更多新的载体,反而是对哲学的一种反终结。

一、艺术终结概述
(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
在黑格尔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艺术为人服务,而在人的精神发展中,艺术与宗教以及哲学共同构成了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艺术以感性化的方式作为第一阶段,而第二阶段的宗教则以观念和表象来呈现绝对精神。

哲学作为最高级阶段,是通过自由思考来呈现绝对精神的。

因此黑格尔认为,当艺术无法承担精神的表达或实现其功能时,最终会转向宗教或者哲学,因此,艺术的终结是必然的。

(二)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
阿瑟·丹托认为,“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他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精神使命。

现在可以把任务
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

所以,艺术最终将获得的时限和成果就是艺术哲学”。

在丹托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实际上是艺术的叙事形式的终结,它打破了传统艺术总是高高在上的,脱离了低俗的大众的而与宗教哲学一般高雅的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如波普艺术的出现,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得艺术的创作发生了质变,它是消费与信息文化的产物,它的出现使得艺术开始尽可能地介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

伴随着波普艺术诞生,艺术开始走向了后现代主义。

但是这并不代表以抽象艺术为代表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已经彻底终结,而是说,现代主义这一艺术风格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了过去,新的艺术形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了历史的主流。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的,他认为艺术会脱离其本身的表象形式而逐渐走向宗教或者哲学这种绝对经典神的领域之中,而阿瑟·丹托则是从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理解艺术的终结,终结的是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正如波普艺术对传统艺术而言,它是对既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但同时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

对于艺术终结一说,可以从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的形式上进行讨论。

二、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四种主要界说
关于艺术的本质,各种学说各有说法,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学说:
现实模仿说认为,艺术是人类在模仿自然中产生的,人类听到了鸟类动听的鸣叫,潺潺流水撞击岩石的叮铃声,由此有了愉悦的情绪,之后通过模仿产生了音乐;观看花朵绽放,动植物的千姿百态的外形与色彩,通过模仿,于是产生了绘画。

德国哲学家车尔尼夫雪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是对生活的“复制”。

在艺术的五大形式中,诗歌、雕塑、绘画这三种形式多多少少都是带有“模仿”的,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明确、忠实,要尽可能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言行举止。

雕塑家在早期雕塑创作中也是以創造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为目的,亦如绘画无论是宗教壁画中的神的形象或是风景画亦是以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理念显现说认为,美是感性的,它是一种理念的感性化的外在表现。

感性,就是我们不经过思考下意识的感觉,我们觉得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美,它是一种第一感官的表现。

而这都在意识到了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判断。

“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来说明理念,而是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而且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帖的统一体的那种理念”。

“理念说”学者认为:“模仿”只是最基本的能力,动物亦有模仿能力,但是艺术确只为人所拥有,因此,“现实模仿说”并不足以说明模仿就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应当与人所独有的一种东西所联系,那就是“理念”,理念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

形式和谐说认为,美就是一种和谐,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和谐,也是一种内在的和谐。

音乐之美在于音符间的和谐统一,物体之美在于他的外在符合球形或者是“黄金分割率”,和谐美不仅仅是外形上,在色彩、肌理上的和谐,又或者在对称、比例上和谐,只要这个物体是和谐的,那么它就是美的。

“形式和谐说”认为,美是纯净的,纯粹的,美与概念、厉害、目的无关,是合目的而无目的的形式,是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的和谐组成。

随着艺术的发展,又有人提出艺术的本质不是其他,而是作为艺术家的自我情感的表现,这即是“自我表现说”,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己于人,是来自于人的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在进行一件艺术品的创造时,首先进行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活动,是造物者基于情感上的一种直觉美的诸多印象的反映,它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表达,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典型的自我情感的表现。

以上四种说法自有其合理的依据,用这四种界说来纵观各类的艺术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美,但是也不能说以上四种界说就可以解释出艺术的本质,只能说以上四种界说只是艺术本质的一个部分,究其出现的原因,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以及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下的对于当时主流艺术的一种解释。

(二)当代主流的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
随着艺术形式与题材的不断发展,总有新的艺术形象或是作品打破旧的理论并且不断扩充着“艺术”的概念,最终在20世纪,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们厌倦了这种没有尽头的修辞游戏,他们站在了更高的立场去看待艺术的本质论文题,由此产生了当代艺术理论的三种主流观点:莫里斯·魏兹的“艺术是无法定义的”,纳尔逊·古德曼的“艺术品的‘艺术性’是在具体情况下产生的”以及阿瑟·丹托的“艺术依托‘艺术界’而存在”。

莫里斯·魏兹认为“艺术是无法定义的”。

他认为因为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艺术的理解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所以,艺术理论既不能在现实中定义,也不能在逻辑上给出定义。

真正的艺术理论不是即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的类属性,而仅仅是一张盘根错节、纵横交叉的相似点组成的复杂大网。

莫里斯·魏兹认为,艺术是无法定义的——“如果一种概念的使用条件是可以修正的,那么这种概念就是开放的”。

莫里斯·魏兹从将艺术进行了其时的哲学环境的分析,认为艺术是不断更新发展的,新的艺术形式会带来新的艺术定义,由此可见,莫里斯·魏兹的“艺术无法定义”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种的艺术不会终结。

纳尔逊·古德曼的“艺术性”理论是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为艺术的本质概念定义了一个新的方法,他认为艺术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所起到的艺术的范例性的概念而非一种特殊的定
义,他主张应当关注造物品如何才能称之为艺术而不是关注艺术是什么。

他认为,一件物体,在特定的时间发挥艺术的功能,就有了艺术的地位,那么这个物体便成为了艺术。

阿瑟·丹托对于艺术的本质理解提出了所谓的“艺术界”的概念,所谓“艺术界”,即由艺术理论氛围和艺术史知识组成,阿瑟·丹托认为,要理解一件物品是否是艺术品,那么主观的人就要有一定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

这是因为阿瑟注重艺术理论的作用,一件物品要成为艺术品,那就必须借助某种艺术理论从而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阿瑟·丹托认为,一件普通的人造物与艺术品之间并没有可以感知差别的现象广泛存在,所以他认为是“艺术界”让现成品成为了艺术品,即观者之所以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是因为观者本身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或认知。

因此,他认为,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在其背后有着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知识支撑的,所以说,“艺术界”才是艺术能称之为艺术的根本。

三、艺术的终结是新旧艺术的更替
(一)艺术的终结是旧形式在主流艺术中的终结
诚如阿瑟·丹托所言,艺术的终结实际上是艺术的叙事形式的终结,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进程中总是不断出现新的艺术流派或者形式,新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之前就有的艺术形式来说或许是旧形式的延续,或许是一种全新的从未出现过的形式,这种新的从未出现过的形式,在一定时间的发展下逐渐取代旧有形式而成为当时的主流形式的时候,那么之前的艺术形式在是否为主流这一情境下,就可以说是已经终结了,或许在不久以后,之前的旧有形式会以一种复兴的姿态重新成为主流,但是这种“复兴”的“旧形式”相对于之前的艺术形式而言,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如文艺复兴,其所复兴的古罗马古希腊的艺术风格,相对于之前取代了古罗马古希腊的“中世纪哥特式”艺术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也与之前古罗马、古希腊艺术有所区别,更倾向于“仿古”。

这就可以说,当“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出现后,那么中世纪哥特式艺术,在当时的艺术主流氛围中已经终结。

因为艺术的具象形式已经从注重精神世界表现的“哥特式”转变成了新的更符合人性的“人文主义”。

(二)旧艺术的终结必然伴随着新艺术的诞生
无论是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取代古罗马、古希腊艺术,还是“文艺复兴”取代“中世纪美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旧的艺术形式逐渐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和历史需求而退出历史主舞台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它是对旧的艺术的反思或是发展。

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都不会在一出现就被大众所接受,但是,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必定引起人们对于艺术本质的探讨。

无论是“现代艺术”中的“野兽派”“达达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等流派,其艺术形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相比,都有巨大差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波普艺术的出现使得艺术逐
渐从少部分人进入到普通大众的世界中,曾经的“新艺术”又慢慢地无法满足当代大众的需求,而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又出现了以多媒体为媒介的新艺术形式。

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尝试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其效果参差不齐,从而成为了不少批判家作为批判艺术终结的依據。

四、结语
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无法承载人类精神需求时,将必然开始向宗教或哲学转变,这里的艺术,依然是一种当时的艺术形式,一种已经存在了的旧艺术形式。

但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必然也会促进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

通过新的艺术来满足新的精神需求,所以说,艺术终结是对旧艺术形式的终结,同时,在旧艺术形式终结时,新的艺术形式必然以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而产生。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产物,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它会不断地突破现有形式而逐渐将人的生活艺术化。

艺术是历史性的,它是伴随着文明而生,文明在,艺术便在。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
[2]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2.
[3]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7.
[4]莫里斯·魏兹.美学中理论的作用[N].1956:12.
[5]王文军.谈对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9(0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